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47篇
  免费   401篇
  国内免费   86篇
电工技术   17篇
综合类   230篇
化学工业   1214篇
金属工艺   29篇
机械仪表   66篇
建筑科学   248篇
矿业工程   61篇
能源动力   25篇
轻工业   5540篇
水利工程   112篇
石油天然气   529篇
武器工业   8篇
无线电   23篇
一般工业技术   191篇
冶金工业   86篇
原子能技术   11篇
自动化技术   44篇
  2024年   116篇
  2023年   328篇
  2022年   466篇
  2021年   368篇
  2020年   323篇
  2019年   312篇
  2018年   181篇
  2017年   256篇
  2016年   284篇
  2015年   274篇
  2014年   463篇
  2013年   382篇
  2012年   419篇
  2011年   401篇
  2010年   410篇
  2009年   363篇
  2008年   430篇
  2007年   311篇
  2006年   299篇
  2005年   313篇
  2004年   302篇
  2003年   224篇
  2002年   159篇
  2001年   137篇
  2000年   115篇
  1999年   103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75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采用玻璃珠法提取生鲜乳中分离的34株细菌基因组DNA,用细菌通用引物(27f/1492r)PCR扩增16S r DNA片段并测序,与Gen Bank数据库同源序列比对,系统发育树聚类分析,并结合形态学和生理学特征确定了34株菌的种属地位。结果表明,共鉴定出16个种属。3个生鲜乳样中细菌种类及其分布特点不同。其中1号样有7种细菌,以Acinetobacter sp.(不动杆菌属)为主,2号样有6种细菌,以Klebsiella sp.(克雷贝氏杆菌属)为主,3号样有6种细菌,分布较为分散。从致病性来看,分离菌株主要为条件致病菌或腐败菌,无烈性致病菌。   相似文献   
72.
通过对甘肃藏区牦牛酸乳中5株性状优良乳酸菌间进行组合发酵筛选,得出最佳发酵组合,并进一步对其发酵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嗜热链球菌Q4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G4为最佳组合,且其发酵性能优于单菌,即在冷藏期间,组合菌株Q4-G4所发酵的酸奶的抗后酸化能力增强,活菌数(大于109 CFU/m L)、黏度(7.48.61 Pa·s)均大于单菌株且变化幅度小,产香能力增强、风味更佳,胞外多糖含量(129.28 mg/m L)显著高于单菌株Q4、G4(p<0.05);与商业发酵剂YO-MIX300的发酵性能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合菌株Q4-G4可以作为混合发酵剂投入到酸奶的工业化生产中。   相似文献   
73.
目的:从杏鲍菇子实体与海带中分离的63株乳酸菌中鉴定出产细菌素Lcn972A的菌株,并对细菌素编码基因进行克隆与基因序列分析。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已报道的细菌素Lcn972A编码基因进行分析比较,设计引物,分别以各乳酸菌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PCR克隆技术克隆出细菌素Lcn972A的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对其核酸序列和预测的蛋白序列进行分析。结果:在63株乳酸菌的基因组样品中有15组被克隆出目的条带,其中杏鲍菇乳酸菌A15与海带乳酸菌CX2样品PCR产物条带清晰稳定性好,经鉴定两样品的乳酸菌株为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对克隆的细菌素Lcn972A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该基因序列全长276 bp。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基因编码91个氨基酸,分子量大小22843.3 u,等电点5.33,氨基酸序列为亲水性,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无规卷曲和延伸链组成。结论:从分离自杏鲍菇子实体乳酸乳球菌A15与海带乳酸乳球菌株CX2的细菌素编码基因及氨基酸序列与报道的有所不同,可能是新的细菌素,该细菌素的抗菌特点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4.
对牦牛黄喉进行泡椒产品的开发,有利于牦牛副产物的增值增效,提高产品附加值。本实验以水煮时间、食用碱质量浓度、浸渍液中泡椒的比例和泡制时间4个反应因素,以泡椒牦牛黄喉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工艺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四因素三水平的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泡椒牦牛黄喉的制作工艺条件。经方差分析得知泡制时间和食用碱质量浓度的交互影响显著,泡椒比例和泡制时间对泡椒牦牛黄喉的交互影响极显著。结果表明,最优制作条件为水煮时间25min,食用碱质量浓度0.7g/100m L,泡椒比例21%,泡制时间53h。在此制作条件下得到泡椒牦牛黄喉色泽良好,口感细腻,脆嫩,泡椒香气浓郁,泡椒牦牛黄喉感官评分可达到36.19。验证实验泡椒牦牛黄喉感官评分为35.27,表明实验结果与软件优化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75.
