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40篇
  免费   894篇
  国内免费   718篇
电工技术   250篇
综合类   461篇
化学工业   3043篇
金属工艺   970篇
机械仪表   199篇
建筑科学   236篇
矿业工程   110篇
能源动力   695篇
轻工业   281篇
水利工程   67篇
石油天然气   175篇
武器工业   52篇
无线电   1584篇
一般工业技术   2469篇
冶金工业   665篇
原子能技术   193篇
自动化技术   202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339篇
  2022年   342篇
  2021年   436篇
  2020年   444篇
  2019年   429篇
  2018年   379篇
  2017年   441篇
  2016年   368篇
  2015年   386篇
  2014年   496篇
  2013年   523篇
  2012年   566篇
  2011年   748篇
  2010年   478篇
  2009年   577篇
  2008年   484篇
  2007年   595篇
  2006年   560篇
  2005年   436篇
  2004年   398篇
  2003年   303篇
  2002年   303篇
  2001年   234篇
  2000年   222篇
  1999年   146篇
  1998年   168篇
  1997年   120篇
  1996年   94篇
  1995年   91篇
  1994年   82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63篇
  1991年   76篇
  1990年   63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3篇
  195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Ce-O和Fe-Ce-O催化剂的固相合成及其CH_4催化燃烧性能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NH4)2Ce(NO3)6为原料,选用葡萄糖为络合剂,采用研磨固相法制备了在不同温度下焙烧的氧化铈(Ce-O)和掺杂铁的氧化铈(Fe-Ce-O)催化剂。用X射线衍射法表征了催化剂的结构;用程序升温还原法测试了催化剂的还原性能;考察了经不同温度焙烧后,掺杂铁对Ce-O催化剂的CH4催化燃烧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掺杂铁后的Fe-Ce-O催化剂的粒径变小、还原性能增强、CH4催化燃烧活性提高。经400℃焙烧的Fe-Ce-O催化剂呈现单一的CeO2物相,属立方晶系;经800℃和 1 200℃焙烧的Fe-Ce-O催化剂以CeO2为主要物相,并有少量Fe2O3物相。与未掺杂铁的Ce-O催化剂相比,Fe-Ce-O催化剂具有较高的CH4催化燃烧活性。  相似文献   
62.
用三聚氰胺与硼酸合成了一种具有新形貌的介孔碳化硼氮(CBN)材料,并在其中掺杂Ag、Ni、Cu,合成出掺杂金属的碳化硼氮(M-CBN)。采用N2吸-脱附、SEM、XRD、NH3-TPD等手段对CBN与M-CBN进行了表征,考察了焙烧温度对CBN的影响及CBN与M-CBN对国V标准柴油中含硫化合物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在890℃下焙烧制得的CBN比表面积高达1368 m2/g,3种掺杂不同金属的M CBN比表面积也均在1000 m2/g以上。CBN与M-CBN的形貌均为具有锋利边缘的类台阶状,且其孔径集中分布在3~10 nm之间。吸附过程为可自发进行的放热反应,15℃时的脱硫效果最佳。与CBN相比,M-CBN的总酸性位明显增多,吸附脱硫效果也更为优越,加入质量分数为1.25%的Ag-CBN吸附剂可使国V标准柴油中硫质量分数降至1 μg/g以下。Ag-CBN经4次再生循环使用后,脱硫率没有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63.
采用标准CMOS工艺制备的n~+-p-π-p~+结构的线性APD,其倍增区p层的掺杂分布极大地影响着器件的性能.采用Silvaco仿真软件对倍增区p层进行了设计仿真,研究了p层的注入剂量和注入峰值浓度深度对器件特性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设定器件增益为50,在p层的最佳注入剂量为1.82×10~(12)/cm~2,峰值浓度深度为2.1μm左右的最佳工艺条件下,器件的工作电压为73.1 V,过剩噪声因子为4.59,过剩噪声指数在0.34~0.45之间(波长λ=800 nm),优于目前已报道的结果.通过工艺的优化,器件的性能可以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4.
Graphene has been gradually studied as a high‐frequency transmission line material owing to high carrier mobility with frequency independence up to a few THz. However, the graphene‐based transmission lines have poor conductivity due to their low carrier concentration. Here, it is observed that the radio frequency (RF) transmission performance could be severely hampered by the defect‐induced scattering, even though the carrier concentration is increased. As a possible solution, the deposition of the amorphous carbon on the graphene is studied in the high‐frequency region up to 110 GHz. The DC resistance is reduced by as much as 60%, and the RF transmission property is also enhanced by 3 dB. Also, the amorphous carbon covered graphene shows stable performance under a harsh environment. These results prove that the carrier concentration control is an effective and a facile method to improve the transmission performance of graphene. It opens up the possibilities of using graphene as interconnects in the ultrahigh‐frequency region.  相似文献   
65.
A β‐FeSi2–SiGe nanocomposite is synthesized via a react/transform spark plasma sintering technique, in which eutectoid phase transformation, Ge alloying, selective doping, and sintering are completed in a single process, resulting in a greatly reduced process time and thermal budget. Hierarchical structuring of the SiGe secondary phase to achieve coexistence of a percolated network with isolated nanoscale inclusions effectively decouples the thermal and electrical transport. Combined with selective doping that reduces conduction band offsets, the percolation strategy produces overall electron mobilities 30 times higher than those of similar materials produced using typical powder‐processing routes. As a result, a maximum thermoelectric figure of merit ZT of ≈0.7 at 700 °C is achieved in the β‐FeSi2–SiGe nanocomposite.  相似文献   
66.
67.
孙浩  齐鸣  徐安怀  艾立鹍  朱福英 《半导体学报》2007,28(11):1765-1768
以四溴化碳(CBr4)作为碳掺杂源,采用气态源分子束外延(GSMBE)技术生长了InP衬底上晶格匹配的重碳掺杂p型GaAsSb材料.通过改变CBr4压力,研究了掺杂浓度在(1~20)×1019cm-3范围内的掺杂特性,得到的最大掺杂浓度为2.025×1020cm-3,相应的空穴迁移率为20.4cm2/(V·s).研究了不同生长温度对掺碳GaAsSb外延层组分、晶格质量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结果表明480℃是生长优良晶格质量的最优温度.  相似文献   
68.
有n缓冲层SOI RESURF结构的电场分布解析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健  李肇基  张波 《微电子学》2004,34(2):207-210,214
提出了有n缓冲层SOI RESURF结构的电场分布解析模型,采用MEDICI数值仿真,验证了上述模型的正确性。基于所建立的解析模型,获得了缓冲层的最优杂质浓度分布,提出了提高SOI RESURF结构耐压的缓冲层分段变掺杂新结构。  相似文献   
69.
针对制造高压晶闸管p型杂质扩散工艺的不足,进行了开管式受主双质掺杂技术的研究.通过大量试验和工艺论证,研制成一种气(Ga) -固(Al掺杂氧化物) -固(Si)掺杂新工艺.经应用证明,该掺杂技术能明显提高器件的电参数一致性、综合性能和成品率,为电力半导体器件研究和生产开辟了一条可行的受主双质掺杂新工艺  相似文献   
70.
Bi2O3蒸汽掺杂的Ba1—xSixTiO3半导化陶瓷的PTCR效应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施主掺杂的钛酸钡陶瓷的PTCR效应来源于晶界上的钡空位。在Bi2O3蒸汽两次掺杂的样品中发现了大于8个量级的PTCR效应。在烧成过程中的Bi2O3蒸汽掺杂时,高氧分压下可以产生更高的钡空位浓度,因而样品具有更高的PTCR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