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665篇
  免费   2424篇
  国内免费   1023篇
电工技术   415篇
综合类   3699篇
化学工业   14775篇
金属工艺   971篇
机械仪表   930篇
建筑科学   5380篇
矿业工程   453篇
能源动力   255篇
轻工业   26338篇
水利工程   585篇
石油天然气   841篇
武器工业   253篇
无线电   919篇
一般工业技术   5332篇
冶金工业   497篇
原子能技术   85篇
自动化技术   384篇
  2024年   404篇
  2023年   1385篇
  2022年   1598篇
  2021年   1755篇
  2020年   1325篇
  2019年   1189篇
  2018年   643篇
  2017年   997篇
  2016年   1087篇
  2015年   1480篇
  2014年   3241篇
  2013年   2410篇
  2012年   3270篇
  2011年   3314篇
  2010年   3025篇
  2009年   3327篇
  2008年   3709篇
  2007年   3163篇
  2006年   3053篇
  2005年   3096篇
  2004年   2587篇
  2003年   2225篇
  2002年   1635篇
  2001年   1484篇
  2000年   1504篇
  1999年   1271篇
  1998年   1161篇
  1997年   1005篇
  1996年   927篇
  1995年   910篇
  1994年   813篇
  1993年   732篇
  1992年   686篇
  1991年   651篇
  1990年   501篇
  1989年   465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纤维长度,取向对LAS基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短切碳纤维增强LAS玻璃-陶瓷(以下简称Csf/LAS)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以及纤维长度、取向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获得了短切碳纤维均匀分散并取向排列的复合材料,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了复合材料的断口形貌和显微结构.研究发现短切碳纤维增强LAS玻璃-陶瓷的主要强韧化机理是载荷传递和纤维拔出.  相似文献   
932.
研究了316L纤维的长度、直径与含量对HA-ZrO_2(CaO)/316L纤维生物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纤维直径为40μm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优于纤维直径为50μm的复合材料;纤维长度为0.8~1.2mm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优于纤维长度为2~3mm的复合材料;随着纤维体积分数增大,纤维之间相互接触而导致在复合材料中形成的微孔增多,并成为微裂纹源,导致材料力学性能下降.含20vol%直径为40μm、长度为0.8~1.2mm的316L纤维的HA-ZrO_2(CaO)/316L纤维生物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佳,其抗弯强度、杨氏模量、断裂韧性和相对密度分别为140.1MPa、117.8GPa、5.81MPa·m~(1/2)和87.1%.复合材料微观组织随HA粉末和316L纤维成分的变化呈规律性变化,没有出现明显的裂纹或孔隙,316L纤维与HA-ZrO_2(CaO)基体紧紧地咬合在一起,其结合主要靠基体对316L纤维的物理附着力所致.基体中发生微量Fe元素扩散,但在316L纤维中不发生基体Ca、P元素的扩散.含5%316L纤维复合材料表现为脆性断裂,而含10%、20%、40%316L纤维复合材料均表现为韧性断裂,且韧性程度随316L纤维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933.
热塑性聚合物/木纤维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介绍了国内外关于热塑性聚合物/木纤维复合材料界面改性、在加工过程中木纤维的热稳定性以及阻燃性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界面相容剂或偶联剂能大大提高其界面相容性,特别是马来酸酐接枝热塑性聚合物作为界面相容剂更为有效。硅烷偶联剂预处理木纤维表面对提高其热稳定性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34.
提出基于静电纺丝法制备波浪形聚苯乙烯微纤维阵列,并以之为模板实现波浪形铜微纤维及其阵列的简易可控制备。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出了具有不同振幅、波长的波浪形聚苯乙烯微纤维,获得了单轴、正交、菱形等多种结构可控的波浪形纤维阵列,发现波浪形纤维振幅随收集板速度的变化规律满足Hopf分岔理论,表明波浪形纤维由直纤维经垂直于收集板移动方向上的非线性扰动产生,且该扰动具有O(2)对称性。以上述聚合物纤维阵列为模板,获得了形貌和结构可控的波浪形铜微纤维阵列,该波浪形铜纤维阵列为一体化的导电网络,其透光性和电阻分别为87%和425Ω,有望作为透明电极应用于光电子器件及其互连线中。  相似文献   
935.
