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0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5篇
电工技术   26篇
综合类   43篇
化学工业   75篇
金属工艺   15篇
机械仪表   33篇
建筑科学   100篇
矿业工程   12篇
能源动力   3篇
轻工业   465篇
水利工程   38篇
石油天然气   9篇
武器工业   13篇
无线电   106篇
一般工业技术   38篇
冶金工业   17篇
自动化技术   196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240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研究水剂法提取澳洲坚果油的工艺,采用单因素试验分别研究了料水比、浆液pH值、浸提温度、提取时间和离心转速对提油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水比1:3g/mL、自然pH 6.4、提取时间1 h,离心转速4 800 r/min,在此条件下提油率可达67.50%。采用水剂法得到的澳洲坚果油色泽浅黄透明,具有澳洲坚果香味。澳洲坚果油理化特性结果表明,pH条件对水剂法提取油品质有一定影响,水剂法提取油酸值和过氧化值均符合国家食用油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52.
研究了溶剂法和水酶法提取核桃、扁桃、大扁杏仁等3种坚果油脂的理化性质,气相色谱法分析了坚果油脂的脂肪酸组成,比较了加速氧化过程中3种坚果油脂酸价及过氧化值的变化,采用Rancimat油脂氧化仪测定了不同方法得到油脂的氧化稳定性。结果发现,油脂制备方法对其理化特性和氧化稳定性均有重要影响,其中,3种水酶法提取油脂的透明度、酸价和风味均优于溶剂法,而氧化稳定性均低于溶剂法,但是不同方法提取油脂的折光指数、碘价、皂化价和不皂化物以及脂肪酸组成等理化特性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加速氧化实验中,油脂酸价变化不大,而过氧化值和OSI变化较大。3种坚果油脂中,大扁杏仁油最为稳定、扁桃油次之,而核桃油最容易氧化。  相似文献   
53.
郭刚军  伍英  徐荣  刘昌芬 《现代食品科技》2013,29(12):3059-3062
为了分析澳洲坚果花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澳洲坚果花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澳洲坚果花中的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从澳洲坚果花挥发油中分离出50个色谱峰,鉴定了43个化合物,占总离子峰相对含量的87.09%。其主要由烯烃类(2.66%)、醇类(18.44%)、酚类(0.78%)、醛类(13.91%)、酮类(3.60%)、酯类(7.20%)、酸类(21.74%)及氧化物类(9.54%)等化合物组成。其化学成分主要有苯乙醇(8.75%)、4-羟基苯甲醛(6.88%)、反-吡喃型芳樟醇氧化物(6.25%)、苯乙酸(5.94%)、α-苄基苯乙醇(4.22%)、苯甲醇(3.75%)、桂酸(2.19%)、苯乙酸乙酯(1.72%)、芳樟醇(1.25%)等。  相似文献   
54.
澳洲坚果仁油的品质特性及其氧化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浸出澳洲坚果仁油(MNO)加热时的氧化稳定性,在测定其酸值(AV)、过氧化值(PV)、碘值(Ⅳ)、脂肪酸组成后,测定其在100、110、120、130、140、150℃下的氧化诱导期(IP)。结果表明:MNO的AV、PV和IV分别为0.089 mgKOH/g、0.019 mmol/kg和62 gI_2/100 g;其脂肪酸组成以油酸(69.81%)和棕榈油酸(14.90%)为主。在110~150℃范围内,MNO氧化的平均温度系数Q_(10)=2.24,其不同温度(T)下的IP符合方程IP=324 510e~(-0.081T)。MNO氧化的Arrhenius公式和过渡态理论反应速率常数热力学表达式分别为lnk=29.617-12 789(1/T)和In(k/T)=14.444-12 392(1/T),MNO氧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_a)、活化焓(△H_≠~θ)和活化熵(△S_≠~θ)分别为106.3 kJ·mol~(-1)、103.0 kJ·mol~(-1)和-77.5 J·K~(-1)·mol~(-1)。这些结果有助于评价MNO的质量和预测其贮存期。  相似文献   
55.
