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2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53篇
电工技术   6篇
综合类   75篇
化学工业   10篇
金属工艺   4篇
机械仪表   10篇
建筑科学   59篇
矿业工程   25篇
能源动力   23篇
轻工业   10篇
水利工程   120篇
石油天然气   29篇
武器工业   2篇
无线电   5篇
一般工业技术   27篇
冶金工业   8篇
原子能技术   12篇
自动化技术   5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传统窑居的演进与合院式住宅的定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北方黄土高原典型的风土聚落静升村为例,针对传统窑居的演进与定型进行了分析,并揭示了其中的控制性因素。通过人类学方法的运用,分别探讨了靠崖窑在选址、空间与环境方面的特征;火炕在窑居生活中的核心作用,敞院对靠崖窑的继承与发展;以及风水禁忌对宅院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窑洞与火炕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地区居住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所在,以“大游年法”为代表的风水理论与传统生活禁忌则从心理与实践两方面导致了合院式住宅的最终定型。  相似文献   
102.
103.
胡三喜 《山西建筑》2007,33(2):317-318
从现场施工和应用效果两方面分析了青藏铁路高原多年冻土区采用的几种保护冻土措施,根据青藏铁路路基裂缝发展情况,证实了几种保护冻土措施的有效性,并对冻土地区路基保护措施的设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4.
全球气象是一个巨大的水和能量循环系统。如果一个系统内部有一个正反馈过程,系统就会不稳定甚至自行崩溃。青藏高原的虹吸效应将欧亚大陆中心的水分排到海洋,形成大气中一个正反馈过程,这样正反馈过程加剧了欧亚大陆变暖,消融了青藏高原的冰川,助长了中亚和中国北方的沙漠化过程。中国酝酿中的大西线工程若得以实施,将扭转这一危害性效应,有助于恢复中亚和中国北方生态平衡,缓解环球气候变暖过程。  相似文献   
105.
利用随机Voronoi技术生成2维随机模型,结合有限元分析方法系统研究多孔材料在x1-x2平面内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动态特性.模型包含胞孔形状的不规则性和孔壁厚度的不均匀性,以及孔壁的随机不完整性.模拟结果发现,在中低速冲击时Voronoi模型并不出现如规则蜂窝模型一样的"X"和"V"形的变形,而出现几条局部随机变形带;在冲击速度比较高时,局部变形带并不明显,在冲击面端附近区域出现"I"形的变形.发现平台冲击压力和胞孔形状不规则度之间具有比较复杂的关系;很小的孔边不完整性将会造成材料强度很大的"丢失";尽管组成多孔材料的母材是理想弹-塑性材料,但应用Voronoi随机模型描述的多孔材料是一应变率敏感材料.  相似文献   
106.
受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及其持续的汇聚作用影响,中国中西部地区新生代构造最为显著的特征表现为环青藏高原的巨型盆山体系及盆、山结合部位的前陆盆地(及前陆冲断带)。结合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首先提出了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的概念,描述了其分布特征,探讨了该体系的深部构造特征和成因动力学机制。重点研究了该体系内前陆盆地的构造特征,认为该体系内前陆盆地是喜山期再生前陆盆地(及冲断带)与海西晚期-印支期周缘、弧后前陆盆地组成的叠合式前陆盆地,其原型盆地包括海西-印支期周缘前陆盆地(如塔里木盆地北部、川西、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等)、海西-印支期弧后前陆盆地(如塔里木盆地南部等)、喜山期再生前陆盆地(如库车、塔西南、准南等)。上述两期、三种原型盆地,在喜山期冲断隆升活动作用下,形成四类叠合式前陆盆地:叠加型、新生型、改造型和早衰型。中国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内广泛发育多个前陆冲断带,构造变形极为复杂,主要构造样式有断层相关褶皱组合、盐相关褶皱、走滑-冲断构造组合等。最后分析了该体系内前陆盆地(及前陆冲断带)的油气地质条件,认为该区油气地质条件优越、油气资源丰富,是今后中国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07.
对在西藏拉萨市和甘肃玛曲县青藏高原区种植的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17项形态特征指标及其5个不同构件11种营养元素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两地区紫穗槐表型特征存在差异,特别是地下部分形态指标差异显著;2)紫穗槐不同构件生物量比重、各个营养元素含量存在不同程度差异,且地区间相应指标也存在差异,是植株资源分配对高寒生境的响应所引起的;3)两地区紫穗槐形态指标与其营养元素含量均存在复杂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8.
青藏高原作为地球的第三极,是"水—冰—气—生"多圈层体现最全,且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区。高原强大的动力和热力作用显著地影响着东亚气候格局、亚洲季风进程和北半球大气环流。全球气候变化不仅影响到青藏高原本身的水圈与冰冻圈过程,改变青藏高原内部的生态系统与环境,影响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生存条件,而且通过大气环流与水循环过程直接影响到东亚及周边国家的用水安全和自然灾害防护。正确认识青藏高原复杂地表多圈层相互作用规律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在各种不同的下垫面上建立多圈层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站(点)。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过去的7年中,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与其他相关单位一道正在整个青藏高原面上逐步建立"青藏高原观测研究平台"以研究该地区复杂地表的多圈层相互作用规律。首先具体介绍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在高原上已经建立的5个综合观测研究站,然后介绍利用各个站点观测资料分析得到的多圈层相互作用(主要是地气相互作用)的研究结果,最后提出了青藏高原多圈层相互作用观测试验研究所面临的难题和可能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09.
2005年至2009年中日科学家合作执行了JICA(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项目,建立了包括GPS水汽观测、探空观测、自动气象站等组成的青藏高原及其东部大气的综合监测网,有效提升了青藏高原及其东部周边地区气象综合监测能力和气象资料的采集能力,提高了青藏高原及其东部周边地区大气观测资料的数量和质量。建立了灾害天气早期预警和预报平台,并在业务中得到了应用。JICA项目青藏高原大气综合监测网的建立,不仅在提高对高原及其东部灾害天气气候的认识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也在高原及其东部灾害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报、预警和评估的业务能力,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提高气象部门防灾减灾决策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0.
在对黄土高原人居环境整体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作为研究黄土高原人居环境的切八点,并运用GIS方法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进行类型化研究。选取姜家河小流域作为典型案例,利用GIS软件强大的计算和表现能力,对姜家河小流域人居环境进行自然环境状态下的适宜性评价,获取直观的图和量化的数据,使研究更加科学和深入。在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人居环境的发展规划控制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