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1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24篇
电工技术   63篇
综合类   106篇
化学工业   17篇
金属工艺   5篇
机械仪表   38篇
建筑科学   9篇
矿业工程   16篇
能源动力   2篇
轻工业   5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5篇
武器工业   5篇
无线电   358篇
一般工业技术   17篇
冶金工业   2篇
原子能技术   3篇
自动化技术   25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The fundamental goal of the GeoVISTA Studio project is to improve geoscientific analysis by providing an environment that operationally integrates a wide range of analysis activities, including those both computationally and visually based. Improving the infrastructure used in analysis has far-reaching potential to better integrate human-based and computationally based expertise, and so ultimately improve scientific outcomes.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some difficult system design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problems must be overcome.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design of a component-oriented system, GeoVISTA Studio, as a means to overcome such difficulties by using state-of-the-art component-based software engineering techniques. Advantages described include: ease of program construction (visual programming), an open (non-proprietary) architecture, simple component-based integration and advanced deployment methods. This versatility has the potential to change the nature of systems development for the geosciences, providing better mechanisms to coordinate complex functionality, and as a consequence, to improve analysis by closer integration of software tools and better engagement of the human expert. Two example applications are presented to illustrate the potential of the Studio environment for exploring and better understanding large, complex geographical datasets and for supporting complex visual and computational analysis.  相似文献   
42.
分析现有课件的优缺点,提出应用Author ware设计一套具有:登录验证、浏览、演示、测试、实验、帮助等六大功能,整个系统结构简单、功能强大、界面友好易于操作的《电子技术》多媒体课件方案。  相似文献   
43.
张亚平  贺占庄 《微机发展》2007,17(6):242-245
VGA(视频图形阵列)作为一种标准的显示接口得到广泛的应用。文中依据VGA显示的原理,在讨论EDA软件工具平台下的FPGA设计流程的前提下,利用VHDL作为逻辑描述的手段,在Altera公司的QuartusII软件环境下完成VGA模块的设计。给出了VGA模块的设计思路和顶层逻辑框图。  相似文献   
44.
EDA技术发展迅速,Electronics Workbench(简称EWB)是目前各种电子电路辅助分析与设计软件中最优秀的软件之一,该软件具有模拟和数字电路的设计、分析、仿真功能。介绍一种基于EWB仿真平台设计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的方法。  相似文献   
45.
EDA技术在数字电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俊生 《现代电子技术》2007,30(10):168-169,173
介绍了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Multisim 8的特点及应用,给出了数字电子教学仿真示例。表明在数字电子技术教学中理论教学与EDA仿真相结合,实现授课的生动性和灵活性,增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6.
本硕EDA/SOPC系列课程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是电子技术先进的设计方法,是现代电子设计工程师所必须掌握的技术.为使我校EDA/SOPC课程建设跟上科技的发展,本课题从EDA创新实验基地的构建、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改革等方面着手,全方位地开展了EDA/SOPC系列课程建设.提出了本硕一体化建设模式:包括教学内容互相渗透、教师队伍一体化、实验平台共享等,已收到很好的建设效果.  相似文献   
47.
陆冬梅  许忠仁  于德泳 《微计算机信息》2007,23(32):294-295,280
EDA仿真技术贯穿于电子系统设计的整个环节,通过仿真检查确保设计中问题早期发现,缩短硬件设计的周期,奠定系统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电子系统的电路设计经过几个层次的仿真来完成,通过一个实例介绍了EDA仿真技术在电子系统设计中的应用.强调EDA仿真技术在现代电子系统的重要地位及作用。  相似文献   
48.
EDA技术代表了当今电子设计的最新发展方向,但EDA实验教学仍然依靠市场上的EDA实验箱,这类实验箱的主要内容是简单的数字电路系统设计,功能泛而浅,不能让学生感受到EDA技术在复杂逻辑集成电路设计方面的优势。而传统的通信系统原理实验教学也局限在实验箱上,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非常有限,常常仅能调节实验箱预留的几个电位器开关,不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通信系统理论。本文提出的面向数字通信系统的EDA实验教学改革,创新之处在于能使学生根据数字通信中抽象的基带信号编译码、频带信号调制与解调、多路信号复用、脉冲编码调制等理论,结合EDA的编程方法加以实现。该实验教学的实践不仅使学生加深了通信原理中抽象理论的理解,也使学生对EDA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得到充分锻炼,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9.
提高EDA实验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一种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实施方式。一方面,将EDA实验教学过程分为实验预习、实验和总结提高三个阶段,为每个阶段规定了任务和要求。另一方面,为确保实验教学质量,需要明确实验任务,严格考核标准,做好讨论与总结。另外还讨论了网站等手段在EDA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0.
本文介绍了电子仿真软件ElectronicWorkbench(简称EWB)的主要功能。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探讨了在广播电视工科专业中《无线电测量》课程教学中应用EWB(虚拟电子工作台)进行教学和模拟实验的一些方法及实例。从中找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规律,EWB不仅可以弥补实验仪器、元器件缺乏带来的不足,而且排除了原材料消耗和仪器损坏等因素,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讲述的内容,加深对概念、原理的理解,通过电路仿真,可以熟悉常用电子仪器的测量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排除故障能力和开发、创新、设计测量电路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