研究了凝固浴条件对PBO初生纤维孔结构及拉伸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考察范围内,随凝固浴温度的降低、凝固浴浓度的增大,初生纤维的孔体积总量减小,孔径分布范围变窄,优势孔的孔径分布峰数量减少,初生纤维的强度增大。随着凝固牵伸倍率(2~10)的增加,孔体积减小、优势孔的孔径分布峰数量减少;但当牵伸倍率大于10倍时,总孔体积和优势孔的孔径分布峰数量开始增加;初生纤维的强度则随牵伸倍率的增大而增长。  相似文献   
936.
本研究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九水硝酸铁和四水合醋酸锰为原料, 无水乙醇和N,N-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 配置了均一稳定的前驱体纺丝液, 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PVP/Mn(COOH)2/Fe(NO3)3复合纳米纤维, 高温煅烧后得到了锰酸铁(FeMnO3)纳米纤维毛毡, 用其作为锂电池负极材料。利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BET比表面积分析仪等研究样品的表观形貌与晶型结构。结果表明: 煅烧后制得的FeMnO3纳米纤维毛毡具有良好的形貌结构, 比表面积为9.9 m2/g, 当温度达到470 ℃后, 曲线变得平缓, 热重损失不明显。充放电、循环伏安以及循环性能测试结果表明, FeMnO3纳米纤维毛毡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及电稳定性, 首次充电比容量为1264 mAh/g, 在50 mA/g电流密度下经过37次循环后其比容量仍保持在533 mAh/g; 在循环50次后, 阻抗约为170 Ω, 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937.
纤维/聚合物基体界面性能的原位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复合材料界面强度原位测试系统,研制出界面剪切强度有限元分析软件并探讨了影响界面剪应力分析的因素,提出了改进的微观力学模型;利用该系统,研究了表面经不同改性处理的CF增强PMR—15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界面的微观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有效的表面处理可使CF/PMR—15界面剪切强度明显提高,并与其宏观性能具有较好的对应趋势。本文还初步探讨了界面破坏的过程。  相似文献   
938.
马佳  沈晓冬  崔升  孔勇  邵高峰  吴晓栋 《材料导报》2015,29(20):43-46, 63
以正硅酸四乙酯(TEOS)为前驱体制备SiO2溶胶,并分别与玄武岩纤维和玻璃纤维复合,经超临界干燥工艺制备了疏水耐低温SiO2气凝胶复合材料。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接触角分析仪、激光法导热仪、万能试验机、氮气吸附法对SiO2气凝胶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两种纤维增强SiO2气凝胶复合材料在常温及低温下均具有良好的疏水性能和隔热性能,玄武岩纤维增强SiO2气凝胶复合材料和玻璃纤维增强SiO2气凝胶复合材料的接触角分别为148°和142°,常温热导率分别为0.030 W·m-1·K-1和0.026 W·m-1·K-1,-50℃时的热导率分别为0.027 W·m-1·K-1和0.024 W·m-1·K-1,在低温条件下,体积无明显收缩。纤维的加入提供了力学支撑,两种材料不仅在常温下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而且在低温下的力学性能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939.
先驱体转化法连续SiC纤维国内外研究与开发现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比较了连续SiC纤维的四种主要制备方法,着重介绍了先驱体转化法制备工艺,并就先驱体转化法生产连续SiC纤维国内外研究历程、开发现状、发展前景及对策作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940.
碱磷渣胶凝材料的减缩防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粉煤灰、钙质膨胀剂、硫铝酸钙膨胀剂和聚丙烯纤维对碱磷渣胶凝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和减缩防裂作用.结果表明,用适量粉煤灰取代磷渣、添加用硬脂酸铝包覆的钙质膨胀剂都可以一定程度降低碱磷渣胶凝材料的收缩;用10%~15%(质量分数)的粉煤灰取代磷渣虽使碱磷渣胶凝材料的抗压强度有所降低,但其抗折强度提高;钙质膨胀剂会使碱磷渣胶凝材料的凝结时问略有缩短,强度稍有降低,而掺加硫铝酸钙膨胀荆会导致碱磷渣胶凝材料速凝,无法正常使用;添加聚丙烯纤维可大幅度提高碱磷渣胶凝材料的抗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