为了获得更适于工业生产的产L-乳酸菌株,提高生产效率。本文以X射线对嗜热乳杆菌(Lactobacillus thermophilus)进行诱变处理,通过碳酸钙-溴甲酚紫平板初筛结合摇瓶复筛的方法,最终获得稳定高产的突变菌株。结果表明:经X射线诱变得到的突变菌株SR7,平均发酵产酸量为22g/L,比原菌株产量提高了15.04%,且经过多次重复实验表明该菌株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76.
对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产生的乳状液,进行碱法破乳研究。以破乳率为指标,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优化,确定最佳破乳工艺参数为p H=9.0,温度60℃,时间45min,破乳率最大为90.15%。采用荧光标记技术对碱法破乳前后油滴变化进行观察,发现碱法破乳后油滴发生聚并,游离油更容易释放。   相似文献   
77.
将植物乳杆菌、戊糖片球菌和葡萄球菌接种到川味香肠中,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低酸度川味香肠的加工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发酵期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20℃,发酵时间12h,葡萄糖添加量0.10%,发酵相对湿度75%;成熟期最佳工艺条件为:成熟温度13℃,成熟时间4d,成熟相对湿度60%。最终得到低酸度的川味香肠p H5.50,感官评分为92分,产品酸味适中,麻辣爽口,具有传统四川香肠的特有风味。   相似文献   
78.
本实验通过以从内蒙古传统肉肠中分离得到的植物乳杆菌(X3-2B)为发酵剂来制作发酵香肠,对羊肉半干发酵香肠在发酵与成熟过程中水分活度,水分含量,p H及游离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发酵过程,植物乳杆菌标准菌组和植物乳杆菌(X3-2B)组的p H下降明显,在干燥、成熟过程中,p H有上升趋势,达到5.2左右。植物乳杆菌(X3-2B)组的Aw值和水分含量都低于植物乳杆菌标准菌。在发酵过程中,植物乳杆菌标准菌组的单不饱和脂肪酸高于其他组;在干燥和成熟过程中,植物乳杆菌标准菌组的单不饱和脂肪酸低于植物乳杆菌(X3-2B)组。多不饱和脂肪酸在发酵和成熟过程中,植物乳杆菌标准菌组高于其他组。研究表明,在羊肉半干发酵香肠发酵和成熟过程中,发酵剂对脂肪酸的成分和含量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9.
目的:筛选对互隔交链孢具有良好拮抗作用的乳酸菌菌株。方法:采用菌饼法筛选乳酸菌优良菌株。采用酸性实验和热处理实验分析拮抗特性,利用气相测定乳酸菌无细胞上清液(CFS)中有机酸的含量,扫描电镜分析细胞结构完整性。结果:从4株乳酸菌中筛选出1株对互隔交链孢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鼠李糖乳杆菌RH-11,抑菌率为93.41%。在p H3.07.0时具有抑菌活性,抑菌物质对热不稳定。经气相色谱分析RH-11 CFS中乳酸、乙酸和苯乳酸含量分别为109.225μg/m L、7.334μg/m L和3.712μg/m L,对互隔交链孢抑制作用的贡献率分别为68.90%、20.03%和11.07%。扫描电镜结果表明RH-11 CFS处理互隔交链孢孢子的细胞膜完整性被破坏。结论:鼠李糖乳杆菌RH-11抑制互隔交链孢的物质主要为乳酸、乙酸和苯乳酸,抑制作用是破坏了孢子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80.
为筛选高产酸及耐酸的干酪乳杆菌菌株,以干酪乳杆菌LC2W为出发菌株,分别对其进行紫外(Ultraviolet,UV)、亚硝基胍(Nitrosoguanidine,NTG)和硫酸二乙酯(Diethyl sulfate,DES)诱变以及人工胃液处理。结果显示,通过0.3 g/L的亚硝基胍处理30 min和紫外线照射30 s后得到的诱变菌株LC2W-NTG-12,LC2W-UV-11表现出高产酸及耐酸性能。相同条件下,出发菌株LC2W和突变菌株LC2W-NTG-12,LC2W-UV-11经24 h发酵后的滴定酸度分别为76.6°T和112.7°T,98.2°T,突变菌株产酸能力分别提高了47.13%、28.20%。当用p H为1.5的酸液处理2 h后,出发菌株和诱变菌株LC2W-NTG-12,LC2W-UV-11的致死率分别为76.44%、52.06%、56.36%,诱变菌株耐酸能力分别提高了24.38%、20.08%。而用0.16%DES处理30 min得到的诱变菌株LC2W-DES-33发酵后的酸度仅比出发菌株提高了14.10%,诱变效果并不明显。说明亚硝基胍诱变可有效提高干酪乳杆菌的产酸及耐酸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