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49篇
综合类   16篇
化学工业   34篇
金属工艺   6篇
机械仪表   24篇
建筑科学   303篇
能源动力   17篇
轻工业   26篇
水利工程   7篇
石油天然气   7篇
无线电   51篇
一般工业技术   37篇
冶金工业   5篇
自动化技术   64篇
  2022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03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71.
"世界给我十六天,我还世界五千年!"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向世界作出了这样的承诺,并最终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新奇雄伟的奥运场馆让世界惊羡,古朴庄严的旧城更让外国游客难忘,因为她浓缩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和北京三千年历史,是北京最宝贵的财富.旧城让北京成为一座不可复制的伟大城市.  相似文献   
172.
《岩土工程界》2009,(11):69-69
近日,“北京当代十大建筑”揭晓,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家体育馆等一批奥运场馆入选新的北京十大建筑。  相似文献   
173.
2008年11月《城市建筑》编辑出版的“体育建筑”专辑.开篇我们曾提到:“北京奥运大幕徐徐落下,体坛东方盛宴华丽送客,无与伦比的奥运写就辉煌篇章。奥运为体育建筑提供了舞台,中外建筑师也如期交出了答卷。奥运场馆成功获得盛会检验,顺利完成奥运使命。然而,体育建筑的使命是不会因奥运的开闭幕而变化的,奥运的结束标志着体育建筑更加严肃现实的展开。”  相似文献   
174.
陈垚  赵梦 《山西建筑》2009,35(27):35-36
针对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问题,对历届奥运会和北京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从优劣两方面作了比较,着重介绍了北京奥运场馆的现状,并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关于奥运场馆赛后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5.
日前,第29届奥林匹克运会组委会再次召开总结表彰会,对为奥运场馆运行服务的团队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在受表彰的名单中,泰豪作为奥运场馆建设的参与者和奥运场馆智能化系统保驾护航者,被授予泰豪团队证书。  相似文献   
176.
《流程工业》2008,(9):25-26
输配和保护控制是电力应用的前提条件,也是电气建设的基本目的。对于要求用电稳定保障、力保万无一失的奥运场馆来说,更是如此。有鉴于此,以往各届奥组委,在选择奥运场馆电气设备及系统供应商时,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177.
《A&S》2008,(4):106-109
北体大田径训练中心,综合训练馆和运动员公寓、餐厅、辅助训练馆建筑智能化工程建设的主要目标是集中体现现代建筑的功能,风格和智能性,体现北体大现代智能建筑形象,提高场馆的自动化运行水平,有效提高物业管理效率,降低该建筑的运行成本,为客户建立舒适、便利、安全的工作环境。  相似文献   
178.
《江苏电机工程》2010,(3):38-38
国家电网世博企业馆的设计帅是包揽了水立方在内的6个奥运场馆的赵小均先生。赵小均自称此次的展馆设计是他的又一次“创新”的挑战和“梦想”的追求.希望它“可以没有那么澎湃和张扬,却一定昭示着一种内敛的活力和激情”。而“环保、节能、亲民”是赵小均倾汴存此次展馆设计中的全新建筑气质。赵小均这次的绝招是“建筑网格表皮”。  相似文献   
179.
“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而中国的城市建筑在金钱主宰的设计体制下,不少成了一座座凝固的遗憾。近日有消息称,在北京建设的31个奥运场馆中,中国人自己的设计仅有两个中标。原因是我们的设计没有个性,缺乏想象力。这样的结果应该在我们的意料之中吧。虽说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高楼像庄稼拔节,一年就长出一片城市的森林,但建筑设计真的缺少了个性。若说如今的一座城市没有一座标志性的建筑,那不准确,可是若说当今的一座城市没有几个标志性的建筑,这绝不是夸大。  相似文献   
180.
近日,北京奥组委传出消息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全面运用人脸识别系统,该技术能够从人群中快速辨认和甄别恐怖分子和其他可能引发犯罪的人员,以防止其进入相关的敏感区域。据悉,奥运期间将有10多亿人的信息进入北京奥运场馆的人脸识别系统数据库,每个比赛场馆安装的探头数量可能会是数百个甚至多达数千个,从而全部实施监控。这个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引起大家关注。有人就此发出评论说:“历史上,很多技术都是通过一些大型体育赛事走向实用。对于国内乃至国际人脸识别领域,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就很有可能为他们提供一次这样的机会。”但另一种声音则表示,国内外现有的人脸识别技术,在具体应用中需要受很多客观条件(如天气、光线变化,拍摄距离等)的制约,因此要实现更广泛的应用,还需要突破很多技术难题。不过,有一点不容置疑,那就是——包括人脸识别在内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以及人们对这些技术本身的需求和想象,已经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并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那么,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本身的发展现状如何?它到底能为人类带来哪些便利或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人们对它的接受程度如何?让更多的人们用自己的生物特征来证明自己的身份,在现实中是否遥远?本刊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专家田捷、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苏光大以及国内外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的相关企业负责人,并将专家观点和企业声音如实呈现给读者。希望通过这样的报道方式抛砖引玉,以期大家对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投入更多关注,从而展开更加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