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37篇
  免费   504篇
  国内免费   350篇
电工技术   152篇
综合类   688篇
化学工业   1030篇
金属工艺   186篇
机械仪表   255篇
建筑科学   1512篇
矿业工程   809篇
能源动力   68篇
轻工业   2582篇
水利工程   624篇
石油天然气   2319篇
武器工业   13篇
无线电   271篇
一般工业技术   439篇
冶金工业   374篇
原子能技术   48篇
自动化技术   221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185篇
  2022年   228篇
  2021年   273篇
  2020年   196篇
  2019年   190篇
  2018年   106篇
  2017年   144篇
  2016年   218篇
  2015年   278篇
  2014年   539篇
  2013年   420篇
  2012年   491篇
  2011年   470篇
  2010年   457篇
  2009年   499篇
  2008年   536篇
  2007年   537篇
  2006年   553篇
  2005年   646篇
  2004年   603篇
  2003年   664篇
  2002年   538篇
  2001年   510篇
  2000年   424篇
  1999年   301篇
  1998年   246篇
  1997年   193篇
  1996年   139篇
  1995年   162篇
  1994年   133篇
  1993年   125篇
  1992年   110篇
  1991年   137篇
  1990年   120篇
  1989年   13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为了防止在多种时钟故障情况下的同步以太网时钟成环,扩展了ESMC(以太网同步消息通道)报文。在利用ESMC报文的预留字节来传送CSID(时钟源标识符)和记录CSTTL(时钟源生存周期)基础上,提出了eSSM(扩展同步状态消息)算法。采用该算法可以有效防止在多种时钟故障情况下的时钟成环,并且能优化时钟树,提高时钟性能。  相似文献   
62.
氦气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军工、航天、医疗等高新技术产业的稀缺战略资源,但其在世界分布极其不均,中国是贫氦国家面临着严峻的氦气供给安全问题。在系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本次实验分析对比了世界上最成熟的氦气生产气田(美国潘汉德—胡果顿气田)与中国氦气生产潜力较大的东坪气田,探讨两者的成藏要素及富氦机理。结果发现:两者均是以天然气作为载体气的基岩型富氦气藏,储层物性好,均发育以膏岩为主的低渗致密的良好盖层。两者的差异性在于,前者花岗岩形成年代更为古老,尤其是碳酸盐岩地层中富含的花岗岩碎屑,其年龄集中在元古宙,平均比东坪气田花岗岩的形成年代早400 Ma;前者氦气运移模式偏向于单一的饱和地下水脱溶释放,而后者存在“过路”古老花岗岩储层的天然气“萃取”释放。两者对比之下,提出形成年代久远的高U、Th氦源岩、充足的载体气、良好的基岩风化壳储层与致密的盖层,和充足的地下水(边底水)作为媒介参与氦气运移,是形成基岩型富氦气藏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3.
毛振强 《石化技术》2023,(12):144-147
储层内流体势是判定油气运移的重要依据。主要分析了东营凹陷内地层水的矿化度和水型的分布规律,指出其与油藏圈闭保存条件密切相关。异常高压是油气运移的重要动力,是流体势大小的重要指标,高势区的部位往往是油气源区,可以提供流体运移的动力,油气运移由高势点向低势点运移。通过对流体势低势区的分析,可以预测有利的油气聚集区,东营凹陷由此形成油气藏围绕主要生烃中心呈“环带状”分布的格局。利用地层水化学变化规律和地层压力变化趋势可以判断油气运聚方向。  相似文献   
64.
川中北斜坡中二叠统茅口组岩性主要为生屑灰岩,发育岩溶缝洞型储层。通过岩心观察、镜下薄片鉴定,结合阴极发光特征,确定了茅口组溶蚀孔洞及裂缝中的矿物充填序列。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期次成岩矿物中捕获的流体包裹体特征进行分析,结合川中北斜坡二叠系埋藏热演化史及成岩矿物U—Pb定年数据,明确茅口组油气成藏过程。结果表明:茅口组储层储集空间以残余溶蚀孔洞及裂缝、溶蚀缝为主;孔洞中见粉—细晶方解石→细—中晶方解石→粗—巨晶方解石3期充填。第二期方解石U—Pb年代学定年时间为晚二叠世(244.1±6.3 Ma),流体包裹体特征表现为高成熟度液烃包裹体与盐水包裹体混生,测得均一温度峰值主要集中在120~130℃之间,第三期粗—巨晶方解石发育高密度甲烷包裹体及沥青包裹体,其均一温度峰值主要集中在165~170℃之间。川中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经历了3期成藏事件:第一期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生成的原油充注形成古油藏;第二期为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油藏裂解形成气藏;第三期为晚白垩世喜马拉雅期构造抬升气藏调整形成现今混合气藏。中二叠统天然气主要为筇竹寺组烃源岩生成的原油裂解气,混有少量中二叠统自身烃源岩的贡献...  相似文献   
65.
