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384篇 |
免费 | 1529篇 |
国内免费 | 547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391篇 |
综合类 | 1644篇 |
化学工业 | 8544篇 |
金属工艺 | 732篇 |
机械仪表 | 231篇 |
建筑科学 | 1521篇 |
矿业工程 | 475篇 |
能源动力 | 329篇 |
轻工业 | 11272篇 |
水利工程 | 219篇 |
石油天然气 | 1179篇 |
武器工业 | 76篇 |
无线电 | 302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306篇 |
冶金工业 | 655篇 |
原子能技术 | 153篇 |
自动化技术 | 43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00篇 |
2023年 | 1207篇 |
2022年 | 1413篇 |
2021年 | 1359篇 |
2020年 | 1112篇 |
2019年 | 1044篇 |
2018年 | 710篇 |
2017年 | 817篇 |
2016年 | 874篇 |
2015年 | 976篇 |
2014年 | 1566篇 |
2013年 | 1181篇 |
2012年 | 1386篇 |
2011年 | 1370篇 |
2010年 | 1166篇 |
2009年 | 1174篇 |
2008年 | 1848篇 |
2007年 | 1214篇 |
2006年 | 1105篇 |
2005年 | 1099篇 |
2004年 | 952篇 |
2003年 | 872篇 |
2002年 | 685篇 |
2001年 | 638篇 |
2000年 | 514篇 |
1999年 | 402篇 |
1998年 | 332篇 |
1997年 | 320篇 |
1996年 | 319篇 |
1995年 | 283篇 |
1994年 | 229篇 |
1993年 | 158篇 |
1992年 | 194篇 |
1991年 | 166篇 |
1990年 | 151篇 |
1989年 | 154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6篇 |
195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本研究从农家自制泡椒中分离并鉴定出三株具有抗氧化活性的乳酸菌。并用这几株乳酸菌组合后发酵泡菜,同时设立自然发酵组作对照,分别测定了乳酸菌菌株和1~5 d发酵泡菜的抗氧化活性,以揭示人工接种抗氧化活性乳酸菌在泡菜发酵中的作用。结果发现添加乳酸菌的泡菜发酵周期比自然发酵泡菜缩短2 d。泡菜发酵实验表明添加乳酸菌发酵泡菜的抗氧化活性远大于自然发酵泡菜的抗氧化活性。到发酵后期,三个发酵组中除DPPH自由基清除率无显著差异外(p0.05),自然发酵组的还原力、羟基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显著低于人工接种组,其中羟基自由基清除率的差异最为显著,均大于自然组清除率28.41%的两倍以上。通过感官品尝实验对泡菜的风味进行初步评估,表明添加乳酸菌发酵泡菜的风味较自然发酵更佳。进一步通过GC-MS对泡菜中的香气成分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证明接种乳酸菌发酵泡菜的风味成分中烷烃和酯类比自然发酵泡菜中更为丰富,二者的总比例在所测峰面积比例中均高出自然组27%~30%。本研究为泡菜的健康发酵和泡菜风味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2.
目的:研究不同形态硒化合物(有机硒:L-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无机硒:亚硒酸钠)单独使用及其与VE联合使用后对H_2O_2诱导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产生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方法,将HUVECs随机分为7组:对照组、H_2O_2组、L-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L-Se-methylselenocysteine,L-Se MSC)组、亚硒酸钠(sodium selenite,SS)组、VE组、L-Se MSC+VE联用组、SS+VE联用组。经不同样品干预处理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检测HUVECs存活率;检测各组细胞内脂质氧化终产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的变化。结果:各处理组HUVECs存活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与H_2O_2组比较,0.1 mg/L亚硒酸钠、10 mg/L VE处理能使HUVECs内MDA生成量显著减少,SOD和GSH-Px活性显著升高,并且亚硒酸钠和VE联合使用在细胞水平上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而L-Se MSC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亚硒酸钠和VE均可保护由H_2O_2诱导引起的HUVECs氧化损伤,提高HUVECs抗氧化能力,并且亚硒酸钠和VE联用具有明显的协同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993.
以红心萝卜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剂量的短波紫外线(ultraviolet-C,UV-C)处理对鲜切红心萝卜的抗氧化系统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鲜切红心萝卜用0、0.25、0.5、1.0、2.0 kJ/m2剂量的UV-C处理后于5 ℃贮藏48 h。结果表明,1.0 kJ/m2 UV-C处理能最有效地诱导鲜切红心萝卜中酚类物质的合成,进而导致其含量增加,并提高了红心萝卜中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能力。UV-C处理能促进鲜切红心萝卜中花青素和黄酮类物质含量的增加、延缓抗坏血酸含量的下降、并提高抗氧化酶活性。这些结果表明,UV-C处理可以诱导酚类物质合成,提高抗氧化酶活性,从而显著提升鲜切红心萝卜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994.
