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1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8篇
化学工业   102篇
机械仪表   7篇
轻工业   361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6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0 毫秒
131.
低聚木糖的脱色工艺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 10种不同的活性炭和 6种阴离子交换树脂对低聚木糖溶液的脱色效果 ,并求得了它们的吸附等温线 .结果表明 ,糖用活性炭AC2 和AC6 及阴离子树脂D30 1 G对低聚木糖溶液具有较好的脱色效果 ,对糖液色素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方程 .在进一步的扩大试验中 ,采用AC2 、AC6 (10 %AC2 + 3%AC6 ,用量相对于糖液的干固物质 )和阳离子树脂 732、阴离子树脂D30 1 G的组合 ,低聚木糖溶液的总脱色率达到 95 .3% ,总的糖损失为 2 0 % .  相似文献   
132.
发酵法生产高纯度低聚果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筛选得到的酵母添加于固形物质量分数为 2 5 %的普通级低聚果糖 (FOS)溶液中 ,以消除产品中的副产物葡萄糖 ,提高FOS的含量 .研究了固形物质量分数、起始 pH值、酵母添加量对消除葡萄糖的影响 ,得到了不含葡萄糖且FOS质量分数达 82 .85 %的产品 .后者再经果糖转移酶作用 ,于 5 0℃、pH 5 .5下反应 10h ,FOS质量分数可提高至 85 .2 3% .  相似文献   
133.
乳清蛋白-低聚糖型小麦胚运动饮料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麦胚、低聚麦芽糖、乳清蛋白、无机盐(NaCl、KCl)和柠檬酸、黄原胶为原料,制作新型运动饮料。其生产工艺为制取小麦胚汁、调配、均质、灌装、杀菌、冷却、静置、检验、成品。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运动饮料的最优配方为小麦胚汁100g,黄原胶0.075g,乳清蛋白1.5g,无机盐1.8g,柠檬酸0.02g,低聚麦芽糖8g。该运动饮料呈乳白色,具有小麦胚特殊色泽,色泽均匀,清爽可口,既有小麦胚的清香味,又有乳清蛋白的香味,质地均匀一致,无沉淀,不分层,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对运动后的不适有良好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34.
以脱脂大豆粕为原料,在提取大豆异黄酮的基础上,同时将大豆蛋白、低聚糖和皂甙3种活性成分逐一分离。小试研究表明,从脱脂大豆粕中提取大豆异黄酮的最佳条件为:乙醇浓度40%,酸加量0·15%,温度30℃,时间6h。大豆异黄酮乙醇提取液经回收乙醇、树脂吸附提纯得到含量约20%的大豆异黄酮粗粉。再用浓度为92%的60倍丙酮提纯3次,可得到含量约40%的大豆异黄酮粉。该工艺中大豆粕经乙醇浸提可得到大豆蛋白;树脂吸附后的未吸附液经处理可得到大豆低聚糖;大豆异黄酮经丙酮精制可分离出大豆皂甙。  相似文献   
135.
时玉强 《中国油脂》2021,46(1):92-99
大豆乳清废水是大豆分离蛋白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水,也是该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最大量的废弃物。研究表明,大豆乳清废水中的多种有机组分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和医疗保健功能,具有较高的回收利用价值。介绍了大豆乳清废水的主要组分及含量,并对各组分的功能作用和各组分的分离提取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对大豆乳清废水用于新型功能性饮料的开发现状进行总结,并对大豆乳清废水的综合利用进行了展望,为大豆乳清废水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相似文献   
136.
为进一步分析壳寡糖抗肿瘤活性及其机制,采用酶法制备工艺获取组分清晰的壳寡糖,优化酶解条件为酶解时间4 h、加酶量120 U/g,结合乙醇沉淀、超滤和纳滤联用的工艺获得聚合度2~4的壳寡糖。比较评价壳寡糖及其与阿霉素联用对3种肿瘤细胞的抑制效果,其中作用最为明显的人乳腺癌MDA-MB-231的细胞生存率降低20%。利用细胞迁移实验和激光共聚焦分析机制,得出壳寡糖可抑制MDA-MB-231细胞迁移并促进阿霉素入核。由此说明,壳寡糖可增强MDA-MB-231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37.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电雾式检测器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electrospray detector, HPLC-CAD)同时测定烘焙食品中果糖、葡萄糖、乳糖、半乳糖、蔗糖和麦芽糖含量的分析方法。方法 以NH2P-50柱(5 μm, 4.6 mm×250 mm)为分离柱,乙腈-水(78:22, V/V)为流动相,等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以CAD为检测器,雾化温度35 ℃。结果 方法在40 min内完成了6种糖的定量分析。果糖、葡萄糖、乳糖和半乳糖在2~200 mg/L,蔗糖和麦芽糖在4~400 mg/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不超过3.3%,回收率不小于71.0%。结论 该方法快速、灵敏、准确度高,可以为烘焙食品中糖类物质的含量测定提供技术支持,也可以为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居民膳食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8.
采用活性炭作脱色剂,对黄皮洋葱寡糖脱色工艺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活性炭用量、脱色时间、脱色温度对脱色效果的影响.以脱色率、寡糖回收率为衡量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得到最优脱色工艺为:活性炭用量2.5 g·L-1、脱色时间20 min、脱色温度70℃,在此优化条件下,脱色率为85.48%、洋葱寡糖回收率为85.13%.  相似文献   
139.
<正>渗透(FO)过程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渗透驱动膜分离过程,它具有低能耗、高分离、低膜污染、常温常压下运行等优点,使其在诸多领域,特别在浓缩领域中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通过相转化法制备三醋酸纤维素(CTA)正渗透膜,采用此正渗透膜对大豆低聚糖进行了浓缩,并研究了浓缩过程中膜的污染及清洗.结果表明,所制备CTA正渗透膜以去离子水为原料液,0.1mol/L NaCl为汲取液时的水通量为13.6L/(m2·h),对NaCl的截留率为94%~99%.在用于浓缩大豆低聚糖的过程中,累计浓缩150min,膜水通量由12.0L/(m2·h)降低到5.9L/(m2·h),总可溶物从1.0°Brix上升到8.0°Brix.在浓缩过程中正渗透膜表现出污染轻,易清洗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0.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ontrolled heating of caseinate with reducing sugars to produce glycoproteins with improved functionality for use in food. Caseinate was combined with inulin, fructose and a mixture of both inulin and fructose and the lyophilisates heated at a controlled water activity for up to 48 h. Caseinate–glucose and caseinate–lactose glycoconjugates were prepared for comparison. Conjugation between caseinate and fructose occurred readily at 60 °C and 67% relative humidity, modifying up to 75% of the lysine groups of caseinate within 48 h. Moreover, when reconstituted, the caseinate–fructose glycoconjugates showed a dramatic increase in viscosity relative to caseinate ‘dry’‐heated alone. At 80% relative humidity the reaction proceeded so rapidly that gels containing darkly coloured particulate matter were formed. Incorporation of inulin prevented formation of caseinate–fructose gels, and minimised browning development while still producing moderately viscous solutions. Based on 13C‐NMR, SDS‐PAGE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techniques, mechanisms by which inulin modified the reaction have been proposed. Copyright © 2005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