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8350篇 |
免费 | 5916篇 |
国内免费 | 3507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275篇 |
技术理论 | 5篇 |
综合类 | 5109篇 |
化学工业 | 3381篇 |
金属工艺 | 18645篇 |
机械仪表 | 3424篇 |
建筑科学 | 16030篇 |
矿业工程 | 1238篇 |
能源动力 | 1052篇 |
轻工业 | 1125篇 |
水利工程 | 820篇 |
石油天然气 | 2036篇 |
武器工业 | 374篇 |
无线电 | 432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7340篇 |
冶金工业 | 14550篇 |
原子能技术 | 486篇 |
自动化技术 | 45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3篇 |
2024年 | 807篇 |
2023年 | 904篇 |
2022年 | 1727篇 |
2021年 | 2024篇 |
2020年 | 2122篇 |
2019年 | 1558篇 |
2018年 | 1304篇 |
2017年 | 2107篇 |
2016年 | 2186篇 |
2015年 | 2492篇 |
2014年 | 4312篇 |
2013年 | 3834篇 |
2012年 | 5016篇 |
2011年 | 5706篇 |
2010年 | 4318篇 |
2009年 | 4448篇 |
2008年 | 3557篇 |
2007年 | 4575篇 |
2006年 | 4077篇 |
2005年 | 3386篇 |
2004年 | 2832篇 |
2003年 | 2431篇 |
2002年 | 2075篇 |
2001年 | 1745篇 |
2000年 | 1516篇 |
1999年 | 1235篇 |
1998年 | 969篇 |
1997年 | 937篇 |
1996年 | 800篇 |
1995年 | 591篇 |
1994年 | 534篇 |
1993年 | 369篇 |
1992年 | 319篇 |
1991年 | 221篇 |
1990年 | 183篇 |
1989年 | 160篇 |
1988年 | 106篇 |
1987年 | 56篇 |
1986年 | 38篇 |
1985年 | 29篇 |
1984年 | 20篇 |
1983年 | 19篇 |
1982年 | 23篇 |
1981年 | 17篇 |
1980年 | 39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4篇 |
1975年 | 3篇 |
1959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该文定义了损伤和滞回耗能两个性能指标,以增量动力分析(IDA)方法为基础,提出基于性能的钢框架结构失效模式识别方法,并以性能指标为目标函数,以构件截面尺寸作为变量,建立钢框架结构失效模式多目标优化方法。在多条地震波作用下,对一个20层benchmark钢框架结构进行了失效模式识别与优化分析,结果表明,以损伤和滞回耗能作为评价指标的基于性能的钢框架结构失效模式识别方法,能有效识别最不利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失效模式,基于性能的失效模式多目标优化方法能够显著提高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82.
海洋工程用特厚板钢通常要求具有良好的淬透性,合理设计此类钢化学成分是改善其淬透性的主要方法之一.传统钢成分设计大多以实验为主,耗费巨大.本文以热力学计算软件Thermo-Calc和材料性能计算软件JMat Pro为工具,采用计算、预测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模式,对含B微合金化特厚板钢进行成分优化,以期获得高淬透性能.使用Thermo-Calc计算了B微合金化钢的热力学平衡析出相.通过对析出相的析出温度、析出量及相间关系分析,阐述了此类钢的成分设计原则,给出了可获得高淬透性的B微合金化钢的设计成分.采用JMat Pro对设计钢淬透性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很好地说明了设计钢成分的合理性.经过淬透性实验和化学相分析,进一步肯定了优化设计结果.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表明高铝含量有利于改善硼微合金化钢淬透性. 相似文献
83.
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低碳Ti-Mo系的热轧板进行了组织分析,同时对其中的纳米粒子析出行为进行了研究.强化机理分析表明析出强化对于屈服强度的贡献值可达291 MPa.随着卷取温度的降低,纳米粒子相间析出的排间距会减小,相间析出的排间距与其在铁素体中形核点位置有一定的离散值,但基本上呈一定的固定值.α/γ界面的观察和采用不同理论的计算结果表明相间析出的产生主要与α/γ界面的台阶形成有关,相间析出的排间距大小由台阶高度、晶界扩散系数、等温温度、台阶面迁移速率等决定. 相似文献
84.
85.
86.
冷弯薄壁型钢房屋抗震性能优越,适合工业化建造,在国内外建筑行业已占有一席之地,符合国家“十三五”规划对房屋建筑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该文对国内外在冷弯薄壁型钢房屋受力性能的研究成果和相关规范的设计规定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发现传统冷弯薄壁型钢房屋在传力机制、受力构件截面种类等方面的不足,提出新型组合截面的冷弯薄壁型钢“非盒子”式的框架结构体系,总结该体系中受力构件、节点以及整体框架受力性能的研究进展,给出了组合柱稳定承载力、节点极限弯矩和初始刚度的计算公式。最后对该类组合截面冷弯薄壁型钢框架结构体系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7.
在管子组件装配过程中,不锈钢管与衬套的安装多采用挤压扩口工艺,利用光学显微镜对扩口裂纹的产生及其与材料性能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产生扩口裂纹的不锈钢管中均没有发现明显的塑性变形。奥氏体不锈钢微观组织中铁素体含量超过20%(体积分数),材料的塑性指标急剧下降,低塑性是裂纹的产生的关键因素。通过试验验证,不锈钢管选用退火状态可以有效避免扩口裂纹且满足产品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88.
针对冷轧带钢生产现场常见的板形翘曲缺陷,应用辛弹性力学方法对因材料纵向延伸在厚度方向上出现不均匀而导致带钢翘曲变形的现象及过程进行了解析研究,通过建立和求解带钢翘曲变形力学模型,推导获得带钢翘曲度大小和不均匀纵向延伸的关系.在选择通用有限元软件验证了基于辛弹性力学方法的带钢翘曲变形力学模型及计算结果的正确性的基础上,计算得到了各个影响因素对翘曲变形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带钢翘曲度大小随着带钢上下表面纵向延伸差和横向与纵向延伸差比值的增大而线性地增大,随着带钢厚度增大而减小,随着带钢宽度增大而呈二次关系增大.最后,应用辛弹性力学方法带钢翘曲变形模型,研究了C翘向L翘的转化现象,建立了C翘转化为L翘的力学模型,获得其转化关系公式,并通过现场实验验证了转化公式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9.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