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068篇 |
免费 | 1944篇 |
国内免费 | 1255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5559篇 |
技术理论 | 1篇 |
综合类 | 1957篇 |
化学工业 | 7848篇 |
金属工艺 | 896篇 |
机械仪表 | 2796篇 |
建筑科学 | 855篇 |
矿业工程 | 1164篇 |
能源动力 | 1383篇 |
轻工业 | 7224篇 |
水利工程 | 610篇 |
石油天然气 | 13357篇 |
武器工业 | 101篇 |
无线电 | 1465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666篇 |
冶金工业 | 975篇 |
原子能技术 | 75篇 |
自动化技术 | 133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61篇 |
2023年 | 1230篇 |
2022年 | 1565篇 |
2021年 | 1728篇 |
2020年 | 1250篇 |
2019年 | 1299篇 |
2018年 | 682篇 |
2017年 | 1031篇 |
2016年 | 1203篇 |
2015年 | 1418篇 |
2014年 | 2864篇 |
2013年 | 2255篇 |
2012年 | 2485篇 |
2011年 | 2438篇 |
2010年 | 2217篇 |
2009年 | 2247篇 |
2008年 | 2458篇 |
2007年 | 1931篇 |
2006年 | 1868篇 |
2005年 | 1976篇 |
2004年 | 1794篇 |
2003年 | 1688篇 |
2002年 | 1363篇 |
2001年 | 1350篇 |
2000年 | 1139篇 |
1999年 | 941篇 |
1998年 | 959篇 |
1997年 | 787篇 |
1996年 | 830篇 |
1995年 | 725篇 |
1994年 | 651篇 |
1993年 | 518篇 |
1992年 | 493篇 |
1991年 | 485篇 |
1990年 | 415篇 |
1989年 | 471篇 |
1988年 | 43篇 |
1987年 | 30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21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7篇 |
1975年 | 1篇 |
1965年 | 3篇 |
1951年 | 1篇 |
1949年 | 1篇 |
194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992.
牡丹籽油超临界CO2萃取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以牡丹籽为原料,利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牡丹籽油。采用单因素试验对影响牡丹籽油萃取率的3个因素(温度、压力和时间)进行了考察;以萃取率为响应值,以温度、压力和时间3个主要影响因素设计正交实验(L9 33),对提取条件较为温和、对油脂抗氧化性成分破坏较小的超临界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采用DPPH法和亚铁离子(Fe2 )诱导的过氧化体系法,以油酸和亚油酸为对照,研究了压榨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两种工艺提取的牡丹籽油清除DPPH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萃取时间对萃取率影响最大,其次为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对萃取率影响最小;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牡丹籽油的优化工艺条件为:温度35℃、压力30 MPa、时间60 min,牡丹籽油的萃取率为28.86%;牡丹籽油的抗氧化性质与脂溶性抗氧化剂类似;超临界油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明显高于压榨油,而经Fe2 诱导的脂质过氧化程度则低于压榨油,说明超临界CO2提取的牡丹籽油品质优于压榨油,建议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高附加值牡丹籽油。 相似文献
993.
994.
995.
油茶籽油和橄榄油中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0,他引:3
采用气相色谱法,研究比较了油茶籽油和橄榄油中脂肪酸组成、角鲨烯和β-谷甾醇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油茶籽油和橄榄油样品中均分离并鉴定出8种脂肪酸组分,主要含有棕榈酸、棕榈烯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和顺-11-二十碳烯酸.油茶籽油和橄榄油中脂肪酸组成接近,但各脂肪酸含量略有差别.油茶籽油和橄榄油中角鲨烯含量差异较大,油茶籽油样品角鲨烯含量最高为0.156 g/kg,最低的只含有0.077 g/kg,平均值为0.117 g/kg.而橄榄油样品角鲨烯含量最低的有4.511 g/kg,而最高的达到8.401 g/kg,平均值为5.78 g/kg,橄榄油中角鲨烯含量为油茶籽油中的近50倍.油茶籽油和橄榄油中β-谷甾醇含量差异不大,油茶籽油中β-谷甾醇含量高于橄榄油.油茶籽油中仅有1个样品含量最低,为1.08 g/kg,其他样品含量都在2.0~3.5 g/kg区间,平均值为2.422 g/kg,而橄榄油样品中β-谷甾醇含量较高的2个样品分别有2.05 g/kg和2.09 g/kg,其余样品含量均在1.0 ~2.0 g/kg之间,平均值为1.534 g/kg.油茶籽油样品中β-谷甾醇含量为橄榄油样品的1.58倍. 相似文献
996.
997.
998.
以冷冻博氏内脏脂肪组织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萃取博氏内脏油。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博氏内脏油的适宜工艺条件为:原料解冻后剁碎(粒径5~10 mm),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时间90 min,萃取温度55℃。该条件下博氏内脏油的萃取率达82.20%,所得博氏内脏油外观呈浅黄色,微鱼腥味,无酸败味,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我国水产行业SC/T 3502—2000精制鱼油的一级标准。萃取前后博氏内脏油的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无明显变化,萃取后脂肪酸种类略有减少。 相似文献
999.
以米胚毛油为原料,经过脱蜡、脱胶、脱色和脱酸/脱臭得到精炼油.通过正交实验对脱胶工艺优化,确定了最优脱胶工艺:反应温度45℃,磷酸溶液加入量为0.2%,加水量为6%,反应时间40min;进而对脱色工艺中的吸附剂和溶剂筛选,确定了吸附剂和溶剂及用量:正己烷200mL,活性炭20g.精炼后米胚油,气味、色泽、理化指标均达到植物油国家卫生标准(GB 2716-2005),AV从70.9mg/g降至0.69mg/g,POV为132.52 mmol/kg,Ⅳ为90.2g/100g,皂化值为162mg/g,不皂化物含量占0.82%,折射率1.4709.米胚油以油酸、亚油酸、棕榈酸为主,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近80%,且精炼前后其脂肪酸组成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通过检测体能、学习记忆能力、抗氧化和脂质过氧化等指标,研究紫苏油对D-半乳糖亚急性衰老模型大鼠的抗衰老作用,初步探讨紫苏油抗衰老的可能机制。方法:将40只4周龄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阴性对照组、衰老模型组、紫苏油小剂量组(0.815mL/kg)、紫苏油中剂量组(2.445mL/kg)和紫苏油大剂量组(7.337mL/kg),每组8只。除阴性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外,其余各组大鼠均在颈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125mg/kg)。喂养8周后,进行负重游泳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并测定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和脑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NOS)和一氧化氮(NO)。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紫苏油各剂量组大鼠负重游泳时间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紫苏油各剂量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也明显少于模型组(P<0.05),紫苏油小剂量组的有效时间比高于模型组(P<0.05),紫苏油小剂量组的穿越平台次数无明显差异,紫苏油中剂量组和紫苏油大剂量组有效时间比和穿越平台次数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与模型组相比,紫苏油所有剂量组的SOD活力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MDA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结论:成功复制D-半乳糖亚急性衰老大鼠模型;紫苏油对衰老大鼠的体能和学习记忆能力有促进作用,并提高机体SOD活力,降低MDA含量,提示紫苏油确有抗衰老功效;紫苏油的抗衰老功效可能是通过减少血液中的自由基来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