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4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7篇
化学工业   99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3篇
建筑科学   19篇
轻工业   465篇
水利工程   3篇
石油天然气   70篇
无线电   8篇
一般工业技术   32篇
冶金工业   2篇
原子能技术   3篇
自动化技术   16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分析我国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整理2010—2020年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和文献检索的数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引起的暴发事件进行归因分析。结果 共纳入2010—2020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703起(监测系统694起,文献数据9起),单维度归因分析发现原因食品中肉类食品最高,占28.3%(199/703),主要引发环节中因食品存储不当最高,占15.2%(107/703),主要发生场所中餐饮服务场所最高,占85.2%(599/703);多维度分析结果显示,华东地区各季节事件发生数均最多。除肉类食品外,我国华东和华南地区主要原因食品还有糕点类食品和米面食品,这两种食品多以存储不当而引发。发生在餐饮服务场所的暴发事件中肉类食品和米面食品主要是由于加工时污染致病因子引发,而糕点类食品主要是由于存储不当引发。结论 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引发的食源性疾病以肉类食品高发,应对餐饮服务场所、食品加工、储存等环节加强监管,降低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42.
肉品营养丰富,极易受到致病菌、腐败菌等有害微生物的污染,其食用安全性备受关注。近年来,机器学习方法在食品安全领域内得到了充分应用。本文分别从肉品中有害微生物的检测和预测建模2 个角度对机器学习方法的应用进行综述,分析了现阶段机器学习方法的不足,并对其在肉类微生物安全中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3.
为探究热杀菌过程中屎肠球菌NRRL B-2354作为沙门氏菌ATCC 14028替代菌的可行性,通过等温实验测定黑胡椒颗粒中屎肠球菌NRRL B-2354和沙门氏菌ATCC 14028的耐热性参数,并对黑胡椒颗粒(Aw=0.65)开展射频杀菌实验验证。等温实验结果表明,黑胡椒颗粒中屎肠球菌的耐热性高于沙门氏菌。射频杀菌实验中,将2 g接种微生物的黑胡椒颗粒真空包装后置于45 g黑胡椒中心位置,在40.68 MHz射频场中加热15 min,黑胡椒颗粒中沙门氏菌的减少量相较于屎肠球菌更多,证明在射频加热中屎肠球菌的耐热性高于沙门氏菌,可作为黑胡椒颗粒杀菌过程中沙门氏菌的合适替代菌。  相似文献   
44.
2000-2005年广东省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广东省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和污染水平。按国家监测网的工作手册进行了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和菌密度测定,应用RiboPrinterMicrobial Characterization System检测分离菌株的基因指纹图谱,纸片法作药敏试验。在监测的10类2265份食品中,共分离出76株沙门菌、75株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161株副溶血性弧菌、2株空肠弯曲菌、2株O157∶H7大肠杆菌。5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检出率为13.95%。部分分离的菌株基因指纹图谱分析的结果是:58株沙门菌分属于22个血清型,25株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分属于11个RP基因型,55株副溶血性弧菌分属于14个RP基因型。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O157∶H7大肠杆菌均有多重耐药株,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比例较低。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和副溶血性弧菌阳性样品中的几何平均菌密度分别为265、96CFU/g和93MPN/100g。5种食源性致病菌对广东省食品的污染普遍存在。肉类食品和水产品的污染尤为严重,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对畜牧养殖业抗生素的使用进行科学指导,并制定相关的法规进行监督和约束。  相似文献   
45.
46.
目的 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特定病原体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趋势和特征,为制定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2015—2018年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展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的数据,2家哨点医院采集以腹泻症状为主诉感染病例的粪便或肛拭子标本,进行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志贺菌、致泻大肠埃希菌、空肠弯曲菌和诺如病毒检验,同时对患者进行相关信息采集、分析。结果 共监测和采集2 871例腹泻病例的粪便或肛拭子标本,病原体总体检出率为23.55%(676/2 871),其中,诺如病毒为20.04%(97/484)、致泻大肠埃希菌为11.84%(340/2 871)、空肠弯曲菌为7.21%(68/943)、副溶血性弧菌为4.01%(115/2 871)、沙门菌为3.27%(94/2 871)、志贺菌为0.28%(8/2 871);第三季度的病原体检出率较高,呈现较明显的夏秋季高峰;可疑食物主要是混合/多种食品(41.12%,278/676),其次为水产动物及其制品(22.19%,150/676)和肉与肉制品(10.95%,74/676)。结论 诺如病毒和致泻大肠埃希菌是上海市浦东新区腹泻病例的主要病原体,应进一步完善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对特定病原体阳性病例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为开展有效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7.
