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6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21篇
电工技术   74篇
综合类   35篇
化学工业   98篇
金属工艺   2篇
机械仪表   11篇
建筑科学   32篇
矿业工程   63篇
能源动力   65篇
轻工业   279篇
水利工程   8篇
石油天然气   122篇
武器工业   8篇
无线电   3篇
一般工业技术   19篇
冶金工业   7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目的以传统国标培养法作为参考比对方法,考察恒温荧光核酸检测仪(constant temperature fluorescent nucleic acid detector)检测食品(自然食品和加标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如阪崎肠杆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一致性。方法通过对食品中阪崎肠杆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国标培养法和恒温荧光核酸检测仪方法检测结果的比对,考量后者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和准确度。结果恒温荧光核酸检测仪检测食品中阪崎肠杆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都是100%,假阴性率为0;假阳性率为0。结论恒温荧光核酸检测仪方法特异性强、准确度高、无一例漏检。  相似文献   
82.
阪崎克罗诺肠杆菌(Cronobacter sakazkaii)是一种食源性条件致病菌,它能够引起菌血症、坏死性小肠 结肠炎和新生儿脑膜炎等多种疾病。本研究选取50 种植物源化合物,检测其在含C. sakazkaii培养基中抑菌圈直径 及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旨在评价植物源化合物对C. sakazakii的抑菌作用并筛 查优选高效抑菌剂。结果表明:使C. sakazakii ATCC 29544培养基产生可见抑菌圈的植物源化合物有40 种,其中 7 种(香芹酚、百里醌、百里酚、肉桂醛、柠檬醛、原儿茶醛和原儿茶酸)的抑菌圈平均直径不小于13 mm;在本 研究选取的50 种植物源化合物中,百里酚和香芹酚对C. sakazakii有着最强的抑制作用,对9 株C. sakazkaii的MIC均 为0.1~0.2 mg/mL;百里醌、肉桂醛、柠檬醛和原儿茶醛对C. sakazkaii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对C. sakazkaii的MIC为 0.30~1.25 mg/mL;阿魏酸、绿原酸、丁香酸、硫辛酸、原儿茶酸、表儿茶素、咖啡酸、丹皮酚和菊苣酸的MIC为 2.50~5.00 mg/mL。以上结果表明,部分植物源化合物对C. sakazakii有良好的抑菌作用,有潜力作为天然抑菌剂应 用于食品加工、流通、贮藏过程中,从而发挥其控制C. sakazakii的作用。  相似文献   
83.
《美食》2009,(2):70-71
目前,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去年8月至11月进境的852批不合格食品、化妆品名单。其中,味全食品的三类配方奶粉被检验出含有致病菌阪崎肠杆菌。去年10月17日,产自台湾的9,624吨配方奶粉从香港进境时被检验出阪崎肠杆菌超标,进口商为深圳市恒利安贸易有限公司。不合格奶粉包括味全婴儿配方奶粉、味全幼儿成长配方奶粉和味全较大婴儿配方奶粉。  相似文献   
84.
不同接种量对玉米秸秆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玉米秸秆作为原料,改变接种比例,在温度38℃条件下采用批量发酵工艺进行高浓度厌氧发酵,研究不同接种量条件下的产气效果。试验表明:接种物与玉米秸秆TS的比例为1.10,Vs的比例为0.79时,厌氧发酵产沼气的效果最佳,TS产气率为412ml/g,VS产气率为470ml/g。  相似文献   
85.
通过体外培养研究不同水平大豆油(2%、4%、6%、8%,依次为l、2、3和4组)在精粗比为30:70(偏粗型)日粮条件下对总产气量、甲烷产量、pH值和纤维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大豆油添加水平的提高,总产气量、甲烷产量逐渐降低,且各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pH值与对照组相比,2组除个别时间点(6、10和24 h)外,差异均显著(P<0.05);3组除10 h外,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P<0.01);4组除10 h外,差异均极显著(P<0.01).培养24 h后,4组对纤维降解率的抑制潜力最大(P<0.01),其次是3组(P<0.05).大豆油的最适添加水平为4%.  相似文献   
86.
