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6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14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74篇
化学工业   71篇
金属工艺   3篇
机械仪表   2篇
建筑科学   3篇
矿业工程   1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1487篇
无线电   4篇
一般工业技术   10篇
冶金工业   5篇
原子能技术   3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61.
以筛选得到能够有效利用木糖渣作为碳源生产β-葡萄糖苷酶的菌株为目的,利用N+注入棘孢曲霉L22,筛选得到一株β-葡萄糖苷酶活提高1倍的突变株NIP35。通过单因子实验结合正交实验,对其培养基组成如碳源、氮源、表面活性剂等进行了优化,使其产酶水平最终提高了近2倍。  相似文献   
62.
细菌和真菌分解低品位磷矿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假单孢菌和曲霉对低品位磷矿粉的分解作用. 结果表明,3种菌株均显著促进了磷矿粉中磷的浸出,磷的浸出率最高可达7%,其中曲霉的解磷能力远强于枯草芽孢杆菌和假单孢菌,进一步证实了真菌的解磷能力强于细菌. 磷矿粉用量越低,磷的浸出率越高. 随培养时间增加,磷的浸出率逐渐升高,但培养到15 d后磷的浸出几乎达到饱和. 另外,碳源浓度为3%时,枯草芽孢杆菌和假单孢菌培养液中磷的浸出率最高,而碳源浓度为2%时曲霉培养液中磷的浸出率达到最高,浓度过高或过低均抑制磷的浸出.  相似文献   
63.
米曲霉菌体光学拆分N-乙酰-DL-苯甘氨酸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液相培养基培养的米曲霉菌体直接拆分N 乙酰 DL 苯甘氨酸,并对该酶促反应进行了初步研究。考察了反应温度、pH值、金属离子、底物浓度、产物浓度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酶促反应的最适反应温度和pH值分别为52℃和7.0,当底物浓度小于200mmol·L-1时,反应符合Michaelis Menten方程,当底物浓度大于200mmol·L-1时,反应存在底物抑制现象。进一步研究发现水解反应也存在着产物抑制现象。  相似文献   
64.
采用紫外线-LiCl、硫酸二乙酯(DES)复合诱变,经平板菌落筛选、摇瓶筛选以及连续传代稳定性考察,从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2433出发菌株获得一株衣康酸高产突变株土曲霉At DES-11,其产酸量达到48.22 g/L,较出发菌株提高了156.08%;糖酸转化率为61.82%,较出发菌株提高了101.36%,且连续传代5次后,遗传性状仍较稳定,产酸量稳定在48 g/L左右,菌落及菌丝形态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65.
目的 研究纯铜在含氯液膜和霉菌共同作用下的腐蚀行为与机理。方法 将海南文昌采集的一株野生杂色曲霉接种到质量分数分别为0.9%和3.5%的NaCl溶液中制成孢子悬浮液,将孢子悬浮液均匀喷洒到铜试样表面后进行恒温恒湿试验,试验不同周期后采用体视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铜试样的腐蚀形貌,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分析试验14 d的试样表面和氩离子刻蚀15 s后的成分。结果 纯铜在NaCl薄液膜下的腐蚀产物具有明显的双层结构,内层靠近基体的为致密的Cu2O钝化层,外层为疏松的Cu2(OH)2CO3和Cu2(OH)3Cl组成的Cu(II)碱式盐;无菌时,铜表面出现大量蓝绿色的Cu(II)碱式盐,杂色曲霉存在时,铜表面腐蚀产物主要为红棕色的Cu2O钝化膜,仅有少量Cu(II)碱式盐零星分布在Cu2O膜外层;0.9% NaCl薄液膜与霉菌共同作用时,试样表面腐蚀产物主要为Cu2O,当薄液膜中盐的质量分数升高到3.5%时,霉菌数量减少,Cu(II)碱式盐较0.9% NaCl薄液膜组增多。结论 纯铜的腐蚀产物由内层的Cu2O钝化层、外层的Cu2(OH)2CO3和Cu2(OH)3Cl组成双层结构。杂色曲霉通过呼吸作用影响液膜中的O2浓度进而影响铜的腐蚀产物组成,霉菌存在时腐蚀产物中Cu(II)碱式盐显著减少。含氯液膜与霉菌共同作用时,液膜中的NaCl浓度通过影响杂色曲霉的生长活性而影响腐蚀产物组成。  相似文献   
66.
