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09篇
  免费   719篇
  国内免费   251篇
电工技术   287篇
综合类   433篇
化学工业   934篇
金属工艺   588篇
机械仪表   401篇
建筑科学   1127篇
矿业工程   114篇
能源动力   422篇
轻工业   369篇
水利工程   96篇
石油天然气   215篇
武器工业   19篇
无线电   898篇
一般工业技术   1148篇
冶金工业   522篇
原子能技术   191篇
自动化技术   91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214篇
  2021年   242篇
  2020年   218篇
  2019年   198篇
  2018年   172篇
  2017年   224篇
  2016年   298篇
  2015年   334篇
  2014年   439篇
  2013年   433篇
  2012年   457篇
  2011年   659篇
  2010年   435篇
  2009年   467篇
  2008年   397篇
  2007年   500篇
  2006年   454篇
  2005年   360篇
  2004年   293篇
  2003年   278篇
  2002年   287篇
  2001年   239篇
  2000年   208篇
  1999年   180篇
  1998年   83篇
  1997年   95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4篇
  1975年   3篇
  1973年   3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刘琛 《铸造技术》2005,26(10):879-882
利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Q235钢表面化学镀Ni-P工艺对镀层质量,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各因素对镀速影响的显著性顺序是:施镀温度>硼酸(络合剂)加入量>pH值>镍磷比[Ni2 ]/[H2PO2]>乙酸钠(缓冲剂)加入量;Q235钢表面化学镀Ni-P的最佳工艺参数为:pH值5.4,施镀温度为80℃,镍磷比0.28(硫酸镍15 g/L,次亚磷酸纳20 g/L),硼酸5.5 g/L;所得镀层硬度为Q235钢基体硬度的3.4倍,获得了磷含量超过11%的非晶镀层.  相似文献   
102.
声光调Q Nd:YAG脉冲激光修锐树脂结合剂CBN砂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声光调Q Nd:YAG脉冲激光径向辐照,对树脂结合剂CBN砂轮进行修锐试验研究。研究了单脉冲激光辐照下,平均功率,脉冲频率和离焦量等参数对烧蚀凹坑深度的影响,由此可方便获得合适的激光修锐参数;分析了声光调Q YAG脉冲激光修锐树脂CBN砂轮的选择性去除机理,观察并比较了声光调Q脉冲激光,连续激光和机械法修锐后砂轮表面的地形地貌,试验表明声光调Q Nd:YAG脉冲激光径向辐照修锐树脂CBN砂轮,可获得更为良好的修锐效果。  相似文献   
103.
含硫酸盐还原菌土壤中阴极保护对Q235钢腐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交流阻抗测试技术、扫描电镜及表面能谱、微生物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阴极保护对土壤中Q235钢硫酸盐还原菌腐蚀的影响.30天的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阴极极化电位下,有菌土壤中Q235钢所需要的阴极极化电流密度均大于灭菌土壤,有菌土壤中Q235钢的平均腐蚀速率均大于灭菌土壤.随着阴极极化电位负移的增大,有菌及灭菌土壤中Q235钢试件周围土壤逐渐呈碱性,有菌土壤中Q235钢试件周围土壤中硫酸盐还原菌数量逐渐减少,当阴极极化电位为-1050 mV时,Q235钢试件周围土壤中硫酸盐还原菌仍能够存活.  相似文献   
104.
王娟  李亚江  马海军 《金属学报》2005,41(9):989-993
采用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X射线衍射(XRD)和电子探针(EPMA)对Fe3Al/Q235扩散焊界面的析出相形貌进行观察和成分测定,研究微观析出相的形成以及工艺参数(T,t,p)的影响.结果表明,Fe3Al/Q235扩散焊界面靠近Fe3Al一侧形成FeAl(Cr)析出相,是引起扩散焊接头脆性断裂的关键.扩散焊温度T、保温时间t与析出相区宽度y符合抛物线规律y2=3.5(t-t0)exp[-5.6×104/(RT)].在降低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的条件下,增加焊接压力可促进Fe3Al/Q235界面原子的扩散,避免脆性析出相的形成,保证Fe3Al/Q235扩散焊接头的性能.  相似文献   
105.
