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0篇
综合类   26篇
化学工业   101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2篇
矿业工程   31篇
能源动力   2篇
轻工业   24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26篇
一般工业技术   13篇
冶金工业   1篇
原子能技术   2篇
自动化技术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关于强碱性季铵型阴离子交换树脂在铀酰的硫酸盐溶液中吸附平衡的研究,虽然有不少报道。但是,对于组成接近铀水冶条件的溶液中吸附平衡的研究是相当不充分的。本文采用化学当量法研究了上述树脂在这种溶液中的吸附平衡。 强碱性季铵树脂从铀酰的硫酸及硫酸钠溶液中吸附UO_2(SO_4)_3~(4-),UO_2(SO_4)_2~(2-),SO_4~(2-)及HSO_4~-四种离子。我们用硝酸钠溶液将它们一起洗脱下来,测定相应组分的含量。由于  相似文献   
32.
吸附势理论在甲烷临界温度以上吸附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吸附势理论对甲烷临界温度以上在微孔活性炭上的吸附平衡进行了研究。针对吸附势理论描述气体临界温度以上吸附所面临的问题,深入考察了各种计算吸附相密度和虚拟饱和蒸汽压的方法对吸附平衡预测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吸附势理论可以在较宽的范围内描述甲烷临界温度以上的吸附平衡,模型预测结果受吸附相密度计算方法的影响较小,但对于虚拟饱和蒸汽压的计算方法较敏感,其中Reich等采用的经验式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33.
利用反相乳液法制备了壳聚糖微球,并经硫脲改性得到硫脲改性壳聚糖微球(TCS),将其用于吸附Pt4+和Pd2+,考察了TCS对Pt4+和Pd2+的吸附特性;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N2吸附-脱附等方法对TCS进行了表征。表征结果显示,TCS的粒径为10~30μm、比表面积为95.6m2/g、平均孔径为12.6nm、孔体积为0.298cm3/g。实验结果表明,在pH=2时,TCS对Pt4+和Pd2+的吸附性能最佳;吸附动力学可用拟二级模型拟合,表明TCS对Pt4+和Pd2+的吸附以化学吸附反应为主;吸附等温线可用Langmuir模型拟合,Pt4+和Pd2+的饱和吸附容量分别为129.87,112.36mg/g。双组分吸附实验结果表明,TCS对Pt4+和Pd2+有良好的吸附选择性,可实现Pt4+(或Pd2+)与Cu2+,Pb2+,Cd2+,Zn2+,Ca2+的选择性分离。  相似文献   
34.
翟秋红  余林玲  孙彦 《化工学报》2017,68(11):4178-4185
前期研究表明部分电荷中和的聚乙烯亚胺接枝琼脂糖介质FF-PEI-R440具有较高静态吸附容量和快速传质速率。本文选取硫氰酸根离子、氯离子、磷酸氢根离子以及硫酸根离子这4种反离子,在离子强度为0.03、0.06 mol·L-1下,研究其对FF-PEI-R440吸附与洗脱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两种离子强度下,饱和吸附容量的增加顺序均为SCN- < SO42- < HPO42- < Cl-;在低离子强度下,除SCN-外,反离子种类对传质速率和动态结合容量没有显著影响;在高离子强度下,传质速率的增加顺序为SCN- < SO42- ≈ Cl- < HPO42-,而动态结合容量的增加顺序与饱和吸附容量序列一致;两种离子强度下Cl-均保持最高的动态结合容量;反离子种类对蛋白质洗脱行为没有显著影响。上述结果说明反离子主要影响FF-PEI-R440的吸附性能,而不影响洗脱,且流动相中选择Cl-为反离子最利于FF-PEI-R440的实际柱色谱操作。  相似文献   
35.
综述了目前测定C8芳烃吸附分离过程中吸附平衡参数与传质系数的主要方法。总结了获取吸附平衡参数的动态法和静态法,以及获取传质系数的摄入量法、零长柱法、脉冲法、穿透曲线法和膜池法。介绍了各种实验方法的实验原理、数据处理方法以及应用情况。以工艺研发为目的,本课题组采用了静态法对C8芳烃异构体的吸附平衡常数以及吸附量进行了研究,用穿透曲线法对各异构体的传质系数进行了拟合,并使用Aspen软件进行了模拟计算,验证了参数可靠性。  相似文献   
36.
