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8篇
  免费   167篇
  国内免费   209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139篇
化学工业   81篇
金属工艺   8篇
机械仪表   10篇
建筑科学   269篇
矿业工程   275篇
能源动力   19篇
轻工业   1篇
水利工程   35篇
石油天然气   668篇
无线电   3篇
一般工业技术   50篇
冶金工业   64篇
原子能技术   13篇
自动化技术   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71.
王尉  赵路子  罗冰  刘冉  李亚  赵立可  裴森奇  胡涛 《石油学报》2021,42(11):1437-1445
川西地区二叠系火山岩天然气藏发育较高的异常压力,异常压力的成因和天然气成藏的动力学过程较复杂,目前对研究区异常高压的演化过程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影响规律仍认识不清。通过分析川西地区二叠系实测地层压力、测井响应资料和包裹体捕获压力,明确了异常高压的成因和演化过程。基于不同成藏期次形成的烃类包裹体中的含油流体包裹体颗粒(GOI)丰度,分析了地层压力演化与天然气成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寒武系筇竹寺组烃源岩的生-排烃作用和火山岩内部的原油裂解对异常高压的发育具有重要的贡献;储层内共发育3类包裹体,其形成对应3期大规模油气聚集,即二叠纪末期(距今256~251 Ma)形成碳质沥青包裹体、晚三叠世(距今230~208 Ma)形成油-水包裹体、侏罗纪中-晚期(距今175~152 Ma)形成气-水包裹体。在多期油气聚集过程中,古地层压力系数和烃类包裹体的GOI丰度逐渐升高,表明地层压力的变化为天然气大规模充注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72.
上扬子台地北缘川西北地区西北乡剖面在茅口组碳酸盐岩与吴家坪组碳酸盐岩之间出露一套厚23.8 m的黑色岩系,岩性主要为薄层硅质岩、页岩及泥质灰岩。针对西北乡剖面开展详细的牙形石地层学、有机岩石学以及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这套黑色岩系中发现的牙形石为Jinogondolella prexuanhanensis、J.xuanhanensis和Clarkina postbitteri hongshuiensis,均为二叠纪瓜德鲁普世末期分子,确定该段黑色岩系沉积于茅口晚期,表明上扬子台地川西北地区在瓜德鲁普世末期开始发育拉张槽。详细的有机岩石学研究发现该套黑色岩系成烃生物以底栖宏观藻类为主,见少量大型浮游藻类,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型。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该套黑色岩系有机碳含量(TOC)为1.04%~32.58%,氯仿沥青"A"含量为0.03%~1.05%,整体上达到好的烃源岩标准。镜质体反射率Ro范围为1.0%~1.4%,Tmax值为440℃~460℃,牙形石色变指数CAI为1.5~2.5,Ts/Tm比值为0.35~1.43,莫烷/藿烷比值范围为0.05~0.39,C2920S/(20S+20R)值为0.39~0.65,C29αββ/(αββ+ααα)为0.26~0.58,表明有机质成熟度高,为成熟—高成熟。岩性特征、牙形石生态、成烃生物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综合研究表明,黑色岩系形成于较为深水的还原环境,水体具有较高的盐度。  相似文献   
73.
下侏罗统烃源岩是东非海岸盆地的主力烃源岩。利用钻井、测井、地震及地球化学分析化验等资料,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对东非海岸盆地下侏罗统的沉积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描述,并结合其烃源岩发育特征,对烃源岩的成因模式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刻画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东非海岸盆地早侏罗世受区域构造作用影响,形成了狭长而闭塞的海湾沉积环境,发育河流-三角洲-滨浅海-局限海或浅海沉积体系;②下侏罗统发育的局限海相泥岩为盆地内的优质烃源岩,其TOC平均为4.2%,有机质类型以Ⅰ—Ⅱ1型为主,已达成熟—过成熟演化阶段,泥岩厚度大且分布广,生烃潜力大;主力烃源岩的发育与展布受其独特的海湾沉积环境影响,由北向南盆地主力烃源岩的质量及生烃潜力逐渐变好;③东非海岸盆地发育局限海相沉积型、潟湖相沉积型和三角洲相沉积型3种烃源岩成因模式,其中局限海相沉积型烃源岩是盆地优质烃源岩的主要成因类型,岩性以稳定分布的厚层泥岩为主,夹薄层砂岩,总体评价为好烃源岩;④东非海岸盆地最有利的生烃区带位于鲁伍马盆地和坦桑尼亚盆地深水沉积的中心区域。该研究结果可为东非海岸盆地的油气勘探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74.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膏盐岩是塔里木盐下—盐间勘探领域的基本地质要素,也是典型海相蒸发岩沉积序列,但目前对这套蒸发岩的关注较少.通过野外勘测、最新二维地震解释、中央隆起16口探井资料综合分析,以"点—线—面"思路开展了膏盐岩沉积特征研究,编制了中—下寒武统盖层、膏盐岩层等厚图和阿瓦塔格组沉积相图,建立了中—下寒武统膏盐岩"干...  相似文献   
75.