对接接头横向残余应力调控技术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游敏  郑小玲 《焊接学报》2002,23(4):37-40
分析了现有消除和调控焊接残余应力的常用措施所依据的原理,认为在不考虑材料相变的前提下,减轻对焊缝金属冷却收缩的制约可以有效地调控实际焊接接头上的残余应力。分析了纵向残余应力和横向残余应力之间的内在关系,在遵循虎史定律和考虑到金属形变时保持体积不变的前提下得出了纵、横向残余应力密切相关的推论,即横向残余应力也会影响纵向残余应力的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轻焊件自重引起的与焊接平台间的摩擦拘束以调控焊件中的横向残余应力的构想,并以Q235钢板为对象研究了采用该措施后平板对接接头纵、横向焊接残余应力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采取了减轻焊件自重引起的横向拘束的工艺措施后,板厚为8mm的试件上即获得焊接构件上的横向残余应力显著降低的结果。该措施对纵向残余应力亦有较大的影响,即减小横向残余应力的同时,接头上的纵向残余应力亦随之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06.
X56钢级海底无缝管线管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胡克迈  傅继成  张传友 《钢管》2006,35(1):43-46
总结了X56钢级海底无缝管线管产品的国产化研发工作,阐述了微合金化钢种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归纳了生产组织及工艺控制要点,介绍了生产工序与流程,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观点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7.
利用交流阻抗测试技术、扫描电镜及表面能谱分析、失重法、微生物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在同一类型不同Cl-含量的土壤中,硫酸盐还原菌对Q235钢腐蚀的影响规律.136天的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土壤中Cl-含量的增大,Q235钢腐蚀速率也增大,当Cl-含量增大到0.5%时,腐蚀速率达到最大;随后腐蚀速率随着土壤中Cl-含量的增大而减小,当土壤中Cl-含量高于1%时,接菌土壤与灭菌土壤中Q235钢腐蚀速率相差不大.在土壤中Cl-含量低于1%时,接菌土壤中Q235钢腐蚀速率明显大于灭菌土壤的腐蚀速率;点蚀速率在不同Cl-含量的土壤中的变化规律与腐蚀速率的变化有所不同,点蚀速率基本随着土壤中Cl-含量的增加而增大.而且接菌土壤中的点蚀速率大于灭菌土壤的点蚀速率. TG174.5  硫酸盐还原菌; 含Cl-土壤; Q235钢; 微生物腐蚀 2003-01-13 2003-05-08  相似文献   
108.
硫酸盐还原菌对A3钢电化学腐蚀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交流阻抗技术和动电位扫描法测Tafel曲线技术 对A3钢在含不同浓度硫酸盐还原菌介质中且未除氧条件下的电化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并采用SEM观察试样表面的腐蚀状况.结果表明:硫酸盐还原茵可以促进A3钢的阴极去极化和阳极极化,Ecorr降低;不同菌液浓度中的A3钢的交流阻抗谱图均呈单容抗弧特征,极化电阻Rp随菌液浓度增大而增大. SRB对腐蚀的影响作用与生成的生物膜的致密程 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9.
不确定数据普遍存在于如移动计算、RFID技术和传感器网络等大量应用之中.由于不确定数据的离群点检测算法可以提高服务质量,提出一种基于密度的不确定数据离群检测算法RLOF.该算法引入一种R2-tree结构,有效降低了计算局部离群因子时的时间复杂度,同时降低了不确定数据集中的数据更新成本以及海量数据维护成本.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充分证明了该算法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0.
To measure the relative gamut sizes of wide‐gamut displays, it is herein proposed that the CIE 1931 xy chromaticity diagram be used rather than the nominally perceptually uniform CIE 1976 uv′ chromaticity diagram. High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area‐coverage ratios in the xy diagram and the volume‐coverage ratios in the CIE 1976 L*a*b* color space for major standard wide‐gamut color spaces. It is also demonstrated herein that performing planimetry in the uniform uv′ diagram does not yield accurate relative display gamut sizes, even though the large sizes obtained using the uv′ diagram are often reported regardless of the fact that its uniformity is valid only when the luminance factor is constant. The single display gamut size metric using the xy diagram will facilitate the unbiased development of wide‐gamut display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