由于低温鸡肉制品具有较好的感官品质,能够保留鸡肉原有的营养,成为我国肉制品发展的一个趋势。低温鸡肉制品水分含量和pH值较高,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极易受到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影响产品的质量安全,甚至引发食源性疾病,因此采用合适的杀菌技术来解决致病菌的污染是低温鸡肉制品贮藏保鲜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由于热杀菌技术不适合用于低温鸡肉制品的灭菌,非热杀菌技术的应用就显得尤其重要。目前,应用在低温鸡肉制品加工中的非热杀菌技术主要包括超高压、辐照、超声、低温等离子体、脉冲紫外线、脉冲电场和脉冲微波。本文主要综述以上7 种非热杀菌技术的杀菌机制以及在不同低温鸡肉制品加工应用时对致病菌的控制效果,为未来非热杀菌技术在低温肉制品加工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8.
Data from 274 Dutch herds recording clinical mastitis (CM) over an 18-mo period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athogen-specific CM on the lactation curve for somatic cell count (SCC). Analyzed pathogens were Staphylococcus aureus,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 Escherichia coli, Streptococcus dysgalactiae, Streptococcus uberis, other streptococci, and the culture-negative samples. The dataset contained 178,754 test-day records on SCC, recorded in 26,411 lactations of 21,525 cows of different parities. In lactations without both clinical and subclinical mastitis, SCC was high shortly after parturition, decreased to a minimum at 50 days in milk (DIM), and increased slowly toward the end of the lactation. Effects of CM on lactation curves for SCC differed among the pathogens isolated. Before a case of clinical E. coli mastitis occurred, SCC was close to the SCC of lactations without both clinical and subclinical mastitis, and after the case of CM had occurred, SCC returned rather quickly to a low level again. Similar curves were found for lactations with cases of CM associated with culture-negative samples. Before a case of clinical Staph. aureus mastitis occurred, average SCC was already high, and it remained high after the occurrence. Effects of CM associated with Strep. dysgalactiae, Strep. uberis, and other streptococci on the lactation curve for SCC were comparable. They showed a continuous increase in SCC until the case of pathogen-specific CM occurred, and afterwards SCC stayed at a higher level. Using SCC test-day records, thes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pathogen may be used to find more effective indicators of CM.  相似文献   
49.
寻找常见食源性致病菌间特征性代谢产物,是研发食品安全快速高效监控技术的基础。本文直接利用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发酵液冻干,经硅烷化试剂衍生,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C-MS)对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同时进行NIST11谱图库检索并分类,并对数据进行热图和主成分(PCA)分析。研究发现,发酵液中有大量有机酸、醇类和胺类等物质产生,且菌种间各代谢产物种类和相对含量差异显著;同时各菌间含有丰富的特有代谢产物,其中部分特有代谢产物在其他菌株中未见报道。通过热图和PCA分析各菌株胞外代谢轮廓可知,24 h时各菌株间能够明显区分,同时去除糖类和氨基酸后,PCA区分鉴定效果明显提高,尤其在24 h时最好。研究表明,胞外代谢轮廓分析可以用于寻找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生物标志物和菌种区分鉴定,同时部分菌种间特有的代谢产物有望成为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潜在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50.
非生物性因素对壳聚糖抗菌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俊  夏文水 《食品科学》2004,25(7):52-55
以具有代表性的两类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为实验菌种,研究了不同的酸溶液、金属离子、离子强度和pH等非生物性因素对壳聚糖抗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壳聚糖的酸溶液中,低碳数的有机酸比高碳数的有机酸和常见的无机酸更有利于壳聚糖抗菌活性的发挥;在pH6.0的环境中,壳聚糖的抗菌活性最强;由于与壳聚糖的螯合作用,Zn2+的加入对于壳聚糖的抗菌效率影响最大,Mg2+的影响相对最小;离子强度的增大可以更好地提高壳聚糖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