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85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10篇
电工技术   10篇
综合类   146篇
化学工业   175篇
金属工艺   18篇
机械仪表   33篇
建筑科学   173篇
矿业工程   21篇
能源动力   31篇
轻工业   3599篇
水利工程   51篇
石油天然气   14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10篇
一般工业技术   59篇
冶金工业   21篇
原子能技术   3篇
自动化技术   23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175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174篇
  2011年   248篇
  2010年   201篇
  2009年   203篇
  2008年   230篇
  2007年   220篇
  2006年   197篇
  2005年   195篇
  2004年   224篇
  2003年   175篇
  2002年   121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105篇
  1999年   111篇
  1998年   112篇
  1997年   94篇
  1996年   114篇
  1995年   101篇
  1994年   78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73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6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观察中试阶段制备的麻腮风水痘(measles,mumps,rubella and varicella,MMRV)联合减毒活疫苗的稳定性。方法将检定合格的3批中试阶段制备的MMRV联合减毒活疫苗分别置-20℃、2~8℃、室温(25℃)和37℃,定期对其病毒滴度进行检测;在0和18月进行鉴别试验、物理检查、水分检测、无菌检查、异常毒性检查、牛血清白蛋白残留量检测、抗生素残留量检测。结果 -20℃放置18个月,MMRV联合减毒活疫苗中麻疹、腮腺炎、风疹及水痘病毒滴度分别不低于4.55 lg CCID_(50)/ml、5.05 lg CCID_(50)/ml、3.80 lg CCID_(50)/ml和4.65 lg PFU/ml;2~8℃放置18个月,MMRV联合减毒活疫苗中麻疹、腮腺炎、风疹及水痘病毒滴度分别不低于4.05 lg CCID_(50)/ml、4.93 lg CCID_(50)/ml、3.80 lg CCID_(50)/ml和4.32 lg PFU/ml;25℃放置6周,MMRV联合减毒活疫苗中麻疹、腮腺炎、风疹及水痘病毒滴度分别不低于3.80 lg CCID_(50)/ml、4.43 lg CCID_(50)/ml、3.93 lg CCID_(50)/ml和3.87 lg PFU/ml;37℃放置4周,MMRV联合减毒活疫苗中麻疹、腮腺炎、风疹及水痘病毒滴度分别不低于3.80 lg CCID_(50)/ml、4.43 lg CCID_(50)/ml、3.93 lg CCID_(50)/ml和3.84 lg PFU/ml。其他各项指标检测结果均符合制造及检定规程要求。结论冻干MMRV联合减毒活疫苗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麻腮风水痘联合减毒活疫苗(measles,mumps,rubella and varicella combined vaccine,live,MMRV)中水痘病毒在人二倍体细胞(MRC-5和2BS)上蚀斑的形成情况,建立不中和法检测MMRV中水痘病毒滴度,并进行验证。方法观察麻疹、腮腺炎和风疹病毒在人二倍体细胞上形成的细胞病变形态,以及风疹病毒对水痘病毒蚀斑形成的影响;通过完全中和、部分中和以及未中和等方法,检测MMRV中水痘病毒的滴度,最终建立不中和法检测水痘病毒滴度,并对方法进行重复性和准确性验证。结果风疹病毒不高于4.0 lg CCID50/孔时,水痘病毒在MRC-5或2BS细胞中产生的蚀斑形态发生微小改变,但蚀斑数量与完全中和风疹病毒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采用完全中和、部分中和以及未中和等方法检测MMRV中水痘病毒的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且不中和法检测水痘疫苗病毒滴度的重复性(RSD为2.3%)和准确性(回收率为97.8%~100%)均较好。结论在人二倍体细胞(2BS或MRC-5)上,不使用抗血清中和直接进行四联疫苗中水痘病毒的滴度检测完全可行,可替代MMRV中经典的使用抗体中和的病毒滴定方法。  相似文献   
73.