断裂韧度和抗拉强度是岩石两个重要的力学特性。利用带切口的三点弯曲梁试验,研究了砂 岩的断裂韧度和抗拉强度特性。对比和分析了带切口三点弯曲和巴西劈裂试验抗拉强度的差别。从理 论和试验上,分析了目前常用的三种断裂韧度计算公式的差别。利用J积分理论计算了带切口的三点 弯曲梁的断裂韧度KIC。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巴西劈裂试验,利用带切口的三点弯曲试验测得的抗拉 强度更加稳定可靠;目前常用的三种断裂韧度计算公式在a/h较小时相差不大,但随着a/h的增大,差 别越来越大,建议选用ASTM提出的公式;利用J积分计算得到的断裂韧度KIC介于ASTM和Tada给出的 公式计算结果之间,说明该方法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76.
四川龙岗西区碳酸盐岩礁、滩体识别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先后在普光、龙岗地区礁、滩体油气勘探中获得的重大发现,揭示开江—梁平海槽区礁、滩体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本文基于叠前偏移地震资料,结合钻、测井勘探成果数据,在沉积、构造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层拉平、体曲率、层序地层学解释及叠前反演等技术,在龙岗西区开展二叠系长兴组生物礁和三叠系飞仙关组鲕滩储层的预测和描述,取得了较好成效,并初步形成一套礁、滩体识别的系列技术及配套流程。  相似文献   
77.
前人对塔里木盆地于奇地区三叠系-侏罗系地层沉积相类型的认识存在较大分歧。在野外剖面观测及钻井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岩石颜色、沉积构造、剖面结构、测井相和地震响应等沉积相识别标志认为,该区三叠系-侏罗系地层发育湿地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对该体系进一步作时空演化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于奇地区三叠纪-侏罗纪古气候湿润,物源主要来自沙雅隆起剥蚀区南缘:三叠系-侏罗系地层可识别出湿地扇三角洲和湖泊沉积相:由于印支运动构造抬升,导致该区缺失三叠系上统地层的顶部、侏罗系中统和上统地层,仅侏罗系下统地层发育湿地扇三角洲平原相。通过此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于奇地区三叠纪-侏罗纪地层的沉积环境,为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78.
南黄海盆地在以中、新生界为主开展的油气勘探历时近30年,至今未获工业油气流。而盆地中、古生界石油勘探程度很低,目前仅只有少数钻井钻遇中、古生界,对其基本油气地质条件认识存在不足。此文运用含油气系统理论和盆地模拟技术,利用钻井资料,类比下扬子陆区石油地质条件研究成果,对下扬子南黄海盆地中、古生界海相地层烃源岩、储层和盖层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为该盆地中、古生界下一步油气勘探指出了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79.
An experimental study was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low salinity water on wettability alteration in carbonate core samples from southern Iranian reservoirs by spontaneous imbibition. In this paper,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salinity, permeability and connate water were investigated by comparing the produced hydrocarbon curves. Contact angle measurements were taken to confirm the alteration of surface wettability of porous media. Oil recovery was enhanced by increasing the dilution ratio of sea water, and there existed an optimum dilution ratio at which the highest oil recovery was achieved. In addition, temperature had a very significant impact on oil recovery from carbonate rocks. Furthermore, oil recovery from a spontaneous imbibition process was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core samples. The presence of connate water saturation inside the porous media facilitated oil production significantly. Also, the oil recovery from porous media was highly dependent on ion repulsion/attraction activity of the rock surface which directly impacts on the wettability conditions. Finally, the highest ion attraction percentage was measured for sodium whil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pH for all experiments.  相似文献   
80.
苏北盆地浅层油气藏类型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北盆地发育3种具有不同成藏主控因素的浅层油气藏,分别是阜二段中下部低熟高效烃源岩型、断裂垂向通道型及大型砂体侧向运移型浅层油气藏。浅层油气藏的分布极不均衡,盆地西侧的金湖、高邮凹陷浅埋藏油气藏最为发育,且类型齐全,规模也较大。这种分布特征与郯庐断裂带控制了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从而对该盆地浅层油气藏的成藏主控因素起重要控制作用密切相关。表现为郯庐断裂周缘断陷是阜二段中下部优质低熟高效烃源岩及阜二段底部、阜一段上部砂体发育区,形成大量与阜二段中下部低熟高效烃源岩相关的浅埋油气藏。郯庐断裂周缘发育继承性及早期型深断陷,具有较高的大地热流场,油气成熟早,有利于油气较长期通过断裂向上运移,且靠近郯庐断裂的区域断裂密度大、活动期次多,有利于形成断裂通道型的浅层次生油气藏。因此,郯庐断裂周围的金湖、高邮及溱潼凹陷浅层油气资源最丰富,浅层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控凹同生断裂带及内、外斜坡带的走滑花状断裂系。在苏北盆地,围绕上述3种类型浅层油气藏,按各区的浅层油气藏形成分布规律开展针对性勘探,还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