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986篇
  免费   2190篇
  国内免费   1164篇
电工技术   2179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3185篇
化学工业   8461篇
金属工艺   1680篇
机械仪表   2513篇
建筑科学   2376篇
矿业工程   872篇
能源动力   618篇
轻工业   8424篇
水利工程   694篇
石油天然气   2472篇
武器工业   255篇
无线电   266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676篇
冶金工业   1155篇
原子能技术   357篇
自动化技术   1761篇
  2024年   375篇
  2023年   1203篇
  2022年   1527篇
  2021年   1587篇
  2020年   1309篇
  2019年   1243篇
  2018年   699篇
  2017年   1003篇
  2016年   1231篇
  2015年   1345篇
  2014年   2428篇
  2013年   1957篇
  2012年   2184篇
  2011年   2185篇
  2010年   1948篇
  2009年   1881篇
  2008年   2094篇
  2007年   1718篇
  2006年   1559篇
  2005年   1504篇
  2004年   1432篇
  2003年   1299篇
  2002年   993篇
  2001年   912篇
  2000年   784篇
  1999年   650篇
  1998年   574篇
  1997年   555篇
  1996年   482篇
  1995年   459篇
  1994年   436篇
  1993年   342篇
  1992年   346篇
  1991年   278篇
  1990年   310篇
  1989年   262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39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22篇
  1980年   15篇
  1965年   3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以Y型分子筛为载体,杂多酸为锚锭剂,希夫碱类金属配合物为活性组分合成非均相催化剂MnSalophen-HPA-Y,并利用红外、紫外漫反射、热重分析和XPS等技术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将所制备催化剂用于催化分子氧环氧化环己烯合成环氧环己烷的反应体系,结果表明,杂多酸的表面修饰与隔离作用大大提高了催化剂的转化数.在环己烯 2 mL,异丁醛 5 mL,乙腈 20 mL,氧速 5 mL/min的条件下,优化出较佳反应时间8 h,较佳催化剂用量40 mg.循环使用6次后催化剂仍有较高的活性.  相似文献   
972.
混菌发酵对柿子酒风味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研究了果酒酵母和安琪干酵母混合发酵对柿子酒风味的影响。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蔗糖调节柿子果汁含糖量20°Bx,果酒酵母和安琪干酵母混合菌液接种量为5%(1∶1),添加碳酸氢钠溶液调整pH值为5,在28℃发酵8d,酿制出外观澄清透亮,风味独特,品质稳定的柿子果酒。GC-MS分析表明,混菌发酵制成的柿子酒中乙醇的相对含量高于其他2种酵母单菌发酵制成的柿子酒,高级醇种类及含量均低于其他2种酵母单菌发酵制成的柿子酒;酯类物质种类及含量均高于其他2种柿子酒;混菌发酵对柿子酒风味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73.
针对同步闪蒸汽提发酵新过程,开发了侧环式反应器,并采用混合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技术模拟了侧环式反应器气液两相的流场.模拟结果表明,侧环具有脱气作用,随着通气量增大,气液两相接触变差,传质效果下降,这与实验现象一致.  相似文献   
974.
七类食品单核细胞增生性增李斯特菌污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李斯特显色培养基对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进行分离纯化后,提取基因组DNA,用PCR技术扩增hlyA基因特异性350bp的片段和iap基因特异性1500bp的片段,用此方法对七类食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冬春夏三季采集的62、60、62份样品中,分别检出单增李斯特菌3株、3株、10株,污染率分别为4.84%、5%、16.13%。夏季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情况比冬季和春季严重,其中蔬菜和牛奶中未检出单增李斯特菌;PCR检测可用于单增李斯特菌快速、特异、敏感检测。  相似文献   
975.
环鞍复合填料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新开发的环鞍复合填料进行了实验研究,在塔径为400 mm×6 mm的有机玻璃塔内测定了其流体力学性能和传质性能,并和阶梯环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环鞍复合填料具有更好的性能,与阶梯环相比,压降可减小10%—20%,通量增大10%—20%,传质效率提高10%左右。而且,在初步的工业应用中,取得了相当好的经济效果。为了应用方便,将环鞍复合填料的流体力学实验数据进行了关联,获得了压降、载点气速和泛点气速的关联式。  相似文献   
976.
