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59篇 |
免费 | 113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5篇 |
综合类 | 114篇 |
化学工业 | 343篇 |
金属工艺 | 6篇 |
机械仪表 | 35篇 |
建筑科学 | 157篇 |
矿业工程 | 10篇 |
能源动力 | 9篇 |
轻工业 | 2705篇 |
水利工程 | 24篇 |
石油天然气 | 5篇 |
武器工业 | 20篇 |
无线电 | 33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40篇 |
冶金工业 | 31篇 |
原子能技术 | 3篇 |
自动化技术 | 4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9篇 |
2023年 | 121篇 |
2022年 | 153篇 |
2021年 | 169篇 |
2020年 | 101篇 |
2019年 | 90篇 |
2018年 | 62篇 |
2017年 | 84篇 |
2016年 | 95篇 |
2015年 | 132篇 |
2014年 | 258篇 |
2013年 | 180篇 |
2012年 | 191篇 |
2011年 | 220篇 |
2010年 | 176篇 |
2009年 | 143篇 |
2008年 | 175篇 |
2007年 | 177篇 |
2006年 | 117篇 |
2005年 | 146篇 |
2004年 | 140篇 |
2003年 | 89篇 |
2002年 | 84篇 |
2001年 | 69篇 |
2000年 | 68篇 |
1999年 | 43篇 |
1998年 | 49篇 |
1997年 | 40篇 |
1996年 | 37篇 |
1995年 | 42篇 |
1994年 | 30篇 |
1993年 | 32篇 |
1992年 | 44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29篇 |
1989年 | 30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6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本文以云南普洱熟茶为实验材料,以不同浓度乙醇水溶液为洗脱液,利用MCI GEL CHP 20P(75150μm)树脂色谱柱和SephadexTMLH-20葡聚糖凝胶色谱柱,并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普洱熟茶中主要黄酮醇类物质进行了分离和定性。结果表明:普洱熟茶提取液浓缩后过MCI GEL CHP 20P(75150μm)树脂色谱柱,经不同浓度(10%,30%,50%,70%,90%)乙醇溶液洗脱分离后,将获得的70%和90%的洗脱液过SephadexTMLH-20葡聚糖凝胶色谱柱,70%的洗脱液经90%乙醇溶液洗脱分别获得了HPLC纯度为96.0%的杨梅素和HPLC纯度为98.5%的槲皮素;90%的洗脱液经70%的乙醇溶液洗脱获得了HPLC纯度为95.6%的山奈酚。 相似文献
42.
目的:提高莓茶多糖的提取效率。方法:采用超声辅助复合酶法优化莓茶多糖的提取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超声波温度、超声波提取时间、酶解pH、超声波功率和复合酶添加量对莓茶多糖提取得率的影响,再利用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得到酶解pH、超声波功率和复合酶添加量对多糖提取率影响显著。并经过最陡爬坡试验和响应面(Box-Behnken)试验得到最佳工艺。结果:在酶解pH 4.30,超声波功率104 W,复合酶添加量1.20%,超声波时间40 min,超声波温度50 ℃的条件下,莓茶多糖得率为(7.22±0.06)%,与热水提取、超声波提取、复合酶提取相比,其得率分别提高了106.83%,86.35%,54.46%。结论:超声辅助复合酶提取莓茶多糖工艺可以显著提高莓茶多糖得率。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究抗性淀粉饮食模式下L-茶氨酸对大鼠肠道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通过对抗性淀粉饮食模式下4周龄SD雄性大鼠进行28 d不同剂量L-茶氨酸\[100,300,500 mg/(kg·d) \]干预试验,考察抗性淀粉与L-茶氨酸组合营养对大鼠肠道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结果:在抗性淀粉饮食模式下,中、高剂量组L-茶氨酸能显著增加大鼠体重,提高回肠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降低回肠丙二醛(MDA)含量;各剂量组均能显著增加回肠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的表达量,抑制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量,提高免疫球蛋白A(IgA)的表达水平,同时能增加各小肠肠段谷氨酸(Glu)、谷氨酰胺(Gln)含量,提高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普雷沃菌属9(Prevotella_9)、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等有益菌丰度,降低肠道有害菌幽门螺杆菌属(Helicobacter)和副萨特氏菌属(Parasutterella)占比(P<0.05),其中,中剂量L-茶氨酸\[300 mg/(kg·d) \]效果最佳。结论:抗性淀粉饮食模式下L-茶氨酸对大鼠肠道免疫功能具有提高抗氧化能力、平衡促炎/抗炎因子、升高Glu与Gln含量、改善肠道菌群结构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4.
