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153篇 |
免费 | 1175篇 |
国内免费 | 826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296篇 |
技术理论 | 2篇 |
综合类 | 951篇 |
化学工业 | 295篇 |
金属工艺 | 35篇 |
机械仪表 | 69篇 |
建筑科学 | 1174篇 |
矿业工程 | 206篇 |
能源动力 | 413篇 |
轻工业 | 110篇 |
水利工程 | 6591篇 |
石油天然气 | 425篇 |
武器工业 | 9篇 |
无线电 | 30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40篇 |
冶金工业 | 168篇 |
原子能技术 | 36篇 |
自动化技术 | 20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4篇 |
2023年 | 120篇 |
2022年 | 210篇 |
2021年 | 271篇 |
2020年 | 300篇 |
2019年 | 302篇 |
2018年 | 291篇 |
2017年 | 383篇 |
2016年 | 426篇 |
2015年 | 428篇 |
2014年 | 533篇 |
2013年 | 500篇 |
2012年 | 660篇 |
2011年 | 690篇 |
2010年 | 508篇 |
2009年 | 495篇 |
2008年 | 492篇 |
2007年 | 624篇 |
2006年 | 594篇 |
2005年 | 526篇 |
2004年 | 412篇 |
2003年 | 346篇 |
2002年 | 338篇 |
2001年 | 277篇 |
2000年 | 210篇 |
1999年 | 224篇 |
1998年 | 155篇 |
1997年 | 163篇 |
1996年 | 135篇 |
1995年 | 87篇 |
1994年 | 79篇 |
1993年 | 69篇 |
1992年 | 71篇 |
1991年 | 34篇 |
1990年 | 25篇 |
1989年 | 38篇 |
1988年 | 22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5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71.
对蛋白酶酶解低盐固态和原池浇淋2种酿造工艺的酱油沉淀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中性蛋白酶的加酶量、pH值、酶解时间、料液比对蛋白质水解度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中性蛋白酶酶解酱油沉淀的工艺条件,确定了工艺参数.其最佳工艺条件为原池浇淋酱油沉淀的最佳酶解条件为料液比1∶3,酶解6h,加酶量为4000U/g原料,pH值为6.5,水解度可达到43.8%;低盐固态酱油沉淀的最佳酶解条件为料液比1∶3,酶解8h,加酶量为6000U/g原料,pH值为6.5,水解度可达到53.8%.方差分析表明,4因素均对水解度有显著影响.利用中性蛋白酶可较有效地酶解酱油沉淀. 相似文献
72.
73.
以菜籽油脚为原料,采用溶剂分提法与柱色谱分离法相结合的工艺制备高纯度脑磷脂(PE).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最佳的溶剂分提工艺参数为:分提时间20 min,粉末磷脂与95%乙醇溶剂比1:7,分提次数3次,分提温度40℃.在此条件下所得产物中PE含量为46.3%.采用硅胶为固定相的柱色谱分离技术对溶剂分提产物进行进一步纯化,试验结果表明:控制洗脱流速为3 mL/min,进样量为1.5 g(100 g硅胶),氯仿-甲醇(体积比2:1)为洗脱剂的条件下分离效果较好,所得PE产品的纯度为94.5%,回收率为85.1%. 相似文献
74.
绿茶提取液沉淀形成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绿茶为试验材料,从茶汤体系的物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两方面探讨了茶汤沉淀形成的机理。通过对沉淀形成过程中沉淀颗粒形态变化、电解质和氢键裂解剂的作用、红外光谱变化等内容的研究,来判断茶汤形成沉淀前后的性质改变,初步判定经低温贮存后的茶汤体系介于胶体分散系和粗分散系;茶汤颗粒间的氢键、静电作用是影响茶汤沉淀形成的因素,共价键不是沉淀形成的主要因素。通过计算茶汤中各主要成分进入上清相和沉淀相的分配系数,来判断该成分进入上清相和沉淀相的趋势,结果表明:茶多酚是构成茶汤沉淀物的主体物质,其次是果胶、咖啡碱,而在沉淀相中分配系数较大的成分依次是叶绿素、没食子酸、果胶、蛋白质、花青素、咖啡碱、可可碱。 相似文献
75.
管式膜超滤生黄酒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利用外压管式超滤装置,对生黄酒进行除浊除菌试验,探讨了压力和温度对生黄酒的透液通量的影响,考查了相关质量指标的变化规律。采用切割分子量为5万的有机膜,在0.30MPa、40℃条件下超滤,黄酒平均透液通量可达到75kg/m2•h左右。杂菌总数去除98%以上,不溶性固形物全部去除,粗蛋白仅保留21.55%。超滤过程对酒精度影响极小,对各种氨基酸的保留率有一定差别,总体保留率86.76%。对于多次使用的旧膜,可采用较长时间浸泡清洗。 相似文献
76.
77.