用硝酸对活性炭进行改性,对改性前后活性炭的性质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改性前后活性炭对模拟汽油中苯并噻吩的吸附平衡及动力学行为。采用Freundlich、Langmuir、Sips和BET吸附模型分别对改性前后活性炭吸附苯并噻吩的吸附平衡数据进行拟合,用准一阶、准二阶、混阶和修正的准n阶速率方程对其动力学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BET和Sips吸附模型对改性前活性炭吸附苯并噻吩的吸附等温线拟合度最高,Sips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对改性后的拟合度最高;改性前后活性炭对苯并噻吩的吸附均以物理吸附为主,改性后活性炭表面活性位的异质化程度增加,对苯并噻吩的亲和力增强。修正的准n阶速率方程对活性炭吸附苯并噻吩动力学的拟合度最高。活性炭表面含氧官能团的密度是决定其吸附容量的主要因素,改性后活性炭对苯并噻吩的吸附容量提高33.7%。  相似文献   
37.
放射性核元素在土壤介质中的吸附特征是放射性废物处置场地选址及安全评价中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为探讨核素铀在放射性废物处置场预选场址周边土壤介质中的吸附行为与机理,实验以深圳市蛇山顶(SSD)及阳江市大尖山(YJ)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批式实验法研究不同铀初始质量浓度及离子强度对其吸附核素铀行为的影响,并通过吸附动力学模型及吸附等温线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当铀初始质量浓度增大时,SSD及YJ土壤对U(VI)的平衡吸附量也增大,但去除率则分别从97.07%、91.56%下降至88.55%、87.93%;离子强度对SSD土壤吸附U(VI)的影响并不显著,表明U(VI)在SSD土壤上的吸附可能以内层络合反应为主;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及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吸附动力学及平衡吸附实验结果,相关系数R2均在0.99以上。实验获取的这些参数为核素铀在土壤介质上的吸附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依据,且为推测核素铀在环境中的迁移行为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38.
以壳聚糖为原料、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为接枝单体、硝酸铈铵为引发剂、Span-80为乳化剂、戊二醛(GA)为交联剂,通过反相乳液聚合技术制备了壳聚糖-DMC-GA共聚物,对其进行表征并将其用于吸附水溶液中单一金属离子Cr(Ⅵ)、Cd(Ⅱ)和双元体系Cr(Ⅵ)-Cd(Ⅱ),考察了吸附动力学和吸附平衡规律。共聚物的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明:壳聚糖与DMC发生了接枝反应,与戊二醛发生了交联反应。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在单一金属离子溶液中,共聚物对1 mmol/L的Cr(Ⅵ)和Cd(Ⅱ)的平衡吸附量分别为1.974和1.396 mmol/g;在双元体系中,共聚物对1 mmol/L的Cr(Ⅵ)和Cd(Ⅱ)的平衡吸附量分别为1.906和1.204 mmol/g;吸附过程均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等温线均与Langmuir模型更为一致,说明共聚物对2种金属离子的吸附是单分子层吸附。  相似文献   
39.
利用多次吸附平衡可有效降低油脂的色泽原理,采用单因素试验探究分段脱色工艺对大豆油脱色效果的影响,然后通过响应面法获得最佳脱色工艺参数。在添加总量一定时,将活性白土分3 段进行添加,通过改变每段添加量比例,确定最佳吸附平衡的条件;在搅拌速率为150 r/min时,活性白土添加总量1.27%、脱色温度100 ℃、脱色总时间60 min,脱色油脂酸值为0.12 mg KOH/g,过氧化值为3.26 mmol/kg,色泽为黄18、红1.45,相对于常规脱色工艺活性白土用量减少9.29%,提高了油脂的精炼率。  相似文献   
40.
对偏二甲肼(UDMH)中的微量水分在4A分子筛上的静态吸附进行了研究.测定了吸附平衡数据,并用Langmiu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对其进行拟合且吻合较好;采用Crank单孔模型对测定的吸附动力学数据进行了拟合,求取了不同温度下的扩散系数,并计算出水在4A分子筛上的吸附活化能Ea为28.22 kJ/mol;采用固定床测定了停留时间为60min时的动态透过曲线.试验结果为吸附过程的设计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