醋酸菌培养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巴氏醋酸杆菌As1.41,进行活化、分离,分别以蔗糖、淀粉、葡萄糖、糊精、糖蜜为碳源进行了产醋酸发酵培养和产酸量测定。最后以产酸量最高的糖蜜为碳源,在不同乙醇浓度、培养温度、矿化度和pH值条件下进行产酸定性试验及其研究,从而确定醋酸杆菌As1.41最佳的培养条件。得出以添加糖蜜为碳源醋酸菌产酸量最高,发酵时间短,可作为微生物驱油菌,用于油水井酸化,提高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977.
分析鉴定了凡纳滨对虾0℃与20℃贮藏条件下的菌相组成与优势腐败菌,并对优势腐败菌16SrDNA、生长动力学、致腐能力与菌落数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0℃与20℃贮藏条件下,对虾优势腐败菌分别是希瓦氏菌(30%)、不动杆菌(16.7%)与希瓦氏菌(46.5%)、发光杆菌(17.7%)。7℃条件下,将一定浓度的希瓦氏菌与不动杆菌菌悬液接种到无菌对虾上,结果显示接种希瓦氏菌的样品其腐败代谢产物产量因子YTVB-N/CFU、YTMA/CFU分别为12.44×10-9、6.193×10-10,而接种不动杆菌的样品其YTVB-N/CFU、YTMA/CFU分别为8.937×10-9、5.548×10-10。结果表明,7℃条件下,希瓦氏菌的致腐能力强于不动杆菌,希瓦氏菌在对虾腐败过程中占主导作用,其分析结果与对虾菌相组成的鉴定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978.
本文研究了食源性普罗威登斯菌在肉类食品中的的分布,以及其耐药表型与I型整合子的携带状况。本文采集了市售猪肉、鸡肉和牛肉等肉类食品,对普罗威登斯菌进行分离与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对已分离鉴定的普罗威登斯菌进行药敏实验;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筛选携带I型整合子的菌株。结果表明,85份样品中,有38份样品检出普罗威登斯菌,检出率达44.70%。38株普罗威登斯菌中,有44.74%的分离株是多重耐药菌株,最多耐6种抗生素。有两株普罗威登斯菌携带I型整合酶,一株拉氏普罗威登斯菌携带耐药基因盒。这是在国内肉类食品分离的普罗威登斯菌中首次发现I型整合子阳性菌株,表明食品中这种携带有多重耐药的菌株有可能通过食物链向人类传播,是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的潜在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79.
研发荧光假单胞菌JD1202转化大米淀粉水解糖为2-酮基-D-葡萄糖酸的连续发酵工艺.考察了连续发酵起点、稀释率和补料培养基中葡萄糖浓度对2-酮基-D-葡萄糖酸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稀释率和葡萄糖浓度对2-酮基-D-葡萄糖酸发酵具有显著影响;在稀释率和补料培养基成分保持不变的条件下,2-酮基-D-葡萄糖酸大量合成期的任何时段均可作为连续发酵的起点,其细胞浓度、残糖浓度和2-酮基-D-葡萄糖酸浓度均稳定在一定范围.较适的连续发酵操作条件为:稀释率0.065h-1,补料培养基中葡萄糖的质量浓度为170.0g/L.在此条件下,连续发酵达到稳态时发酵液中2-酮基-D-葡萄糖酸的质量浓度为130.34g/L,生产强度平均为8.47g/L·h,发酵转化率为89.46%.连续发酵工艺是一种高效的2-酮基-D-葡萄糖酸生产方法,有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  相似文献   
980.
研究免疫磁性糊精微球的制备及在快速分离检测单增李斯特菌中的应用。将磁性糊精微球由环氧氯丙烷活化后,与抗体交联制得免疫磁性糊精微球,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合成条件进行优化。再利用合成好的免疫磁性糊精微球捕获单増李斯特菌,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富集免疫磁性糊精微球,提取细菌DNA,经过PCR扩增后,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表明:活化反应的最佳条件,环氧氯丙烷用量0.4 mL/g,NaOH浓度2.0 mol/L,最佳反应时间5 h;制备免疫磁性糊精微球的最优合成条件:抗体质量浓度1.0 mg/mL,反应温度28℃,反应时间2.5 h;捕获单增李斯特菌时,免疫磁性糊精微球的最佳用量100μL、最佳捕获时间1 h。通过研究得出免疫磁性糊精微球可以快速捕获单增李斯特菌,并能扩增出特异性产物,检出限达到每mL菌液中10个单增李斯特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