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2篇
  免费   250篇
  国内免费   190篇
电工技术   3篇
综合类   241篇
化学工业   78篇
金属工艺   8篇
机械仪表   3篇
建筑科学   93篇
矿业工程   194篇
能源动力   11篇
轻工业   6篇
水利工程   22篇
石油天然气   1853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1篇
冶金工业   18篇
原子能技术   12篇
自动化技术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149篇
  2011年   213篇
  2010年   141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82篇
  2005年   116篇
  2004年   107篇
  2003年   120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利用催化加氢热解技术提取了高演化沉积有机质中共价键结合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探讨了干酪根催化加氢热解反应机理,并考察了反应产物分布和影响反应的关键变量.实验表明,程序升温固定床催化加氢热解反应条件:温度上限为520℃,升温速率为5℃/min,氢压大于10MPa,氢气流量为5L/min,分散型催化剂为MoS2(Mo的质量分数为1%).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加氢热解对提取高产率、结构重排少的干酪根中共价键结合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有独特作用,该方法可以应用于有机地球化学领域.  相似文献   
12.
沙河街组是沾化凹陷东部五号桩-长堤地区重要的储油层系,主要目的层段为沙三段和沙二段。沙三段和沙二段主要发育有浊积扇、水下冲积扇和滩坝沉积体系,在浊积扇、水下冲积扇中发育辫状水道、扇中前缘、辫状水道间以及扇根、扇缘等沉积微相类型,其中辫状水道、扇中前缘砂体物性好,原生孔隙及次生孔隙均较发育,辫状水道间以及扇根砂体物性较差。其储集特征主要受岩性、沉积微相、成岩作用等因素控制,结合该地区实际情况,将沙二段、沙三段储集层划分为好、中、差3种类型。图4表1参7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中侏罗世直罗—安定期沉积构造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侏罗世直罗—安定期伴随大华北盆地分化瓦解,直罗—安定组除在鄂尔多斯盆地呈整体分布外,在其周邻地区亦有大量零星分布的同期可对比地层。在现今盆地内,直罗组主要为河流相沉积;安定组以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湖泊相沉积为主。直罗—安定组的湖相沉积主要位于盆地东南部的古沉积中心部位,其堆积中心位于盆地西部的乌海—鄂托克前旗—平凉一线,堆积中心与沉积中心偏离。直罗组沉积前古构造格局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直罗—安定期的古地质面貌呈西北高东南低特点,南、北分异表现甚微。结合周邻同期地层岩性、岩相和现今构造单元形成时限等综合分析,认为直罗—安定期原始盆地的边界大致为:西在贺兰山之西,东达吕梁山之东、太行山以西,北抵大青山,南至秦岭。  相似文献   
14.
岩性圈闭储层描述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以高分辨率地震资料为基础,应用测井、钻井等资料,从沉积微相分析入手,建立了以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为主的地质及地震响应模型,并根据地震反射波组特征、地震反演的阻抗值及其他地震属性参数,确定了研究区的砂体变化及其分布规律,总结出一套针对薄互层特点的岩性圈闭识别技术。本文方法在大庆长垣以西古龙和他拉哈西地区的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埕岛油田东部斜坡带下第三系油藏以三角洲、浊积扇砂体隐蔽油气藏为主,储层埋藏深、厚度变化大,油气成藏复杂。通过对该带的沉积特征、沉积体系和沉积物源的研究,指出其东下段砂体的分布主要受物源和沉积相带两方面控制,砂体只有在有效圈闭情况下才能成藏,并且从构造上总结了三种油藏类型。最后指出该带下一步勘探重点是沿主物源方向展布的、成藏条件良好的各种砂体。  相似文献   
16.