在山前带地震勘探中通常应用叠加速度进行变速成图,但对近地表砾岩如何影响下伏地层叠加速度的研究较少,也缺乏有效的叠加速度校正方法。应用楔状模型模拟近地表砾岩特征,对不同位置处地震波走时—入射角曲线特征进行分析,并以库车山前带YKB地区为例,开展地震正演进行验证,证实了近地表高速砾岩会导致砾岩尖灭点之下形成异常高的叠加速度,使速度由扇根到扇端方向出现“低—高—低—高”的横向变化。基于此认识通过速度趋势线法校正叠加速度,并与井速度约束法进行了成图对比,结果揭示:由速度趋势线法得出的构造图地层产状与实测结果更接近、深度误差更小,证明了该方法在低勘探程度的山前带近地表砾岩发育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6.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南部斜坡带温宿—西秋地区托探1井在寒武系潜山白云岩储层获得重大突破,对库车南斜坡迎烃面多目的层潜山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受制于地质条件复杂,该地区的油气富集规律认识不清、地质结构落实及圈闭刻画难度大,制约了潜山油气勘探。基于构造特征、潜山地层分布、生—储—盖组合、油气输导体系及勘探实践的系统分析,探讨了潜山油气成藏新模式。温宿—西秋地区古生界构造为受前冲断裂沙井子—西秋断裂和反冲断裂乌什南断裂控制的背冲式构造,F1和F2两条次级反冲断裂使得背冲构造复杂化,形成3排古生界潜山构造,每排构造自近断层到远断层区古生界潜山地层由老变新。其中寒武系潜山地层分布范围最广、呈北东东向大面积展布,潜山储层以局限台地颗粒滩相白云岩为主,受多期构造活动、长时期暴露溶蚀叠加改造,裂缝—孔洞型白云岩优质储层规模连片发育。潜山油气藏表现为三叠系黄山街组和侏罗系恰克马克组泥岩联合供烃、裂缝—孔洞型白云岩成储、上覆古近系膏盐岩封盖的生—储—盖组合样式;成藏具有“库车油气远源供烃、不整合面输导、迎烃面构造富集”的特征,主要成藏期在喜马拉雅晚期(4—1Ma)。托探1井的成功钻探,证实了温宿—西秋地区多排多...  相似文献   
67.
配网自动化的典型解决方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良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4,(5):i018-i020,i023
配网主站系统是整个配网自动化系统的核心,通过通信设备与终端没备联系,实现配网系统的实时监测控制、故障处理分析和管理等功能。iES—DMS1000系统是积成电子公司精心开发出来的一套集配网自动化与配网管理于一体的系统。该系统功能强大,结构清晰,技术先进成熟,运行稳定可靠,已有多家成功运行的先例。  相似文献   
68.
留路断层是留北东部地区主要的油源断层。为研究断层两侧油气成藏规律及差异性,以断裂控烃、控藏理论为指导,利用三维地质建模恢复断层形态,在分析断层两盘裂缝发育程度、断层与圈闭的配置关系和断层活动性的基础上,研究留路断层对新近系油藏发育程度、部位、层位和规模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留路断层断面形态控制油藏富集区域,油藏集中在断层走向转折附近;断层带结构分带性及断层与圈闭的产状配置关系是留路断层下降盘油气富集差异的主要原因;断层活动性控制油气富集与分散,断层活动性强,油气富集规模大、油藏赋存层系多。  相似文献   
69.
为客观有效评价交联聚合物溶液在储层孔隙内的成胶效果,采用黏度计、动/静态激光光散射仪、原子力显微镜和岩心流动实验,对两性离子聚合物溶液(AIPS)和交联聚合物溶液(AICPS)的黏度、分子线团尺寸、分子聚集态、渗透率极限和静态成胶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ICPS具有良好延缓成胶特性,AIPS中聚合物分子聚集体呈现稀疏网络结构,AICPS成胶后分子线团尺寸大幅增加,网络结构变得致密、粗壮;随聚合物浓度增加,AIPS和AICPS渗透率极限值增加;在岩心驱替实验后续水驱阶段,与AIPS压力下降不同,AICPS注入压力先上升后平稳,表现出独特的渗流特性;岩心渗透率和聚合物浓度越大,AICPS成胶效果越好;当聚合物质量浓度为800、1500、2500和4000 mg/L时,只有对应的储层气测渗透率大于400×10~(-3)、800×10~(-3)、1700×10~(-3)和3500×10~(-3)μm~2时,AICPS才可以取得较好的静态成胶效果。  相似文献   
70.
在柴西区域演化史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平衡剖面恢复了南翼山构造的形成过程,最后结合油气藏解剖,分析了南翼山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南翼山构造的形成与柴西区域演化相匹配,其经历了3个演化阶段:路乐河期至下油砂山期处于弱伸展阶段,发育小型断陷;上油砂山期至狮子沟期为弱挤压阶段,构造应力反转,受NNE—SSW向挤压,狮子沟期挤压加强,形成背斜雏形;第四纪强烈挤压阶段,形成现今的背斜构造。构造形成演化对成藏的影响体现在油气储集、运移和成藏期次3方面:构造演化控制了裂缝的发育期次及分布,从而改善了南翼山低孔低渗储层质量;翼北和翼南2条深断裂及伴生裂缝,构成了油气运移的通道;喜山中期和晚期2次关键构造运动,控制了油气成藏期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