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4篇
综合类   8篇
化学工业   16篇
机械仪表   2篇
轻工业   91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1.
赵和涛 《食品科学》1991,12(11):11-13
<正>祁门红茶是我国名茶,被誉为红茶中珍品,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为了探讨构成祁红品质的生化机制以及在加工中主要化学变化,特开展本项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2.
邵宛芳  袁唯 《食品科学》1990,11(4):43-45
<正>茶树(Camellia Sinensis)由于其物质代谢上的特点,含有20~30%的多酚类物质(Polyphenol),2~4%的咖啡碱(Caffeine)和1~  相似文献   
93.
解决茶叶饮料混浊沉淀的方法及原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邹光友 《食品科学》1990,11(7):14-19
本文介绍了浓缩茶汁通过转溶、乙醇沉淀处理后,再配制成茶叶饮料,可以解决茶叶饮料在低温下出现混浊沉淀的问题。并结合茶叶化学成份的特点,较细地介绍了采用该方法的原理。  相似文献   
94.
韩立娣 《食品科学》1985,6(12):50-52
茶叶与食品结合制成的茶叶食品是一种新发展出来的食品品种。茶叶的成份很复杂,有各种多酚类、酶类、蛋白质、氨基酸、糖类、生物碱、维生素和芳香物质等多达四百余种。它们总体上构成了茶叶特有的滋味。不同的茶叶含有这些成份的种类和数量各不相同,但是 ...  相似文献   
95.
刚保中 《食品科学》1983,4(2):19-22
在新鲜的茶叶里有几种主要的有味物质:儿茶素、茶黄素、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和果胶物质,它们各有各的滋味。如绿茶中含有大量的L一EC,L-EGC,L-ECG及L一EGCG的儿茶素,大量的几茶素有收敛的涩味和爽口的回味;茶黄素是香味和鲜爽度的因  相似文献   
96.
从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茶叶种植基地的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可降解咖啡碱的真菌,经表型特征、内转录间隔区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树分析鉴定为酿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同源菌,命名为Y-1。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试验设计,以咖啡碱降解率为指标,得到响应面回归模型预测方程,根据预测方程,确定菌株Y-1最优的培养条件为:温度31.00℃,发酵时间46.60 h,咖啡碱添加量0.50 mg/mL、菌种添加量6.90%。在此条件下,利用菌株Y-1在培养基中降解咖啡碱,咖啡碱降解率最高可达(59.39±0.28)。  相似文献   
97.
茶树起源于中国,茶叶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茶叶中富含茶多酚、蛋白质及氨基酸、生物碱、芳香族化合物、糖类、类脂化合物、维生素、无机物、叶绿素、酶等多种化合物.它们经过非发酵、微发酵、半发酵、全发酵及后发酵工艺,萎凋、杀青、揉捻、发酵、干燥等处理后,由于温度、压力、酶及微生物的作用,儿茶素在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等的氧化聚合下分别形成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等茶色素;β-D-糖苷类等香气前驱体在β-葡萄糖苷酶、β-樱草糖苷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相应的醇类等香气物质;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并形成不同的手性对映体,所以赋予茶叶特有的颜色、香气、滋味、外形以及其抑菌、抗病毒、抗氧化、防衰老、增强机体免疫、防癌抗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功效,进而形成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六大茶系.本文从茶叶成品色、香、味等关键组分入手,阐述其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和关键技术调控的相关性及存在问题,并探讨它们的形成机理,为提高茶叶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8.
近红外光谱法对茶叶中的咖啡碱含量的快速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贵州省各地茶叶为研究对象,以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快速检测茶叶中的咖啡碱含量为目的,将茶叶制成粉末进行光谱扫描并用化学法测定其咖啡碱含量,将偏最小二乘法与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法相结合,建立茶叶中咖啡碱含量的模型.通过多元散射校正(MSC)处理光谱,光谱范围选择4493.33cm-1~4354.48cm-1,5800.83cm-1~5696.69cm-1,主因子数为10,得到模型的内部交互验证相关系数(P)为0.991,交互验证均方差(RMSECV)为0.205;模型的预测值与化学测定值的相关系数为0.999,预测标准偏差(RMSEP)为0.242.通过稳定性试验得到的RSD都在0.30%以下.结果表明,模型的预测效果很好,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和较好的稳定性,且方法简捷,能满足茶叶中咖啡碱的快速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99.
基于咖啡碱可能会引发相关疾病的发生,本实验采用物理吸附方式对茶汤中咖啡碱进行吸附脱除,选取活性炭、蒙脱土和石英砂三种吸附剂对绿茶茶汤进行咖啡碱的吸附实验,选出最佳吸附剂蒙脱土,在响应曲面优化下得到最佳吸附条件:吸附时间1.6 h,茶汤pH在2.07附近,蒙脱土用量为4%,最终体系中咖啡碱含量为0.991%,生物活性物质损失不超过6%,表明在三种吸附剂中蒙脱土是可行和实用的脱除绿茶中咖啡碱的吸附剂,为制备低咖啡碱绿茶速溶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0.
超微粉碎技术对绿茶主要功能成分溶出特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拓展超细绿茶粉的应用领域,研究超微粉碎技术对绿茶主要功能成分溶出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用20 ℃低温水浸提,超细绿茶粉中茶多酚、咖啡碱的浸出速度大于普通绿茶粉与原茶.用80 ℃热水浸提时,超细绿茶粉和普通绿茶粉中茶多酚、咖啡碱的浸出速度差别不显著,但高于原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