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0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34篇
化学工业   44篇
建筑科学   4篇
矿业工程   1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341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9篇
冶金工业   2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HPLC在研究微杆菌D-97胞内酶合成海藻糖机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杆菌D 97胞内酶对麦芽糖的水解微弱 ,并且合成海藻糖的酶反应对磷酸盐无依赖性。采用氨基键合柱HPLC对酶作用的初始底物麦芽寡糖混合物 (Ⅰ )、酶作用 2 4h后未糖化的底物 (Ⅱ )及其糖化水解后的底物 (Ⅲ )分别进行检测对照 ,底物Ⅰ麦芽五糖占34 1 5 % ,底物Ⅱ海藻糖、三糖和五糖分别占 1 7 68%、37 63 %和 3 0 8% ,底物Ⅲ的 2种主要产物葡萄糖和海藻糖各占 77 57%、2 0 2 0 %。通过上述 3种底物二糖至六糖浓度变化的比较 ,发现 DP 值 >4的麦芽寡糖为微杆菌D - 97胞内酶合成海藻糖的较适底物 ,并推断麦芽五糖生成海藻糖的基本方式为 :麦芽五糖→麦芽三糖 +海藻糖。以麦芽五糖为底物的酶反应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上述作用方式。对于筛选得到的野生菌酶 ,HPLC对照检测从 1个角度为其酶合成海藻糖基本机制研究提供 1种方法。  相似文献   
82.
蒽酮-硫酸法测定海藻糖含量显色条件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传统的蒽酮-硫酸法定糖时,海藻糖的最大吸收峰有误差.为了准确地测定海藻糖含量,对影响波长测定的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硫酸浓度、蒽酮试刑加入量以及显色时间都对海藻糖的最大吸收波长有影响,并发展了三种蒽酮比色方法.采用这三种方法,海藻糖溶液均在625nm处有最大吸收值,在10~100ug/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且稳定性好,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83.
研究了海藻糖对炒米饼的油脂氧化抑制效果,以酸价(AV)、过氧化值(POV)和总挥发醛为主要评价指标,通过加速氧化方法(45℃下氧化),比较海藻糖、葡萄糖、蔗糖和TBHQ等四种物质抑制炒米饼氧化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添加海藻糖、葡萄糖、蔗糖和TBHQ的炒米饼,在保藏初期的AV和POV差异不大,但就挥发醛的量来看,添加海藻糖的炒米饼挥发醛特别少。随着时间的延长,添加蔗糖和葡萄糖的炒米饼AV、POV和挥发醛量都在明显的增加,而添加TBHQ和海藻糖的炒米饼的AV、POV和挥发醛量基本不变。保存30d时,添加TBHQ炒米饼的AV、POV和总挥发醛量分别为3.12mgKOH/g油、8.76meq/kg和4.8μg/g,而添加海藻糖炒米饼的AV、POV和总挥发醛量分别为3.27mgKOH/g油、11.19meq/kg和1.2μg/g。综合三个指标的变化情况,海藻糖可以有效地减少炒米饼中总挥发醛量的生成,抑制炒米饼中油脂的氧化。  相似文献   
84.
研究4 g/100 mL海藻糖+4 g/100 mL甘露醇对反复冻融引起的虾蛄肌原纤维蛋白结构和功能特性变化的影响,为海产品保鲜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对添加保护剂的实验组和未添加保护剂的对照组分别进行0、1、3、5 次冻融处理,通过测定蛋白羰基、总巯基、表面疏水性、内源色氨酸荧光强度、弹性储能模量G′、凝胶强度和持水力、凝胶微观结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等,探究海藻糖和甘露醇的抗冷冻变性作用。结果显示,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蛋白羰基含量和表面疏水性显著增加(P<0.05),总巯基含量和色氨酸荧光强度显著下降(P<0.05),蛋白出现不同程度聚集,凝胶和乳化性能降低。海藻糖和甘露醇的添加有效抑制蛋白的变性程度,减少蛋白结构的变化,显著提高蛋白在热凝胶过程中的G′,改善肌原纤维蛋白的凝胶特性(凝胶强度、持水力和三维网络结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海藻糖和甘露醇能与蛋白质功能基团结合,使蛋白质分子处于饱和状态从而避免聚集;另外通过束缚水分子,降低“共晶点”温度,减少冰晶体的形成量,隔离和减缓蛋白质聚集,防止蛋白质凝聚变性,从而改善冻藏过程中的虾蛄肌肉品质。  相似文献   
85.