经离心、乙醇沉淀、透析、凝胶过滤层析及冷冻干燥后获得纯化的微生物絮凝剂MBFA1,并利用紫外、红外、凝胶渗透色谱、气质色谱进行絮凝剂的组分、含量、分子量和结构的分析。结果表明,纯化后的MBFA1为淡黄色,主要成分为多糖类物质,其中多糖含量为91.2%,蛋白质为0.59%。元素分析显示MBFA1中C、H、N、S的含量分别为33.41%、7.69%、9.63%和0.39%。采用凝胶色谱法测得MBFA1的重均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38×104。紫外光谱显示,MBFA1在199 nm处出现了吸收峰值,为多糖的特征峰。红外光谱显示MBFA1中含有羟基、氨基、羧基、氢键、硫酸根等对絮凝有利的基团。GC-MS分析MBFA1主要的单糖构成为D-葡萄糖,并含有少量的D-阿拉伯糖及D-甘露糖,其摩尔比约为100.7∶1∶8.2。  相似文献   
67.
研究了用固定化赭曲霉(Aspergillus ochraceus)、淡紫色犁头霉(Absidia sp.A28)双霉协同生物转化C21甾苷元的C11α-羟基化的条件.确定优化的细胞固定化条件为:4%的海藻酸钠包埋15%的湿菌体,在4%的氯化钙溶液中固定化1 h;优化的羟基化转化条件为:固定化菌体的最佳培养周期为48 h、甾苷元浓度为9 g·L-1、pH值为8.0、转化温度为28℃.连续转化3批,转化率均超过88.5%.转化获得的C11α-羟基化甾苷元粗品经乙酸乙酯提取分离,3次重结晶后,采用质谱、核磁共振、元素分析等手段进行结构表征.确认所制备的物质为C11α-羟基化甾苷元,其熔点为240℃,纯度为99.7%,呈浅黄色,表面光滑,在乙酸乙酯中的比旋光度为-12.6°(25℃).  相似文献   
68.
研究制备了一种可同时快速定量检测黄曲霉毒素B1 (aflatoxin B1,AFB1)和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的二联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采用铕系时间分辨荧光微球分别标记AFB1和OTA单克隆抗体,优化荧光微球活化pH值、标记的抗体浓度、荧光探针使用量、检测线包被原浓度、质控线羊抗鼠Ig...  相似文献   
69.
通过改变红曲霉液态发酵条件,分析发酵过程中培养基、发酵时间以及装液量对色素及桔霉素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含氮量高的培养基会强化桔霉素的生成;桔霉素的生成量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上升,到120h时达到最高,然后开始下降,而色素从120h后保持恒定;随着装液量的增加,桔霉素和色素的产量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70.
微波-紫外灭活原生质体融合选育米曲霉菌株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洁  车振明  王燕 《食品科技》2006,31(8):31-34
实验对生长速度较快但产酶能力较低的米曲霉CICC2339的原生质体采用700W微波灭活12s,对产酶能力较高但生长速度较慢的米曲霉AS3.951的原生质体采用15W紫外灭活5min,然后对灭活双亲用PEG作融合剂进行原生质体融合,融合率达到了7.6%。通过测定Hc值以及蛋白酶活力大小,最终筛选出编号为CAW202、CAW205和CAW210的三株融合株,其生长速度快且蛋白酶活力还高于产酶能力较高的亲本菌株CICC2339;三株融合株的蛋白酶活力分别为10450U/g、9730U/g、10780U/g,其中融合株CAW202和CAW210的蛋白酶活力比亲本菌株CICC2339有了显著的增加,分别提高了7.8%和11.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