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0篇 |
免费 | 21篇 |
国内免费 | 26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8篇 |
综合类 | 41篇 |
化学工业 | 198篇 |
金属工艺 | 29篇 |
机械仪表 | 26篇 |
建筑科学 | 1篇 |
矿业工程 | 6篇 |
能源动力 | 1篇 |
轻工业 | 6篇 |
石油天然气 | 13篇 |
武器工业 | 9篇 |
无线电 | 66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67篇 |
冶金工业 | 15篇 |
原子能技术 | 23篇 |
自动化技术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19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29篇 |
2013年 | 22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35篇 |
2010年 | 34篇 |
2009年 | 34篇 |
2008年 | 29篇 |
2007年 | 32篇 |
2006年 | 30篇 |
2005年 | 42篇 |
2004年 | 44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28篇 |
2001年 | 19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1.
富勒烯和金属富勒烯具有独特结构和新奇电子特性,在生物医药、量子、信息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如何提高产量是金属富勒烯走向实际应用的一个必须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要高产量、高选择性的合成金属富勒烯,弄清形成机理、开发新的合成方法是必由之路。本工作聚焦于全面剖析富勒烯和金属富勒烯的形成机理,为突破其产能瓶颈探明道路。一方面,利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富勒烯的形成过程,指导优化富勒烯的合成条件。另一方面,精确控制金属富勒烯合成的惰性气体压力、电弧区组分以及原料组成等条件,制备了一系列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金属富勒烯,发展了金属富勒烯的高效制备策略。最后,还探究了金属富勒烯形成后的保护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将来金属富勒烯的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12.
新型太阳能电池包括有机太阳能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和量子点太阳能电池等,是一类十分有前景的光伏器件,目前有机太阳能电池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分别超过了19%和25.6%。富勒烯材料具有较高的电子迁移率和良好的电子特性,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太阳能电池活性层、界面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活性层和中间层等。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富勒烯材料作为活性层受体,可以提高器件电子传输能力;作为界面修饰层,可以有效降低接触电阻,抑制载流子的复合。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富勒烯材料作为活性层添加剂能钝化钙钛矿缺陷,抑制迟滞效应;作为中间层能优化界面形貌,促进电荷的提取与输运。本文综述了富勒烯材料在各个组成部分中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富勒烯材料在各个组成部分中的发展前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13.
针对碳基薄膜存在的高应力问题,利用单极脉冲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单晶硅衬底上制备了含氢类富勒烯/非晶层交替构成的类金刚石多层膜。采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激光拉曼光谱仪分析了多层膜的结构特征;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了薄膜的化学键状态;用纳米压痕仪测定了薄膜的硬度和弹性模量;在CSM往复式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考察了薄膜在大气下的摩擦学性能,同时比较了多层膜与非晶、类富勒烯薄膜的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多层膜的硬度高于非晶和类富勒烯单层薄膜,达到28.78GPa;在大气环境下与Si3N4球对摩时平均摩擦因数略低于类富勒烯单层膜,耐磨性明显优于单层非晶和类富勒烯薄膜。 相似文献
614.
以氨基酸、硝基苯甲醛、C60和硝基卤苯等为原料,通过1,3-偶极环加成反应和亲核取代反应合成得到了六种硝基富勒烯吡咯烷衍生物,经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谱等结构表征手段对这六种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探讨了其中四种产物对HMX的钝感作用,结果表明添加1%的N-甲基-2-(3-硝基苯基)吡咯烷[3′,4′1,2][60]富勒烯可以使HMX的摩擦感度由100%降低到48%,撞击感度降低到50%. 相似文献
615.
以三(8-羟基喹啉)铟为母体化合物,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的非富勒烯受体——三[4-((1-2-乙基己基吲哚-2-酮-3-基)亚甲基)-8-羟基喹啉]铟(In(4OQ)3).采用1 H NMR对In(4OQ)3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研究其热性能及光电性能.结果表明:In(4OQ)3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其HOMO能级为-5.72... 相似文献
616.
有机太阳电池(OSCs)因具有质轻、可制备柔性、半透明器件等独特优势,在光伏建筑、新能源汽车及农业等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几年,通过优化给体和受体材料匹配,有机太阳电池的效率不断取得新突破。其中,近红外非富勒烯受体(NIR NFAs)材料由于在近红外区域具有较强的光子吸收能力,使光伏器件能产生很高的光电流,成为了目前的研究热点。综述了近红外非富勒烯受体材料在有机太阳电池中的研究进展,探讨了近红外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的分子设计策略,分析了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介绍了该材料在三元和叠层有机太阳电池中的应用潜力。最后,从材料稳定性和制备成本两方面对未来近红外非富勒烯受体的设计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17.
锂离子电池作为最有前景的储能器件之一,已经在便携式电子设备上广泛应用。然而使用传统电极材料,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不够高、耐久性差、成本高,限制了其在电动汽车等方面的大规模应用。纳米碳材料的发展为设计适合锂离子电池的新型储能材料提供了机会。纳米碳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碳材料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能,包括独特的形貌结构、高比表面积、低扩散距离、高电导率和离子导电性能、可控的合成和掺杂等优点。因此,纳米碳材料在高可逆容量、高功率密度、长循环稳定性和高安全性锂离子电池中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然而,纳米碳材料普遍存在首次库仑效率低、电压滞后等缺点,且纳米碳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取决于碳材料的形貌和微观结构。解决这一问题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有:(1)通过对纳米碳材料的形貌和微结构调控来改善其电化学性能;(2)通过异质原子掺杂改善纳米碳材料的电化学性能;(3)将纳米碳与其他储锂材料复合形成复合电极材料。本文主要综述了富勒烯、石墨烯、碳纳米管和多孔碳等四种具有代表性的纳米碳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最新研究进展,系统归纳了纳米结构和形貌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讨论了纳米碳的合成、电化学储锂性能和电极反应机理。本文还对纳米碳材料未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