岩性圈闭预测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油田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勘探目标的日益深化,地质目标从寻找大构造、发展到寻找微幅度构造和非构造的隐蔽油气藏。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岩性预测方法由于受到地震资料分辨率及技术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其研究方法及对成果的认识都有其局限性,从而使预测的合理性和精度都不高,因此,本文以高分辨率地震资料为基础,应用测井、钻井及地震等资料,从沉积微相分析入手,建立了不同砂体类型的地质及地震正演模型,并根据地震反射波组特征、地震反演的阻抗值及其它地震属性参数,综合确定出研究区域的砂体变化及其分布规律。总结出一套针对薄互层特点的岩性圈闭识别技术,并在大庆长垣以西古龙和英台—大安地区的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西非被动大陆边缘近海盆地区是世界关注的油气产区和投资热点地区之一,但目前为止的油气产出主要集中在Walvis Ridge以北的盆地区(北部盆地区),而以南的纳米比亚盆地区只发现了一个Kudu气田。从西非被动边缘的构造演化历史、边缘结构特征等方面,通过纳米比亚盆地与北部产油气盆地间的比较,对纳米比亚近海盆地区的油气勘探前景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综合分析后认为,纳米比亚近海盆地区油气勘探没有大的突破的主要原因是受政治影响、勘探程度低及公布资料较少、研究程度低。从边缘演化特征来看,纳米比亚盆地区裂谷作用及海底扩张方式、边缘结构等与北部盆地区十分相似,只不过时间上略早。南、北盆地区都经历了前裂谷期、同裂谷期、过渡期和后裂谷期等几个发育时期,形成了类似的构造—沉积组合,发育类似的烃源岩层(除与北部盆地区类似的烃源岩层外,纳米比亚边缘Karoo期前裂谷期沉积可能也是潜在烃源岩)。成熟度和热史模拟认为,纳米比亚边缘离开海岸线一定距离内油气成熟度达到中、高度,具备了油气生成条件,而储盖层及对西非产油意义较大的蒸发岩也较发育,漂移期地层中发育的重力滑动构造可形成大型构造圈闭并对漂移期浊积岩分布有控制作用。综合分析后认为,纳米比亚盆地区与北部盆地区具十分相似的地质背景,具备了形成油气的条件,应加强勘探与研究工作,而纳米比亚近海盆地离开岸线一定范围是油气勘探的优选目标区。  相似文献   
18.
板中油田东部板桥油层组沉积相及砂体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板中油田已进入开发中后期,由于含油面积大、断块多、含油井段长,具有多套油水系统,该区的勘探开发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挖潜的过程。在消化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区域背景、沉积特征和砂体形态等综合分析.确定主力油层组——板桥油层组沉积物为重力流水道沉积,以取心井建立的单井相模式为依据,利用典型的测井曲线、形态特征、砂岩等厚图及钻井沉积剖面特征等多种反映沉积演化规律的地质信息,将重力流水道沉积体系划分为水道、水道侧翼、水道间、湖盆泥4种微相,进一步利用取心和测井资料.确定储集层物性与沉积相的关系,为滚动勘探开发和综合治理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地震相控非线性随机反演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地震相模型控制下,通过原始数据将各个单一反演问题转化为一个联合反演问题,可降低反演在描述参数几何形态时的单个反演问题的自由度,从本质上提高地球物理反演的效果。本文在计算过程中采用了非线性随机反演算法,能有效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并充分考虑地质条件的随机特性,使反演结果更符合实际地质情况。在胜利、中原油田等地区的储层预测中,应用本文方法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岩性油气藏勘探提供了可靠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0.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沉积环境演变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柴达木盆地北缘(柴北缘)东段大煤沟剖面侏罗系沉积层序发育完整。下侏罗统岩性以细砾岩、细—粉砂岩与炭质泥岩和页岩的不等厚互层为特征,其中大煤沟组一、二段与辫状河三角洲平原相关的湖沼相炭质泥页岩较发育,多含叶肢介、双壳类和植物等静水环境生物化石,沉积环境为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体系;由3个中期基准面升降旋回构成1个长期旋回。中侏罗统厚层河流—冲积相砂砾岩较发育,化石面貌以介形虫和植物为主,沉积环境为扇三角洲—滨浅湖体系,中上部发育较深湖相沉积;由9个中期基准面升降旋回构成1个长期旋回。不同时期和地区的化石与岩相分布特征反映侏罗纪沉积中心由西向东迁移。构造活动和气候是沉积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但前者起重要的控制作用。早侏罗世潮湿气候下的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为柴北缘提供了重要的生烃母质,但中侏罗世中晚期半干旱气候更有利于形成高品质的烃源岩。图5表1参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