为研究六堡茶调理亚健康状态痰湿体质的有效性,并探究其作用机制,本研究以六堡茶新茶和五年陈化茶(10 g,200 mL沸水浸泡2 min口服,每日2次)作为干预手段,纳入亚健康状态痰湿质人群进行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进行90 d的标准化干预,记录干预前后与痰湿质有关的中医诊断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并重点分析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显示,六堡茶新茶干预组和陈茶干预组在干预后痰湿质转化分均有下降趋势,其中六堡茶新茶干预组在干预后的25、45和90 d三个时间点痰湿质转化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六堡茶新茶及五年陈茶干预均有助于痰湿质体质改善,其中新茶起效较快。生化结果显示,六堡茶陈茶和新茶均具有降低胆红素的作用,陈茶作用较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菌群分析显示,六堡茶干预后,六堡茶新茶干预组拟杆菌门(Bacterioidetes)水平下降为0.49±0.17、厚壁菌门(Firmicutes)水平上升至0.42±0.23,六堡茶陈茶干预组拟杆菌门(Bacterioidetes)水平下降为0.48±0.35、厚壁菌门(Firmicutes)水平上升至0.45±0.08;嗜胆菌(Bilophila)的相对丰度提高至六堡茶新茶干预组的0.0024±0.0013和六堡茶陈茶干预组的0.0022±0.0034,改变了肠道菌群中的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比例, 促进嗜胆菌增殖。与代谢疾病、能量代谢有关的萨特氏菌属(Sutterella)、Izimaplasmatales菌和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的相对丰度水平发生改变,因此六堡茶可能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改善痰湿质等亚健康人群的代谢状态。 相似文献
45.
46.
目的:提高茶花粉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方法:以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为指标,采用响应面试验优化乳酸菌接种量、发酵温度及发酵时间对茶花粉发酵效果的影响。结果:复合乳酸菌菌粉接种量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影响最大,其次是发酵温度。发酵茶花粉的最优工艺条件为乳酸菌接种量0.9%、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3d,该条件下茶花粉发酵液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为38.97%,是未发酵的3.11倍。结论:试验优化的乳酸菌发酵茶花粉工艺操作简单,能显著提高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 相似文献
47.
48.
49.
为提高普洱茶的品质,将伞枝犁头霉(Absidia corymbifera)A1接种于灭菌和未灭菌的晒青茶中,分别进行纯菌发酵与强化发酵(enhanced fermentation,EF)。结果表明,经纯菌发酵后茶叶中茶多酚和5种儿茶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茶褐素和茶红素含量显著增加(P<0.05)。与自然发酵(normal fermentation,NF)相比,EF 中茶褐素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儿茶素、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表没食子儿茶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感官审评时EF茶汤的甜味和厚重感分数增加,苦味、涩味和酸味分数降低;色差仪测定发现EF茶汤的a*、b*值增加,L*值降低。真菌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和细菌16S核蛋白体RNA(16S ribosomal RNA,16S rRNA)扩增子测序发现,伞枝犁头霉A1没有成为EF的优势真菌,但改变了EF微生物群落结构,表现在EF中Brunneoclavispora bambusae、食腺嘌呤芽生葡萄孢酵母、微小根毛霉、葡萄球菌、假单胞菌和芽孢杆菌的相对丰度较NF高,而黑曲霉、马克斯克鲁维酵母、大肠埃希-志贺菌和克雷白氏菌的相对丰度较低。因此,接种伞枝犁头霉A1发酵,可通过与其它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改变茶叶中的特征成分,从而提高普洱茶的感官品质。 相似文献
50.
白茶加工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使得茶叶内部多种生化成分进行交叉转化,形成了独特品质。萎凋作为白茶加工形成的关键工序,对于白茶品质的影响尤为明显。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制茶工艺影响白茶品质研究现状,分析了萎凋方式和萎凋条件对白茶品质的影响,描述了萎凋过程白茶的外形变化及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咖啡碱、叶绿素、香气物质等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与白茶品质的关系,分析了揉捻和干燥工序中生化成分变化及其对白茶品质的影响,以期实现白茶加工的精准调控,为生产中提升白茶品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