特异茶树品种“紫娟”不同茶产品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不同的加工工艺,分别制备"紫娟"绿茶(炒青、烘青、蒸青和晒青)、红茶和乌龙茶产品,从感官品质、化学成分以及抗氧化活性角度出发,尝试提出"紫娟"茶的最佳加工方式,为其更为合理的开发应用提供科学基础和理论借鉴。方法:分析比较了不同"紫娟"茶产品茶汤中的主要品质化学成分含量、抗氧化活性和感官品质等;此外,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紫娟"不同茶产品的香气成分组成。结果:"紫娟"茶产品的总抗氧化活性与其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性关系,而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活性与其花青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感官审评结果表明,烘青绿茶及红茶的感官品质较好。结论:从主要品质化学成分含量、抗氧化活性以及感官品质等多方面考虑,"紫娟"茶产品的制作以采用烘青或炒青绿茶的制作工艺为宜。 相似文献
995.
目的:研究广西牡蛎活性肽对卵巢癌淋巴结定向高转移细胞(SKOV3-PM4)的增殖及运动迁移能力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3-(4,5-dimethyl-2-thiazolyl)-2,5-diphenyl-2-H-tetrazolium bromide,MTT)法测定广西牡蛎活性肽作用24 h后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细胞经不同质量浓度的广西牡蛎活性肽处理后,采用细胞计数法和集落形成实验测定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测定细胞体外运动和侵袭迁移能力。结果:MTT实验结果显示牡蛎活性肽质量浓度在5~80 mg/L范围内抑制SKOV3-PM4的增殖,24 h的半数抑制浓度(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50%,IC50)为35.36 mg/L。细胞划痕实验表明无细胞毒性的质量浓度为4 mg/L的牡蛎活性肽能抑制SKOV3-PM4的增殖能力,牡蛎活性肽作用SKOV3-PM4细胞后其侵袭、迁移能力降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从牡蛎中分离出的小分子多肽在一定质量浓度下对SKOV3-PM4细胞的生长增殖、运动迁移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96.
以黑果枸杞为原料,利用ÄKTA Purifier蛋白纯化系统分离纯化得到1 种纯度97%以上的花色苷物质。通过质谱和核磁共振分析,鉴定该花色苷物质为矮牵牛素3-O-芸香糖(反式-香豆酰基)-5-O-葡萄糖苷(petunidin3-O-[rhamnopyranosyl-(trans-p-coumaroyl)]-5-O-(β-D-glucopyranoside))。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表明该花色苷物质具有显著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 - ·)清除能力。 相似文献
997.
热泵干燥对生咖啡豆活性物质和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以日晒干燥为对比,研究了热泵干燥对生咖啡豆活性物质和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探索不同干燥温度(40℃、45℃、50℃、55℃和60℃)下生咖啡豆色泽、脂肪、主要活性成分咖啡因、葫芦巴碱及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规律,并采用一元方差分析(ANOVA)对不同处理下生咖啡豆的风味成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色泽明亮度随温度升高逐渐增大;温度为55℃时样品脂肪含量最高为9.21 g/100 g DW;咖啡因含量随温度的升高略有增大,而葫芦巴碱含量基本保持不变(0.81~0.89 g/100 g DW);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共定性出61种挥发性化合物,酸类、醛类和醇类为生咖啡豆中三类主要的挥发性化合物,其它类别化合物含量相对较低;其中在40℃处理下样品中酸类化合物含量最高为41.85%,醛类化合物在日晒干燥处理下含量最高为35.21%,而醇类化合物在60℃时样品含量最高为34.52%。 相似文献
998.
枣(Zizyphus jujuba Mill)属于鼠李科枣属,是我国第一大干果树种和第七大果树,其果实是一种药食两用同源食品。枣果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癌、抗氧化、抗炎、护肝、免疫刺激、护肠、抗焦虑、防止肥胖、抑菌等特性。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枣果化学成分分离、结构鉴定、含量测定以及生物活性等方面。化学成分研究结果表明枣果中主要有多糖、酚酸、黄酮、萜类化合物、核苷和核苷碱基、生物碱、胡萝卜素、α-生育酚、维生素C、挥发油类化合物等多种有益成分,其中多糖、黄酮、酚酸、萜类化合物和环核苷酸是枣果中主要功能性成分。多糖是枣果发挥护肝和免疫刺激作用的物质基础;维生素C、酚酸和黄酮类化合物是枣果中主要的抗氧化物质;三萜类化合物是枣果中主要的抗癌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999.
谷物β-葡聚糖是β-D-吡喃型葡萄糖基单元通过(1→4)-β-键重复连接并被单一(1→3)-β-D-键分离而形成的一种线性同聚多糖,同时也是谷物水溶性膳食纤维的主要成分,主要存在于大麦、燕麦、青稞、小麦和黑麦中。谷物可溶性β-葡聚糖的生理效应与其独特的结构具有密切关系,本文注重于谷物β-葡聚糖的分子结构特征与其在胃肠道中的生理活性的关系,总结了谷物可溶性β-葡聚糖在降低胆固醇、餐后血糖指数与胰岛素水平上等生理活性的研究,探讨了谷物β-葡聚糖对肠道菌群与免疫作用的新机制。对几种β-葡聚糖生理活性机理的研究进行了描述:增加小肠黏度水平因此延缓胃排空、消化和分子吸收,包括葡萄糖、膳食胆固醇和胆汁酸;于小肠中与胆汁酸相结合降低胆汁酸重吸收,进而促进利用胆固醇的胆汁酸合成;降低餐后血糖指数与胰岛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于盲肠、结肠中发酵改善肠道健康。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