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52篇
  免费   669篇
  国内免费   275篇
电工技术   129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963篇
化学工业   317篇
金属工艺   365篇
机械仪表   1760篇
建筑科学   1747篇
矿业工程   107篇
能源动力   141篇
轻工业   123篇
水利工程   84篇
石油天然气   62篇
武器工业   87篇
无线电   19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230篇
冶金工业   70篇
原子能技术   45篇
自动化技术   673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176篇
  2021年   246篇
  2020年   233篇
  2019年   185篇
  2018年   195篇
  2017年   232篇
  2016年   329篇
  2015年   318篇
  2014年   411篇
  2013年   471篇
  2012年   502篇
  2011年   553篇
  2010年   397篇
  2009年   398篇
  2008年   381篇
  2007年   465篇
  2006年   375篇
  2005年   339篇
  2004年   272篇
  2003年   232篇
  2002年   192篇
  2001年   176篇
  2000年   154篇
  1999年   133篇
  1998年   120篇
  1997年   93篇
  1996年   90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RC柱双向单调加载试验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积麟  钱稼茹 《工业建筑》2002,32(5):38-40,74
完成了截面尺寸、配筋、混凝土强度基本相同的 8个正方形钢筋混凝土 (RC)柱的单向和双向水平单调加载试验。结果表明 ,单调加载的RC柱的破坏现象比较轻 ;受力次方向的水平力降低了受力主方向的极限承载力 ,轴压比大 ,降低幅度也大 ;正方形对称配筋的RC柱 ,截面的极限承载力、破坏时的极限变形能力 ,与两个方向施加的位移比例无关。用负刚度模型、承载力离散化空间相关性和复合结构法进行了理论分析 ,所得水平力 -位移关系曲线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992.
以3层设置黏滞阻尼墙的钢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3条地震波在不同水准下的振动台试验。通过对设置与不设置黏滞阻尼墙的两种结构动力特性和动力响应对比,分析了黏滞阻尼墙的减震效果和耗能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黏滞阻尼墙是一种同时提供附加刚度和附加阻尼的被动消能减震装置,其在提供附加阻尼和附加刚度的同时可以对结构位移起到非常显著的控制作用,并且随着输入地震波峰值加速度的增大,该附加刚度逐渐减小,而附加阻尼则逐渐增大。此外,有限元分析结果与振动台试验结果的吻合度随响应对象和激励工况的不同而变化,说明了传统Maxwell模型用于模拟黏滞阻尼墙在动态力学特性方面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93.
基于全装配式桁架梁组合楼盖的缩尺模型试验,采用Midas/Gen有限元软件对其进行了分析模拟,通过与试验研究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准确性。在楼盖刚性假定的基础上,对试验楼盖在楼层水平力作用下的平面内受力变形性能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考虑楼盖平面内刚度与假定楼盖理想刚性两种情形下,该全装配式桁架梁组合楼盖的整体位移偏差较大,而柱端剪力偏差较小;美国规范(ASCE/SEI 41-13)评估法不适合该类楼盖的刚性性能评估;建议综合考虑楼盖整体位移与柱端剪力在考虑楼盖平面内刚度与假定楼盖理想刚性时的偏差均不超过10%作为全装配式楼盖平面内刚性性能分析评估的指标;基于该分析评估指标,全装配式桁架梁组合楼盖属于非刚性楼盖。  相似文献   
994.
本文介绍福清融商大厦超高层建筑的主体结构设计,通过几种筒体剪力墙连梁刚度方案的计算对比,分析了框架-核心筒结构的连梁刚度取值的一条优化设计思路,并对双连梁刚度计算模型及内力分配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95.
通过分析剪力墙结构刚度和地震作用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在某一设防烈度下地震区剪力墙结构的刚度优化模型,利用结构优化设计之一--一维搜索法对剪力墙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以地震作用最小为目标,以抗侧刚度为变量,以结构水平位移、层间位移角、强度、轴压比、构件几何尺寸等位约束条件,用MATLAB语言编制了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计算程序,通过实例证明该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96.
基于高位隔震结构的动力特性及影响高位隔震结构隔震效果的主要参数——频率比、质量比,介绍了地震波的选取及输入方式和高位隔震结构隔震层、隔震层以上结构、隔震层以下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以及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中隔震支座等效刚度的计算方法。采用ETABS软件对高位隔震结构进行计算分析,采用ETABS中Link单元模拟隔震支座,进行了非线性时程法及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同时采用了PKPM等效剪切刚度的计算方法。经过分析,高位隔震结构隔震层以上结构可按降低一度进行设计,隔震层、隔震层以下结构能够达到预期抗震设防目标,并验证了PKPM简化计算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97.
为揭示后加交叉钢支撑对RC框架结构的影响规律,考虑结构层数、支撑截面尺寸及支撑与框架结构的连接方式三种影响因素,采用ETABS建立结构模型,对加钢支撑后RC框架结构的周期、刚度及基础反力及梁柱内力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后加交叉钢支撑对不同结构层数的RC框架的影响规律基本相同,支撑截面尺寸对支撑所在的结构单元的构件内力有较大影响,支撑与框架结构刚接或铰接连接的计算结果基本相同。此外,后加钢支撑承担了大部分的水平剪力,钢支撑对重力荷载或地震作用下的基础反力、地震作用下的柱轴力、梁弯矩及剪力,以及重力荷载作用下的梁轴力均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8.
无梁楼盖是近年来地下室常见的结构型式,目前计算方法多样,本文以实际工程为案例,通过对常用的几种计算方法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得出结论,供地下室工程无梁楼盖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999.
 隧道开挖对地面房屋影响的预测方法通常忽略房屋的刚度,假设房屋随原地面土体的变形而变形。对武汉地铁2号线某标段区间左线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数个地表沉降监测断面和多栋房屋的沉降情况进行系统的现场监测,揭示出房屋刚度对房屋自身变形有很大影响,不考虑房屋刚度得到的沉降预测结果可能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同时,采用能够考虑土体小应变刚度特性的数值模拟,进一步揭示隧道开挖过程中房屋刚度对地表下方深层土体变形的影响,并讨论这种复杂的隧道开挖–土体–房屋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分析隧道开挖对房屋自身及其下方桩基等结构物的影响时,有必要考虑房屋刚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00.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and research the fatigue cracking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fatigue properties and loading and stiffness degeneration process,cyclic loading tests were carried out on six prestressed concrete beams and the stiffness degradation under fatigue was investigated. A simulation model of stiffness degradation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stiffness analysis of the fatigue-damaged section. The elastic modulus of damaged concrete and the effective residual area of steel were introduced as well as an adjusted three-stage concrete fatigue damage evolution model. The strip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concrete damage due to changing stress along the depth of the beam section. The simulation and test results were compared and a method of predicting fatigue deflection was presented based on the simulation model. The predicted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neural network method. It is in good agreement for the simulation results with the test results. It is only less than 5% error for the simulation model which can reveal the two-stage degradation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beams under cyclic loading. It is more precise for the simulation prediction method under proper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