刘F 《矿山机械》2005,33(7):130-131
黑龙江柳毛石墨矿床赋存于麻山群变质一交代杂岩中,石墨呈鳞片状或聚状定向分布,石墨结构主要为鳞片花岗变晶结构和鳞片变晶结构。矿石普氏硬度为5,品位13%~20%;就鳞片状特征而言,柳毛石墨矿属高品位富矿,探明储量可达2亿t,按现在的生产规模130万t/a)可以连续生产100多年。其产品主要有高、中碳石墨和石墨电极等。  相似文献   
74.
史兵方  吴启琳  左卫元 《化学工程》2014,42(9):16-20,30
离子液体作为绿色液体催化剂具有优良的性能而倍受关注,然而关于离子液体催化合成生物柴油的报道很少。文中以N-甲基咪唑、吡啶为原料,合成N-(4-磺酸基)苄基吡啶硫酸氢根盐离子液体,其结构经IR,1HNMR所证实;以该离子液体为催化剂,催化麻疯树籽油合成生物柴油。在单因子实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法对反应温度、催化剂的用量、反应时间和醇油摩尔比等影响合成生物柴油的因素进行了优化,同时也对离子液体的稳定性进行了检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140℃、醇油摩尔比为15∶1、反应时间6 h和催化剂用量为油质量的5%工艺条件下,生物柴油产率可达89.9%,且离子液体的稳定性好,可循环使用5次。此方法制备的生物柴油的主要质量指标与国内外生物柴油生产标准接近。  相似文献   
75.
紫外光图谱在蔗汁澄清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紫外光图谱(λ=200~400nm)分析糖厂甘蔗汁中各种酚类物质、有机酸及其还原糖分解物对蔗汁色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弱酸性的蔗汁中,加入适量的碱性阳离子物质,可以吸附已经离解的酚类物质,从而提高蔗汁的澄清效果.  相似文献   
76.
目的 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结合机器学习建立一种青花椒产地的快速识别方法,实现四川、贵州、云南、重庆等10个青花椒主要产地样品的快速无损鉴别。方法 本研究利用全平皿法、五点平均法和中心点法3种不同的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 ROI)提取方式,获得平行光谱数据,分别采用5种预处理方法消除数据噪声提升模型性能,并比较了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discriminant analysis, PLS-DA)、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s, RF)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 3种模型的产地识别效果。结果 采用全平皿法提取兴趣区域,通过二阶导(second derivative, D2)预处理后建立的RF模型分类效果最佳,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准确率均可达到100%。进一步采用连续投影算法(successive projections algorithm, SPA)选择27个特征波长建模,结果表明多元散射校正(multiplicative scatter correction, MSC)-RF模...  相似文献   
77.
分析了混凝土施工中麻面、蜂窝、露筋、孔洞、缺棱掉角等质量通病的成因,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78.
本文结合亚麻的结构特点对亚麻的沤制过程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述。对沤麻废液中各种污染物成分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对其中每种污染物的降解机理和去除方法进行了阐述。又比较了化学试剂法、光化反应法、电解法、生物絮凝法、厌氧微生物处理法等目前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有机废水处理方法。对微生物应用于沤麻废液等有机废水的处理方法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79.
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不同Re(381、572、763、954、1144)下凹坑直径d(1.8、2.0和2.2 mm)、深度h(0.9、1.0和1.1 mm)、轴向距离p(10、12和14 mm)、周向距离l(5.236、6.283和7.854 mm)与布置型式(叉排、顺排)对高粘度润滑油横掠麻面管流动与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壁周期性凹坑的存在使得麻面管油侧换热增强,同时减阻效果明显;相比于光管,当Re=381~1 144时,麻面管油侧Nu增加了28.6%~55.4%,阻力系数f减小了0.59%~26.9%,综合换热性能指标η为1.05~1.59。  相似文献   
80.
麻疯树属Jatropha L.为大戟科Euphorbiaceae植物.该属约有200余种植物,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我国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等地区,有栽培和野生的该属植物,本文仅就近年来从该属植物中分离、鉴定的萜类化合物性质、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