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6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48篇
电工技术   11篇
综合类   56篇
化学工业   21篇
金属工艺   2篇
机械仪表   26篇
建筑科学   132篇
矿业工程   237篇
能源动力   52篇
轻工业   16篇
水利工程   69篇
石油天然气   214篇
无线电   4篇
一般工业技术   20篇
冶金工业   15篇
原子能技术   3篇
自动化技术   1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沧州地区陆续发现多处饮用天然矿泉水,在其储存层位的上、下部均有咸水。本文就矿泉水的赋存规律及其成因提出浅见。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鄂尔多斯盆地低压低渗气藏水平使用的事生物降解钻(完)井液ASS-1的组成和性能.其组分包括粒度适宜的碳酸钙粉(暂堵剂和加重剂),改性淀粉(可变形暂堵剂和降滤失剂),优质生物聚的(提黏切剂),pH调节剂,无荧光润滑剂DRH(加量1%)及防腐剂等,给出了基础配方.该钻(完)井液对岩心的伤害率约为5%(4种其他体系钻(完)井液的伤害率在21.9%~96.6%);经高压气体反向驱排后,伤害后岩心渗透率恢复率可由88%提高到92%;在≤110℃热滚16 h后黏度损失率<50%;经过4次热滚(91℃×16 h),每次热滚后作适当维护处理,均可使变坏的性能恢复到要求值.该钻(完)井液用于水平段长800 m、地温83℃的DP35-1井和两分支水平段长各1500 m、地温91℃的CB1-1中,根据技术要求采用适当技术措施,在钻进中特别是CB1-1井长达4个月的钻进中,API滤失量<5 mL,密度1.04~1.07 g/cm3,漏斗黏度41~53 s,塑性黏度10~15 mPa·s,屈服值6~18 Pa,两口井均顺利完钻且可裸眼完井.图5表4参2.  相似文献   
3.
矿物流体包裹体中保留了大量盆地形成过程中成矿流体的温度、压力等信息,因而在盆地的热史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介绍了流体包裹体在盆地古地温及古地温梯度中应用的基本情况,分析了该方法的优点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指出了多种古温标法相互对比、相互验证与相互补充才是盆地热史研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四川盆地热演化异常成因,分析不同地史时期热场分布及其主控因素,通过四川盆地不同构造单元典型井、剖面露头镜质体反射率与深度热演化剖面的建立,分析了四川盆地纵向上热演化异常成因;在热演化剖面建立的基础上,通过镜质体反射率梯度法求取了四川盆地晚古生代—中三叠世、晚三叠世—侏罗纪及现今的热场分布,并进行了热史演化特征分析。研究认为:(1)烃源岩生烃作用产生超压并对镜质体反射率和烃类裂解产生差异性抑制,是四川盆地纵向有机质热演化“负”异常的主要原因。(2)盆地不同时期构造运动及盆地性质控制着四川盆地热场纵向的演化:中二叠世晚期区域性拉张作用改变了四川盆地早期统一的低热场,导致断陷内热流值不断升高,平均地温梯度在3.5℃/hm以上;晚燕山—早喜马拉雅期,盆地东部开始隆升剥蚀,盆地逐渐向西萎缩,周缘冲断作用趋于平静,高热场开始降温;至喜马拉雅晚期的快速隆升及降温作用,形成现今低地温场分布面貌,地温梯度总体小于2.5℃/hm。  相似文献   
5.
