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49篇
  免费   1524篇
  国内免费   370篇
电工技术   194篇
综合类   1009篇
化学工业   3891篇
金属工艺   589篇
机械仪表   119篇
建筑科学   1487篇
矿业工程   931篇
能源动力   257篇
轻工业   322篇
水利工程   426篇
石油天然气   212篇
武器工业   18篇
无线电   153篇
一般工业技术   596篇
冶金工业   3935篇
原子能技术   24篇
自动化技术   80篇
  2024年   63篇
  2023年   197篇
  2022年   417篇
  2021年   436篇
  2020年   463篇
  2019年   310篇
  2018年   344篇
  2017年   507篇
  2016年   561篇
  2015年   505篇
  2014年   825篇
  2013年   682篇
  2012年   961篇
  2011年   939篇
  2010年   706篇
  2009年   708篇
  2008年   547篇
  2007年   769篇
  2006年   671篇
  2005年   572篇
  2004年   471篇
  2003年   358篇
  2002年   354篇
  2001年   345篇
  2000年   250篇
  1999年   261篇
  1998年   186篇
  1997年   132篇
  1996年   119篇
  1995年   111篇
  1994年   87篇
  1993年   72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渣对钢液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晶  黄成钢 《钢铁研究》1998,(6):19-21,56
开发了渣表面散热模型,定量分析了渣层内温度变化规律,以及表面散热情况,比较了模型计算结果与大冶钢厂现场实测值,指出保证50mm的渣层厚度有利于减少钢液温度损失,开发的模型可作为钢液温度控制的一部分指导现场生产。  相似文献   
42.
Б.  ВВ 王灵芝 《河南冶金》1998,(3):20-21,40
对连铸机浇铸之有前钢水的炉外处理技术,尤其是对炉渣的控制进行了研究,从而使钢的纯净度和连铸可浇性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43.
用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得到了浸钒渣在饱和碳的熔融还原过程中镓的还原提取率与温度,时间及CaO的加入量关系的非线性数学模型。用非线性优化的方法并综合考虑Fe,Mn的回收,得到了最优的工艺条件及结果;用Langmuir—Knudsen方程推算了镓在铁液中的理论挥发量与时间的关系,与由本模型得到的关系式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4.
 为了掌握高Al2O3条件下(w(Al2O3)为15%以上)高炉渣系的熔化特性,利用差式扫描量热仪分析了不同w(MgO)/w(Al2O3)、碱度(R)以及w(Al2O3)对高铝高炉渣的熔化温度及熔化热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炉渣熔化开始温度为1 248~1 291 ℃、熔化结束温度为1 432~1 485 ℃、熔化热为137~211 J/g;当w(Al2O3)=15%、高w(MgO)/w(Al2O3)时,发生了共晶逆反应,导致高炉炉渣熔化开始温度逐渐降低,但由于高炉炉渣的液相线温度基本未变,所以炉渣熔化结束温度基本未发生改变;w(Al2O3)为20%时,随着w(MgO)/w(Al2O3)的增加,炉渣中易生成熔点较高的镁铝尖晶石,导致高炉炉渣熔化开始温度逐渐增大,与此同时,炉渣液相线温度逐渐降低,导致炉渣熔化结束温度逐渐降低;随着碱度R的增加,高炉炉渣中生成了具有高熔点的化合物、炉渣的液相线温度升高,使得高炉炉渣的熔化开始温度逐渐增加、炉渣熔化结束温度逐渐升高;随着w(Al2O3)的增加,发生了共晶逆反应,故炉渣的熔化开始温度逐渐降低,而随着w(Al2O3)的增加,炉渣中键能较大的Al—O键增多,需要在更高温度下才能实现炉渣的最终熔化,即熔化结束温度逐渐增加;随着w(MgO)/w(Al2O3)、R以及w(Al2O3)的增加,炉渣熔化热逐渐增多。分析认为,随着R的增加,炉渣中有高熔点化合物的生成,熔化热增加;随着炉渣中w(Al2O3)的增加,炉渣中Al—O键增多,解聚破坏熔渣结构消耗的热量增多;而随着w(MgO)/w(Al2O3)增加,高熔点化合物的生成或熔化开始温度降低,造成熔化热增加。  相似文献   
45.
 为实现多固废协同利用、降低充填成本,在矿渣基全粒级细尾砂胶结充填料基础上,以流动性和抗压强度为表征,利用热闷钢渣磁选尾渣(钢尾渣)替代部分矿渣作为胶凝材料,脱硫灰和水泥熟料替代部分专用添加剂作为外加剂,采用正交试验探寻掺量规律,优化固体填充料配比,开发钢尾渣-矿渣基软性矿山充填料,并研究了外加剂与胶材比、灰砂比等因素的影响。对比分析了矿渣基准组、钢尾渣-矿渣基准组(B1)、强度最优外加剂组分钢尾渣-矿渣组(B7)等3组充填料的微观形貌及XRD图谱以探究其水化机理。结果表明,钢尾渣替代矿渣量增加、外加剂与胶材比减小,充填料浆流动性改善,但充填体抗压强度下降。强度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钢尾渣掺量大小决定强度低高,脱硫灰掺量宜高于水泥熟料。进一步调整外加剂组分配比,在灰砂比为1∶6、钢尾渣替代矿渣为20%条件下,找出B7组外加剂组分为脱硫灰、水泥熟料分别替代30%、20%专用添加剂,B7组料浆扩展度为143 mm,充填体形貌为富铁绿泥石胶结假方体钙硅灰石,28 d抗压强度达2.13 MPa,较基准组低0.19 MPa,较B1提高0.26 MPa。该替代方案满足现场充填C2级强度的要求,改善流动性并显著降低了充填成本。优化的外加剂组分配比在灰砂比为1∶4条件下同样具有强度优化作用,但较灰砂比为1∶6条件下低。  相似文献   
46.
