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4篇
电工技术   3篇
综合类   10篇
化学工业   3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125篇
矿业工程   1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1篇
石油天然气   14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刘海锋  张薇 《黑龙江电力》2003,25(3):217-218,236
阐述了管道工厂化配制工艺流程及其优越性,通过工厂化配管在电站管道施工中的应用及其经济效益分析,论证了其在工程应用的可行性,可节省大量原材料和施工费用,缩短安装工期,经济效益显著。建议在管道工程量同样占相当比重的我国石化工程管道施工建设中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52.
传统的初期支护施工安全性低、劳动强度大、环境污染严重、质量难控制,为改善现有的作业环境,提高施工质量和进度,提出了一种马蹄形预制初期支护结构。从结构设计方案、预制方式、拼装方法以及试验实例4个方面做了详细介绍,并对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结果表明:型钢混凝土结构分块设计时要兼顾受力状态、加载模式、结构吊运等各方面因素,同时还要考虑型钢加工难度,单根型钢的弯曲半径不宜超过2种;柔性模板与刚性背楞有效组合,能够预制各类异形结构,材料也可重复利用,经济性良好;预制初期支护结构在2.3倍设计荷载时裂缝开始发展,在3.1倍设计荷载时出现连接节点失效,试验证明其承载能力满足工程需求。  相似文献   
53.
在城市公、铁路立交桥施工中,引进地下管道顶进施工技术,探讨在现场整体预制钢筋混凝土箱体结构,采用顶进施工方法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54.
介绍管线预制熔化极全自动焊生产线的结构特点、工艺流程和工艺参数。该生产线成功地实现了小口径管道单面焊双面成型,保证了焊接质量,提高了生产率,降低了故障率。  相似文献   
55.
通过仔细地选择35m简支梁预制和架设方案,严格控制简支梁预制质量、架设安装程序,保证了35m简支梁在跨越铁路时的安全架设,同时降低了建设成本.对桥梁工程科研教学与现场施工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6.
罗强 《山西建筑》2011,37(3):135-136
结合安全、质量、工期等要求研究了轨道板制造工艺,通过试验、比选,对轨道板制造工艺进行了优化改进,并用于京沪高速铁路的CRTSⅠ型轨道板预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今后类似工程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57.
武天亮 《山西建筑》2014,(18):103-104
依据阳左高速ZB3标2号预制场的建设要求和场区硬化标准,介绍了场区排水设置方法,并对钢筋绑扎模架和芯模应用标准化施工工艺进行了详细阐述,总结了应用预应力智能张拉、压浆系统标准化施工要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8.
为研究装配预制梁抗弯承载能力和变形性能,制作3根装配预制梁及1根对比梁进行混凝土梁的抗弯承载力试验研究,分析不同现浇企口连接的装配预制梁力学性能。研究表明,装配预制梁的破坏形态及变形能力满足设计要求,开裂荷载和极限荷载与整浇对比梁基本相同,同时根据试验数据找出了装配预制梁的预制段长度的适宜范围。  相似文献   
59.
张文星 《山西建筑》2011,37(19):86-87
针对衬塑复合钢管施工方法,从衬塑复合钢管的特点、适用范围、工艺流程、施工工艺、施工要点、质量要求、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详细、具体的阐述了施工操作要点,以期推广衬塑复合钢管的应用。  相似文献   
60.
Industrialized building has drawn in ideas from many pioneering researchers during its decades of development; in this brief recapitulation we present some observations on selected moments in the history that have significantly shaped the approach to building construction. The first formative movement identified is prefabrication, as used by Joseph Paxton during construction of the Crystal Palace. Prefabrication inspired Frank Lloyd Wright’s American System Built Homes, and enabled the development of Le Corbusier’s mass production ideas in the Modern Frugés Quarter project. Early forerunners saw connections with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Le Corbusier developed a house called Citrohan and Buckminster Fuller wanted to create ‘houses like Fords’. From prefabrication followed the concept of building in sub-assemblies, as showcased by Walter Gropius in his Törten estate; Konrad Wachsmann took this notion further into modularization and mass production with the creation of factory-produced panel and space frame systems. At much the same time Buckminster Fuller proposed the modular Dymaxion house, which included a functioning bathroom delivered in four pieces. In 1962 John Habraken presented ideas which led to what are now called open systems, suggesting standardized dimensions in the modularization in order to enable a wide array of choices for end-users. Even today not all the expectations of industrialized building have been realized, and it is instructive to look back at the origins of some of the fundamental concepts which form the backbone of this subje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