渤海湾盆地发育多类、多套热储层,其中新近系馆陶组砂岩热储埋深适中、厚度大、分布广泛,为盆地主力热储之一,但过去的研究缺乏针对全区馆陶组地热资源的系统性评价。为此,在全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研究基础上,通过收集整理钻井、地质和物探资料,系统刻画了馆陶组热储平面展布特征,并评价了馆陶组热储地热资源量,圈定了地热资源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1)渤海湾盆地第四系—古近系现今平均地温梯度为34.7±3.5℃/km,平均大地热流值为64.4±8.1 mW/m2,反映了新生代裂谷盆地属性,具备了形成大型中—低温地热田的地热背景;(2)馆陶组热储温度分布区间为19.6~96.2℃,平均值为56.3℃,相对高温区主要出现在黄骅坳陷、渤中坳陷,冀中坳陷等地区,总体分布趋势与盆地现今地温场格局基本一致;(3)盆地110个县级以上城市馆陶组热储地热资源量折合标煤99.6×108 t,平均地热资源丰度148.6×104 t/km2,属于资源条件最好的一类油田地热资源,其中66.7%集中分布在华北油区;(4)盆地馆陶组热储最大概率...  相似文献   
6.
针对深埋隧洞的高地温问题,利用温湿度试验控制系统模拟高地温隧洞内的湿热环境,通过钻芯拉拔法和扫描电镜测定高湿(湿度80%~85%)和低湿(湿度20%~25%)两种环境下在温度分别为50、60、75、90℃时围岩支护结构的粘结强度和粘结面的微观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湿度对粘结强度的影响较大,相比于低湿环境,高湿环境下的围岩支护结构的粘结强度较大,且随着温度升高和湿度越低喷混凝土水化反应中止速度越快、混凝土干缩现象越严重、粘结强度越低,相较50℃,90℃时强度降幅最大为62.7%。研究结果可为湿热环境下实际工程建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郭佑雄 《太阳能学报》2006,27(4):394-398
从简单的传热原理出发,推导了埋管系统换热程度与换热时间、雷诺数、埋管直径、空气状态参数等之间的函数关系,并分析了雷诺数、换热时间和地温三个重要参数对埋管系统换热潜力的影响。文章还从传热介质对埋管系统换热性能的限制出发,得出了系统的最佳雷诺数和管长、管径、气流速度、埋深等构造参数的合理范围,为系统设计提供了参考。分析表明,在埋管系统中宜采用导热系数大的粘土作为传热介质,并且管内气流的雷诺数在10000左右时,系统能取得较好的换热性能。还通过一系列已有工程实例对这一函数关系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这一函数关系所得出的结论和实验结果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8.
《地热能》2006,(3):8-8
本刊记者据“全国地热热泵技术培训班”获悉:为了规范全国地热或其他行业对浅层地温能进行科学合理的勘查、评价与开发,根据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的要求,委托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为主编单位组织进行国土资源部标准《浅层地温能勘查开发技术规范〉的编制工作。该规范编制组现已组成,经过多方通力协作,初稿已完成,正在征求各方意见与修改阶段。  相似文献   
9.
针对水银地温计不便读数、测温量程受限、在野外试验中使用不便,特别是在寒区低温条件下使用受限的特点,分析、比较了现行低温地温计并提出了语音式低温地温计的设计方案。以AT89S51单片机为核心进行温度信号采集、数据处理和语音回放控制,以不锈钢封装的数字温度芯片DS18B20作温度传感器、语音芯片ISD1420进行语音播报、RT1602进行数字显示,构建了实际的电路系统。以取土钻为测温载体,设计实现了集数显、语音播放为一体的低温、大量程地温计。  相似文献   
10.
流体包裹体在松辽盆地成藏期次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流体包裹体在储层中的种类、含量、分布等常规特征以及它们与成岩矿物的结构关系,可以分析油气运移及圈闭充注模式;根据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并结合盆地的古地温史和埋藏史,可以确定油气成藏期次。应用显微—红外光谱技术、包裹体的鉴定和均一温度测定技术,分析了松辽盆地中浅层和深层样品的包裹体。同时利用红外光谱的有关参数划分了各井包裹体的油气成藏期次,结果与镜下鉴定结论相一致,并确定了其中油气包裹体的成熟度。同时利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并结合埋藏史和古地温史,研究了松辽盆地部分地区油气成藏期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