分析预测海藻糖合酶的空间结构,并进行分子对接和序列比对,选择Lys490位点进行定点饱和突变。利用全质粒PCR方法构建饱和突变体库,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筛选优势突变。经过筛选获得优势突变体K490L、K490I,对比分析表明,突变体K490L、K490I的转化率较原始酶分别提高了18%和15%。突变体酶学性质分析表明,K490L、K490I的最适反应温度及最适pH与原始酶保持一致,皆为25℃和pH 8.0,但两种突变酶的耐热性及耐酸性较原始酶有明显增强。在pH 7.0环境下,突变体K490L、K490I放置60 min后,剩余酶活力均达80%以上,而原始酶低于68%。  相似文献   
86.
研究了海藻糖对乳酸菌冷冻干燥的保护机理。用DSC方法测定海藻糖浓度和加热速度对海藻糖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海藻糖的浓度和升温速度对玻璃化转变温度都有影响,但浓度变化对海藻糖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影响不显著。测定了几种糖类(10%)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发现海藻糖具有最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27.79℃),蔗糖为-31.43℃,葡萄糖为-42.90℃。通过对海藻糖和卵磷脂的混合物的红外光谱的分析结果表明,海藻糖能够和细胞膜成分形成氢键作用,取代水的位置,保护细胞膜的稳定性,为"水替代"假定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87.
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不同市售酵母中海藻糖的含量,并结合F3流变发酵仪测出面团冷冻前后酵母发酵特性的变化,对不同酵母的抗冻性进行比较,用以筛选出合适的抗冻酵母来生产冷冻面团。结果表明:5#酵母的海藻糖含量最高,15#、12#和10#酵母制成的新鲜和冷冻面团的发酵力均较大,8#、20#和25#的抗冻力最强且全为高糖型酵母。综合比较得出,在冷冻面团的制作中应首先选择8#酵母。  相似文献   
88.
海藻糖在灰树花深层发酵中的积累及多糖的提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探索了灰树花深层发酵与多糖提取的工艺 ,并对海藻糖与多糖产生的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以土豆 6 %、麸皮浸汁 2 %、葡萄糖 1%为培养基 ,在 2 5℃下培养为灰树花适宜的培养条件 ;灰树花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是 :加水倍数 2 5,醇沉浓度 90 % ;海藻糖累积于快速生长期之后的稳定期 ,用 37 5℃处理灰树花菌丝体可获较高的产量 ;灰树花胞内多糖含量与海藻糖含量同时在稳定期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89.
为探索海藻糖类对于冷冻水产品的抗冻保水效果,以南美白对虾为研究对象,以焦磷酸钠为对照,研究海藻糖、海藻胶及寡糖对南美白对虾蛋白质冷冻变性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18℃冻藏6周后,0.5%、1.0%海藻糖和海藻胶寡糖(500~600 Da)处理可显著降低冷冻虾仁解冻汁液流失(5.00~5.54%),其与焦磷酸钠保水效果无显著性差异(5.02~5.48%,p0.05)。整个冻藏期内,0.5%、1.0%焦磷酸钠、海藻糖和海藻胶寡糖处理虾仁,肌肉L*值稍有变化但并不显著(p0.05),表明该3种物质对冷冻虾仁肌肉明度具有良好保护作用。随着冻藏时间延长,不同处理虾仁肌原纤维蛋白、盐溶性蛋白及Ca2+-ATPase活性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海藻糖、海藻胶寡糖对虾仁蛋白质特性的保护效果,显著优于蒸馏水、焦磷酸钠处理(p0.05)。本研究为开发一种安全、高效、适用于冷冻虾仁的无磷保水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0.
针对酒精发酵原料中的半纤维素、植酸和发酵过程中酵母产生的海藻糖,山东隆科特酶制剂有限公司推出了超耐热植酸酶、超耐热木聚糖酶、海藻糖酶三款酶制剂。对这三款产品的性质及其在酒精生产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作了介绍。超耐热植酸酶在液化工序添加,能够水解植酸,释放出玉米原料中的肌醇、无机磷、金属离子等,有利于:淀粉、蛋白的分离和酶解、促进酵母的生长代谢、提高出酒率、缩短发酵周期、提高DDGS的营养价值。针对小麦原料的酒精生产中工艺中,超耐热木聚糖酶能够显著降低液化醪粘度、改善液化效果、提高小麦掺混比例、减少发酵泡沫、提高出酒率、缩短发酵周期。在酒精发酵过程中添加海藻糖酶可以将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海藻糖水解为葡萄糖,供酵母利用,提高出酒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