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2篇
  免费   250篇
  国内免费   190篇
电工技术   3篇
综合类   241篇
化学工业   78篇
金属工艺   8篇
机械仪表   3篇
建筑科学   93篇
矿业工程   194篇
能源动力   11篇
轻工业   6篇
水利工程   22篇
石油天然气   1853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1篇
冶金工业   18篇
原子能技术   12篇
自动化技术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149篇
  2011年   213篇
  2010年   141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82篇
  2005年   116篇
  2004年   107篇
  2003年   120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本软件综合应用模式识别、分形几何、人工神经网络、数理统计等数学方法,借助于工作站计算机良好的图形交互能力,在C/C 、Xlib和Motif等软件环境下实现了非取芯井段并剖面沉积微相的人机联作解释.五口井的实际处理结果表明,本文所述软件的解释结果与地质家的分析结果相吻合.为测井资料地质解释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计算机辅助环境及工具.  相似文献   
32.
针对河套盆地开展了历时多年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利用采集的298组浅层地下水样品以及收集并甄选的382个水文地质钻孔记录分析发现:河套盆地内95%的高砷地下水(As质量浓度10μg/L)集中在黄河决口、改道形成的古河道影响带及黄河决口扇裙带。其中,盆地南部首次发现了较为集中的高砷地下水,其分布范围与黄河北岸的晚更新世以来黄河决口、改道形成的4个大型决口扇,在空间上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黄河古河道带及决口扇裙带表现为较强的还原环境及蒸发浓缩作用以及较弱的地表水补给强度。受pH值、含铁氧化物的还原性溶解等因素影响,决口扇裙带浅层地下水中砷的含量略低于平原中部黄河古河道带。结果表明:黄河古河道带及决口扇裙带特定的沉积环境控制着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进而对高砷地下水的分布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3.
伊宁地块是西天山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上广泛出露晚古生代火山岩浆岩和沉积建造,对剖析该地块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伊宁地块以中部近EW向展布的乌孙山—塔勒得断裂为界可划分为南、北两大构造带,两者在基底建造、岩浆岩的组成与时代及其地球化学特征、盆地形成和构造演化等方面均呈现显著不同。其中,南构造带由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早期大哈拉—喀勒峻岛弧带和阿腾套弧后伸展盆地构成,推测海沟位于岛弧带之南(那拉提南缘断裂附近); 北构造带由早石炭世中晚期阿吾拉勒叠加岛弧带、特克斯—新源弧前盆地和清水河—苏布台弧后盆地-扇三角洲构成。在重新梳理并详细总结伊宁地块的最新划分依据及方案基础上,首次提出伊宁地块形成与演化的南、北构造带两拼接和演化三阶段新认识:①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早期,南构造带初始弧-盆构造体系形成; ②早石炭世中晚期,北构造带的沟-弧-盆构造体系形成并增生; ③早—晚石炭世,初始的南构造带与增生的北构造带拼贴缝合,完成地块拼贴与增生,最终形成统一的伊宁地块。  相似文献   
34.
测井储层沉积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后,储层研究工作尤为重要。沉积相控制储层的空间展布和储层的物性特征,充分利用测井资料研究沉积相是储层研究的重要手段。本文提出了测井储层沉积相分析方法:在地质分层的基础上,分析测井曲线特征,提取储层参数,进行单井沉积相划分,最后根据沉积学理论和油田具体地质背景编制沉积相带平面图。利用此方法对辽河油田更黄66井区进行了测井储层沉积相分析工作,作为最终成果的沉积相带平面图能够指导油田部署开发井。  相似文献   
35.
综合利用岩心,录井,测井及化验分析资料,以现代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基础,对安塞王窑南长612层沉积微相精细研究,搞清了骨架相砂体类型和几何形态,总结了长612小层各沉积期沉积微相平面时空演化规律,确定其为一套三角洲沉积,其中三角洲前缘较为发育,进一步可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远砂坝,水下天然堤,席状砂,水下分流河道间6种微相类型。通过沉积相带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分析,指出有利的油气聚集带,为油气开发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36.
针对冷湖七号储层产能与圈闭无确定性关系的难点,从砂体形成~演化~改造的角度讨论储层物性影响因素。浅层沉积作用对储层影响最大,滨浅湖砂体物性最好,高产。中层沉积、成岩为主要影响因素,若为边滩砂体,则能建立较好产能;深层成岩、构造作用对储层影响较大,前者因胶结作用而减少孔隙,后者因产生裂缝而增大储集空间及渗透性,若无裂缝,但达到中孔-中渗标准则采取措施有效,若既无裂缝又属低孔低渗标准则措施无效。储层物性影响因素与其产能的关系确定四级评价标准。对该区油气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7.
根据岩性、沉积结构与构造、测井相综合分析认为,本区长6油层组为三角洲前缘哑相沉积,可细分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微相.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其主要的储集层.这些砂体横向上复合连片往往呈带状展布,岩性以细粒长石砂岩为主,残余粒间孔和次生溶蚀也为主要的孔隙类犁.通过沉积相与油藏分布的关系研究,认为油气的聚集受沉积微相的控制,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长6油层组良好的储集层,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场所.  相似文献   
38.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area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China's north Sichuan basin, we have divided the time during which the Longmenshan foreland basin was formed into five periods, based on the sedimentary response relationship of the fore-land basin to structural evolution: 1) a late Triassic Noric period; 2) an early-Middle Jurassic period; 3) a late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 period; 4) a late Cretaceous to Paleogene-Neogene period and 5) the Quaternary period. As well, we analyzed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lithologic features of every basin-forming peri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several favorable source-reservoir-cap assemblages in our study area, making it a major region for futur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China's northern Sichuan basin.  相似文献   
39.
通过岩矿特征、剖面结构、砂岩粒度和砂体形态分析,认为埕岛油田馆陶组上段为曲流河沉积。按砂体发育特点和成因类型划分出主河道连片砂体、河道边缘连续窄带状砂体、天然堤断续带状砂体、决口水道扇形席状砂体及废弃河道成因的透镜状砂体等5种类型。在研究区383口井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从不同成因储油砂体角度总结出夹层分布特征。建立了储油砂体内夹层的空间分布模式:主河道砂体内夹层分布复杂,一般底部发育钙质夹层,中部多发育物性夹层,上部为泥质夹层;河道边缘砂体主要发育泥质夹层;决口扇砂体内泥质夹层分布稳定;天然堤和废弃河道仅发育极少的钙质夹层。  相似文献   
40.
通过对大庆长垣及以东地区下白垩统泉头组三、四段重矿物组合特征和ZTR指数变化特征研究,对大庆长垣及以东地区泉头组三、四段的物源及沉积体系进行了分析.认为研究区主要存在六大沉积体系,即北部沉积体系、拜泉—明水沉积体系、西部英台沉积体系、西南保康沉积体系、南部怀德沉积体系和东部沉积体系,并对每个沉积体系的影响范围和强度变化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厘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