酒精废醪液中温沼气发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薯类淀粉酒精废醪液固液分离后,其滤液的CODcr为50240mg/L,滤液采用批量发酵工艺,在恒温20℃和30℃下进行厌氧发酵产沼气实验.结果表明,恒温20℃时.发酵HRT为40 d,产沼气量为15.2 mUmL废醪液,COD产气率为304 mL/gCOD,COD去除率为93.23%;恒温30℃时,发酵HRT为20 d,产沼气量为15.5 mL/mL废醪液,COD产气率为310 mL/gCOD,COD去除率为95.22%.  相似文献   
87.
SF_6分解组分的红外光谱定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SF6发生局部放电时会生成一定的稳定特征分解组分,利用这些特征组分可以监测GIS内部绝缘状态。分别采用SF6气体与高纯氮气作为红外检测背景气体获取SF6分解组分的光谱图进行了比较,选取SF6作为红外检测背景气体。测量了SOF2、SO2F2、SO2、CO标准气体的红外吸收光谱图,选取了其最优吸收峰,计算了最优峰处的吸光系数。对局部放电试验装置进行了放电量标定,在5个局部放电量下进行多组红外检测,结果表明存在临界放电量,不同放电时间和放电量下各组分产气率不同。SOF2、SO2F2的产气率随放电量及放电时间变化较有规律,可以用产气率反演局部放电程度;SO2和CO产气率变化复杂,但其变化趋势同样可以用于表征内部绝缘状态。  相似文献   
88.
介绍了填埋、焚烧和堆肥3种垃圾处理方式对温室气体减排的影响;分析了这3种不同处理方式下,各种温室气体的产气模型,采用IPCC推荐模型;根据填埋气发电、焚烧发电、有机垃圾堆肥这些温室气体减排措施,分析项目的流程边界,得到温室气体减排量计算公式;提出垃圾综合处理才能实现较好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89.
本文提出了煤气指标时间加权的计算方法,对华亭煤地下导控气化现场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气化剂中氧浓度的上升,煤气热值呈上升趋势,富氧蒸汽法气化工艺中气化剂中较佳的氧浓度范围为30%~40%;最大热值10.72MJ/Nm3出现在空气蒸汽两阶段法的第二阶段,但空气蒸汽两阶段法的产气波动性较大,同时水煤气产率较低,生产规模较小,无法连续生产高热值煤气,用于商业化生产需要多炉同时运行。随着氧浓度的升高,各工艺的产气稳定性逐渐增强,从低温工艺向高温工艺切换的调控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90.
煤储层排采液流携粉运移模型与产出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液固两相流理论建立煤层液流渗流数学模型,并给出描述煤岩产气通道流动状态的偏微分方程和煤层液流携粉运移特征的数学模型,依据数值求解结果分析产气通道中的液流压力和流速以及煤粉随液流运移的浓度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煤储层近井区域液流高流速状态使得通道液流中的含煤粉量达到最高值,排采初期较大的排液量和压差波动使得其煤粉产出较多,而稳产阶段的产液量减小且煤储层与井底间的生产压差降低使得通道中煤粉浓度较低,生产压差由2.05 MPa提高到3.05 MPa后,产气通道各节点最大含煤粉量由0.112%迅速升至0.608%;且稳产阶段煤层泄流体产气通道孔径的增大,会进一步降低通道中煤粉浓度,产气通道高度由0.30 mm扩大到0.90 mm,产气通道各节点最大含煤粉量则由0.759%降至0.160%。该算法提出煤储层泄流体煤岩产气通道管流的概念并定量描述排采液流携煤粉运移的特征,为准确预测煤层气井排采中的煤粉产出情况和制定合理的防煤粉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