含钛高炉渣作为固体废弃物,国内存量巨大,且其中的钛组元难以提取,导致含钛高炉渣综合利用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针对当前含钛高炉渣利用率低、附加值低等问题,基于含钛高炉渣成分特点,通过选择性析晶(CaTiO3优势析出)、碱激发,制备出CaTiO3-多孔地质聚合物的复合材料。试验结果表明,析晶温度1 400 ℃、保温1 h能够促进CaTiO3的优势析出,而剩余氧化物以玻璃相形式存在。制备出的CaTiO3-多孔地质聚合物材料结合了CaTiO3高光催化活性与多孔地质聚合物比表面积大的优点,对亚甲基蓝具有优异的吸附效果,最大吸附量可达60.4 mg/g。在投加量为50 mg,2 h吸附、3 h光降解条件下,对亚甲基蓝去除率可达94.5%,在治理有机污染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7.
吴章海 《冶金分析》2022,42(4):57-63
准确、快速地测定含铁尘泥中有害元素,对含铁尘泥节能降废项目研究及综合利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实验针对含铁尘泥试样因含碳量高,导致常规酸溶解方法如果不增加除碳步骤则很难完全分解试样的问题,采用高温熔融法将试样制成熔融液后倾倒于稀酸中溶解的方法,解决了碳含量高难溶解的问题。采用四硼酸锂-碳酸锂混合熔剂在高温下将试样熔融,熔融液高温倾倒于稀酸中制成澄清溶液,由于骤冷,试样炸裂成微小玻璃珠,无迸溅,操作简单,使得后续溶解过程快速完成,从而建立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测定P、Pb、K、Na、Zn共5种有害元素的方法。按照实验方法测定含铁尘泥中P、Pb、K、Na、Zn,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9)在1.4%~5.7%之间,加标回收率在96%~110%之间。研究结果表明方法能够满足含铁尘泥样品中5种元素的定量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48.
摘要:在国内某转炉钢厂采用“留渣 双渣”工艺技术进行脱磷工艺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转炉前期脱磷率不断升高,终点脱磷率不断提高。铁水硅含量对前期脱磷率的影响最大。根据铁水成分,在冶炼前期适当降低供氧强度、降低气固氧比、加入适量石灰及烧结矿,均有利于前期脱磷率的提高。在一倒时每吨钢液加入4~8kg石灰,不影响出钢温度,可提高一倒-终点阶段脱磷率,同时可提高终点脱磷率。从终点的控制效果可知,终点炉渣碱度应保持不小于3.0,炉渣中FeO质量分数在16%~20%,并适当降低终点出钢温度在1610~1630℃,有利于终点脱磷率的提高。通过加强熔池搅拌,促进钢渣反应趋于平衡,有利于终点磷分配比提高,从而可进一步提高终点脱磷率。  相似文献   
49.
Aquatic vegetation forms an essential component in freshwater ecosystems but due to changed environmental and anthropogenic conditions often needs management to reduce nuisance for human land‐us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looked at the regrowth of two macrophyte species (Potamogeton natans and Sparganium erectum) in two lowland rivers under different cutting treatments. After an initial cross‐sectional transect was manually removed from bank to bank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growth season, a monthly repetitive removal of biomass in plots on that transect was done during the rest of the growth season (testing frequency of mowing). Additional new transects were also cut in subsequent months (testing timing of mowing). Finally, biomass was repetitively removed in plots in those additional transects too (testing frequency of mowing × timing of mowing). The biomass at the end of the growth season was analysed for C, N, P, and Si. It was demonstrated that timing and frequency of vegetation cutting has an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capacity and rate of species' recovery and therefore on the efficiency of the applied management. Nutrient stoichiometry of the regrown biomass was directly affected by cutting. Caused by differences in the applied timing and frequency of the cutting, C/N and N/P ratios and BSi concentrations were highly variable. Yet, overall, there was a clear tendency towards a higher C/N ratio and BSi concentration and lower N/P ratio in biomass that recovered after cutting. This human impact on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autochthonous organic matter may have knock‐on effects on the decomposers food web and mineraliza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50.
Phosphorus modification of ZSM-5 leads to extra framework P5+ and probably incorporation of +3 valence state of P in the framework. The resulting system has increased Brønsted acidity.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also favour the postulate that phosphorus in +3 valence state can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latt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