为比较广西壮族自治区内3个澳洲坚果主栽品种(桂热1号、OC、695)5个不同生长期(即盛花期后155、165、175、185、195 d)果仁的脂肪酸组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分析其脂肪酸组分。结果表明:澳洲坚果果仁不同生长期均检测出18种脂肪酸并且含有人体必需脂肪酸,其含量受品种及其生长的影响显著(P<0.05),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的含量最高且遗传信息相对稳定;澳洲坚果果仁富含棕榈油酸,具有较高单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值、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值和较低的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高胆固醇指数等特点。  相似文献   
56.
以面粉与澳洲坚果粕粉为主要原料,添加奶粉、白砂糖、坚果油等辅料,通过面团揉制、擀压、模具成型、烘烤等工艺,加工出了营养丰富、色泽淡黄、香味浓郁、口感酥脆的澳洲坚果饼干。通过单因素与正交实验确定产品的最佳配方为澳洲坚果粉50%、油脂8%、白砂糖45%、奶粉10%、小苏打0.4%、食盐0.4%、碳酸氢铵1%、鸡蛋10%、水适量,最佳焙烤温度为上火180℃、下火为150℃。  相似文献   
57.
范方宇  阚欢  刘建琴  马鲤  刘云 《食品科技》2011,(12):230-234
为了制备澳洲坚果蛋白肽,以澳洲坚果残渣提取蛋白为原料,选用碱性蛋白酶,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优化澳洲坚果蛋白质的酶解工艺参数,并初步研究了酶解液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pH9、加酶量0.8%、底物质量浓度30g/L、水解时间2.5h,其水解率为48.7%,羟基自由基、超氧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55.4%、68.4%。  相似文献   
58.
崔昭伟  陈建设 《食品科学》2022,43(3):267-275
坚果类休闲食品是以各种坚果、瓜果籽等为原材料,经烘焙、干制、炒制而成,是一类营养丰富且具有独特风味和口感体验的零食,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本文对坚果类休闲食品的定义、特点、发展现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重点阐述坚果类食品的感官与饮食体验及其影响因素和各种评价方法等,以期为坚果类休闲食品的感官体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更好地推进...  相似文献   
59.
为对我国不同种类胡桃科坚果的高阶营养(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进行比较和评价,选取产自浙江、安徽、甘肃、陕西、四川、新疆6省的4种胡桃科坚果(普通核桃(Juglans regia Linn.)、泡核桃(Juglans sigillata Dode)、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 Sarg.)、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 (Wangenh.) K. Koch)),参照国标方法对其氨基酸与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利用必需氨基酸指数、氨基酸匹配度与平衡度评价、氨基酸比值系数评价法和脂肪酸指数评价法分别对氨基酸与脂肪酸组成进行营养评价。结果表明,泡核桃与普通核桃总氨基酸含量较高,4种坚果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总氨基酸含量的1/3左右,总氨基酸与必需氨基酸含量呈正相关关系。非必需氨基酸中天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含量较高。新疆阿克苏泡核桃在必需氨基酸指数与氨基酸匹配度的评价结果中为最优,4种胡桃科坚果氨基酸平衡度较为相近。氨基酸比值系数评价法显示浙江临安山核桃最优,新疆阿克苏泡核桃次之。4种胡桃科坚果中山核桃和薄壳山核桃中油酸含量较高;泡核桃和普通核桃中亚油酸含量较高。研究结果为胡桃科坚果的育种、生产与加工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0.
虎奶菇菌核含有大量的超支化β-葡聚糖和糖蛋白等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提高免疫力等多种功能,但仅靠袋料栽培存在周期长、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该文探究了平板培养过程中温度和pH对虎奶菇菌核形成的影响,发现在菌丝长满PDA平板后生成菌核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5,经过30 d培养可获得菌核。研究发现,菌核中过氧化氢浓度显著低于菌丝,但过氧化氢酶活力则显著高于菌丝。培养基中适当浓度的过氧化氢可通过引发胞内的氧化应激而促进菌核的形成,但抗坏血酸则可消除胞内的氧化应激而抑制菌核的形成。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qPCR)试验表明,菌核的形成过程与过氧化氢酶、细胞壁合成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均有一定关系。因此,温度、pH和氧化还原环境等外界条件的变化会引起菌丝细胞内活性氧浓度的升高,当升高至一定量时,胞内产生氧化应激,进而触发菌丝细胞的分化和菌核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