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559篇 |
免费 | 1657篇 |
国内免费 | 442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4635篇 |
综合类 | 597篇 |
化学工业 | 2411篇 |
金属工艺 | 658篇 |
机械仪表 | 398篇 |
建筑科学 | 172篇 |
矿业工程 | 343篇 |
能源动力 | 1726篇 |
轻工业 | 103篇 |
水利工程 | 22篇 |
石油天然气 | 83篇 |
武器工业 | 58篇 |
无线电 | 1234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2187篇 |
冶金工业 | 477篇 |
原子能技术 | 147篇 |
自动化技术 | 40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1篇 |
2024年 | 549篇 |
2023年 | 436篇 |
2022年 | 522篇 |
2021年 | 629篇 |
2020年 | 840篇 |
2019年 | 652篇 |
2018年 | 506篇 |
2017年 | 695篇 |
2016年 | 758篇 |
2015年 | 563篇 |
2014年 | 824篇 |
2013年 | 669篇 |
2012年 | 794篇 |
2011年 | 1026篇 |
2010年 | 677篇 |
2009年 | 646篇 |
2008年 | 612篇 |
2007年 | 756篇 |
2006年 | 640篇 |
2005年 | 522篇 |
2004年 | 442篇 |
2003年 | 421篇 |
2002年 | 329篇 |
2001年 | 281篇 |
2000年 | 250篇 |
1999年 | 149篇 |
1998年 | 98篇 |
1997年 | 56篇 |
1996年 | 73篇 |
1995年 | 47篇 |
1994年 | 32篇 |
1993年 | 24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24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9篇 |
1960年 | 1篇 |
1959年 | 2篇 |
1957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1951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过充添加剂的行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制备了3种1 mol/L LiPF6电解液,溶剂组成分别为:1)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和碳酸甲乙酯;2)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碳酸甲乙酯和4%联苯;3)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碳酸甲乙酯和4%环己基苯.采用线性电压扫描法、锂循环效率法、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法和3 C倍率过充的方法测试了联苯与环己基苯电解液过充添加剂的行为.结果表明:环己基苯是一种较实用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过充添加剂,环己基苯的电化学稳定性比联苯的高,环已基苯的氧化电势为4.72 V(vs Li/Li ),联苯的为4.54 V(vs Li/Li );以1 mA电流循环20次后,联苯的铂电极锂循环效率为15.7%,环己基苯的为59.3%;锂离子电池以1 C循环150次后,环己基苯的容量保持率为88%,联苯的为76.3%.环己基苯与联苯添加剂都改善了锂离子电池的耐过充性能,且两者的效果十分接近. 相似文献
72.
机械活化-湿化学合成LiMn2O4的组成、结构与表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MnO2和LiOH·H2O为原料,采用机械活化与湿化学集成的方法,在水溶液中直接合成了结晶态的尖晶石锂锰氧化物.当锂含量介于3.78%~4.35%之间时,所得锂锰氧化物为纳米级球形粉末,以尖晶石结构为主,含极少量的Mn3O4杂相;在300~800℃温度范围内热处理后,Mn3O4杂相消失,尖晶石结构更趋完善.所合成的含锂5.80%的高锂样品则以LiMnO2层状结构为主,含少量Mn3O4杂相,其SEM形貌为片状;在300~700℃下热处理8 h后,层状LiMnO2转变成尖晶石LiMn2O4,Mn3O4杂相峰明显减弱并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消失;当温度升高至700~800℃时,开始出现缺锂的Li1-xMn2O4相.结果表明:该法制备锂锰氧化物可实现锂、锰、氧在原子级水平的均匀混合,所得产物的热稳定性能良好,其化学计量组成与结构易于调整和控制. 相似文献
73.
锂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近几年碳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比较了各类碳质材料如石墨、中间相炭微球、高比容量炭化物、石油焦、纳米碳质材料等的优缺点.重点介绍一维纳米碳质材料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4.
针对集中供热热水用于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时的温度不匹配问题,提出在双效并联循环中增加一个加压装置的办法,通过补偿一部分电能以扩大双效循环对热源温度的适用范围,从而使得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可以使用集中供热一次热源作为驱动能源。经过分析,加压装置安装在蒸发器与吸收器之间效果最好,但安装在高发与低发之间蒸汽压缩量最少。 相似文献
75.
76.
77.
电动汽车是我国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从电动汽车的构造、工作原理和火灾案例等方面分析了电动汽车的火灾危险性,提出动力电池的副反应导致的热失控是电动汽车起火的最主要原因,系统阐释了动力电池燃烧爆炸的机理和诱因,并采用模拟实验归纳了动力电池的火灾特点,进而就如何保障电动汽车的消防安全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8.
79.
研究了正极和负极分别为8系高镍三元NCM811(Li(Ni0.8Mn0.1O0.1)O2)和硅碳(SiOx/graphite)的25 Ah软包动力电池过充电触发热失控特征。结合电池材料热特性和热失控产气成分分析,揭示了绝热与非绝热环境下,电池热失控期间内部微观变化和动态产热特性。过充电触发热失控的路径为:过充电超过安全边界电压后电池内部发生副反应和内部极片微短路,引起气体和热量累积,最终电池过热达到热失控临界点。与非绝热环境相比,绝热环境下热失控触发瞬间温度高出37.5 ℃,且触发时长有不同程度的缩短(约为90~500 s)。最后对电池的安全和失效边界做出了界定。 相似文献
80.
本文从太阳能光伏技术应用的现实意义出发,论述了光伏技术的基本原理、系统组成、应用方式、安装要求等,分析了光伏技术与绿色照明在建筑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前景,旨在对太阳能光伏技术的应用、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