L-肉碱对肉鸡腹脂沉积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 4 80羽 1日龄Avain肉鸡 ,随机分成 4个处理组 ,分别饲喂添加 0、2 5、5 0、75 (mg/kg)L -肉碱的试验饲粮 4 9d ,研究L -肉碱对肉鸡腹脂沉积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 :不同水平L -肉碱对肝重比率和肝脂含量均无明显影响 (P >0 .0 5 ) ,但添加 5 0mg/kg和 75mg/kgL -肉碱均显著地降低了肉鸡腹脂重比率(P <0 .0 5 )。添加 5 0mg/kg和 75mg/kgL -肉碱使腹脂中激素敏感脂酶的总活力增强 (P <0 .0 3) ,苹果酸脱氢酶的总活力降低 (P <0 .0 5 ) ;使胸肌中总肉碱含量 (P <0 .0 5 )、酸不溶肉碱含量 (P <0 .0 1)及其与游离肉碱含量的比值 (P <0 .0 3)增高 ;使血清中总肉碱 (P <0 .0 1)、游离脂肪酸 (P <0 .0 1)和肌酸酐浓度 (P <0 .0 3)提高 ,甘油三酯浓度降低 (P <0 .0 5 )。上述结果提示 :L -肉碱通过改变鸡体内脂肪代谢相关酶的活力 ,促进脂肪酸的氧化利用 ,而产生降低腹脂沉积的效果 相似文献
78.
《Planning》2014,(3)
目的 对一种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的临床应用进行评价,并建立其对尿液有形成分分析的正常参考范围。方法 从仪器精密度、携带污染率、分析测量范围以及与人工镜检的可比性4个方面进行评价,同时建立仪器检测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鳞状上皮细胞(squamous epithelial cell,EC)及管型的正常参考范围。结果 RBC低值、中值和高值精密度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29.10%、20.59%和7.80%;WBC低值、中值和高值精密度的变异系数分别为65.73%、14.30%和13.00%;EC中值和高值精密度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7.01%和21.46%。RBC、WBC和EC的携带污染率均为0;RBC分析测量范围为083 608个/μl,WBC分析测量范围为083 608个/μl,WBC分析测量范围为015 624个/μl,细菌分析测量范围根据菌种不同而结果有明显差异。仪器与人工镜检相比,RBC、WBC和EC的一致率分别为82.80%、73.82%和57.56%。男性尿液有形成分的参考范围显示,RBC为015 624个/μl,细菌分析测量范围根据菌种不同而结果有明显差异。仪器与人工镜检相比,RBC、WBC和EC的一致率分别为82.80%、73.82%和57.56%。男性尿液有形成分的参考范围显示,RBC为08个/μl,WBC为08个/μl,WBC为012个/μl,EC为012个/μl,EC为013个/μl,管型为013个/μl,管型为04个/μl,结晶为04个/μl,结晶为034个/μl;女性尿液有形成分的参考范围显示,RBC为034个/μl;女性尿液有形成分的参考范围显示,RBC为012个/μl,WBC为012个/μl,WBC为021个/μl,EC为021个/μl,EC为042个/μl,管型为042个/μl,管型为04个/μl,结晶为04个/μl,结晶为02个/μl。 结论 该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对尿中的RBC和WBC有较好的识别性能,对结晶、管型、真菌、异形细胞等难以自动识别的成分,可利用仪器的审核功能进行人工识别,必要时进行人工复检,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检验报告。 相似文献
79.
地下暗河是岩溶隧道建设与运营重大的安全风险,暗河发育区岩溶隧道突涌水洪峰估计是岩溶隧道施工抢险与后期处治方案制定的重要基础数据。地下暗河洪峰流量不仅由岩溶区水文地质条件控制,而且还受到暴雨期地表径流补给的影响。本文结合实测数据和统计数据,围绕小流域暴雨资料推求出地表汇流洪峰和地下暗河汇泄流洪峰,提出了一种考虑地表径流补给的暗河发育区岩溶隧道突涌水洪峰估计方法,并结合翠屏隧道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与实测涌水资料,开展了案例分析计算并比较实测涌水量。表明传统涌水预测方法无法考虑暗河与地表水补给的影响,与实测结果差距很大,本方法能够较好预测岩溶区因地表汇水补给暗河发育区隧道突涌水洪峰,为隧道防洪护堤高度、涵管过水容量设计、洪峰避险时间提供重要支撑,保障隧道施工与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80.
为明确关键体型参数对渠道和排沙洞内水沙特性的影响,在模型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旋流排沙渠道的水沙两相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起旋室高度对截沙率影响较为显著,最大相差5.41%;排沙洞直径、倾角和起旋室出口宽度对分流比影响显著,最大相差8.13%,增大倾角后改善了原排沙洞封闭端因壁面条件影响而产生的泥沙淤积;起旋室出口宽度对渠道内水沙特性基本无影响;不同体型下旋流排沙渠道均可高效、持续排沙,截沙率均大于90%,经过起旋室后,高含沙水流从排沙洞流出,下游渠道含沙量急剧减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