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97篇 |
免费 | 156篇 |
国内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33篇 |
化学工业 | 495篇 |
金属工艺 | 15篇 |
机械仪表 | 6篇 |
建筑科学 | 57篇 |
矿业工程 | 1篇 |
能源动力 | 14篇 |
轻工业 | 941篇 |
水利工程 | 11篇 |
石油天然气 | 39篇 |
无线电 | 3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32篇 |
冶金工业 | 4篇 |
自动化技术 | 1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1篇 |
2024年 | 44篇 |
2023年 | 31篇 |
2022年 | 96篇 |
2021年 | 109篇 |
2020年 | 63篇 |
2019年 | 77篇 |
2018年 | 54篇 |
2017年 | 65篇 |
2016年 | 57篇 |
2015年 | 55篇 |
2014年 | 77篇 |
2013年 | 117篇 |
2012年 | 88篇 |
2011年 | 95篇 |
2010年 | 68篇 |
2009年 | 61篇 |
2008年 | 53篇 |
2007年 | 47篇 |
2006年 | 58篇 |
2005年 | 49篇 |
2004年 | 44篇 |
2003年 | 34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研究不同pH和温度条件下,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对多环芳烃中萘和菲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以活性炭为吸附载体,多环芳烃为唯一碳源,将此菌株培养48 h后,pH值为7.0时,萘的降解率可达25.68%,脱氢酶活性达到33.42 (μg/mL)·h;菲的降解率可达41.9%,脱氢酶活性达到37.44 (μg/mL)·h。当温度为37 ℃时,萘的降解率可达27.7%,脱氢酶活性达到33.60 (μg/mL)·h;菲的降解率可达34.5%,脱氢酶活性达到39.96 (μg/mL)·h。 相似文献
992.
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隶属于假单胞菌属,是食品中常见的一种嗜冷致病微生物。它能够产生极其耐热的蛋白酶和脂肪酶,这些酶在高温处理后仍有残留,并在食品储藏过程中继续分解其中的脂肪和蛋白质,导致产品的风味和质地发生变化。因此,研发出一种既快速又实用的荧光假单胞菌检测方法成为食品行业关注的焦点。本文对食品中荧光假单胞菌的危害特点及国内外的一些快速检测方法,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荧光定量PCR、荧光原位杂交、流式细胞术等方法进行了综述,比较各方法的优缺点并展望了荧光假单胞菌快速检测方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93.
994.
995.
996.
根据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利用细菌鉴定系统,对4℃冷藏养殖牙鲆货架期终点时的主要腐败菌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最终确定4℃冷藏货架期终点时养殖牙鲆的优势腐败菌为腐败希瓦氏菌,占细菌总数的比例约为58.4%。水产品中常见的腐败菌假单胞菌属细菌主要包括荧光假单胞菌、腐臭假单胞菌和边缘假单胞菌,它们在假单胞菌属中所占的比列依次是63.2%、29.2%、7.6%。以3 种主要的腐败菌腐败希瓦氏菌、荧光假单胞菌和腐臭假单胞菌作为混合抗原,以两种不同方式免疫产蛋母鸡,制备两种卵黄抗体,并对其液体和固体培养条件下的抑菌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液体培养8h,质量浓度为100mg/mL 的两种混合抗体对抗原菌的抑制率能达到61%~78%; 固体培养24h 后, 同样质量浓度的两种混合抗体对抗原菌的抑制率能达到27%~40%。这表明卵黄抗体有望作为一种新型的天然抑菌剂应用于水产食品的抑菌防腐。 相似文献
997.
998.
将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方法应用于食品中沙门菌的检验,并在检测方法特异性、灵敏度等方面与实时荧光PCR和传统检测方法进行比较。方法 针对沙门菌属高度保守的fimY基因设计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引物并优化反应体系,在特异性、灵敏度和实际样品检测等方面与实时荧光PCR及传统检测方法比对。结果 本研究建立的LAMP方法检测沙门菌93株和非目标菌31株,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在纯培养、无需增菌情况下,其检测灵敏度为6.4×102cfu/ml,与实时荧光PCR方法相当。食品基质添加试验中,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检测低限为2cfu/25g样品;对45份实际食品样品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实际样品检出率为11.1%,与实时荧光PCR及传统方法检测结果一致。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沙门菌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检测灵敏度与实时荧光PCR相当,适用于沙门菌的快速筛选。 相似文献
999.
在微生物采油中,微生物菌体在多孔介质表面上的吸附是影响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的因素之一。本文报道了碳源及培养时间对WJ-1菌体表面润湿性和在石英砂表面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培养时间的延长,以糖蜜为碳源培养菌体的表面亲油性值从36.8%降至16.4%,表现为亲水性,在石英砂表面的吸附效率为68.8%,并使石英砂表面接触角从36.5°降至10.8°;以新疆原油为碳源培养菌体的表面亲油性值从36.8%增加到72.4%,表现为亲油性,在石英砂表面的吸附效率为79.5%,并使石英砂表面接触角从36.5°增至80.2°。物理模拟实验表明,亲水菌体的堵塞调剖作用明显,而亲油菌体的降解作用明显。以新疆原油为碳源,培养120 h后得到的WJ-1菌可使采收率提高4.02%。 相似文献
1000.
用椰毒假单胞菌种特异性O-Ⅰ因子及型特异性O-Ⅳ因子的单克隆抗体Pco65和Pco13对从中毒银耳、正常玉米面及动物饲料中新分离的93株椰毒假单胞菌的菌体抗原型进行了验证。ELISA判定结果表明,除1株经再次生化验证鉴定为非椰毒假单胞菌呈阴性反应外,92株菌均含有种特异性O-Ⅰ因子,阳性符合率为100%,其中,47株菌含有O-Ⅳ型特异因子,占总菌数的51.09%,比血清学分型率(40.23%)高出10.87%。研究结果表明,鉴定椰毒假单胞菌O抗原型时、联合应用种间和型间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进行ELISA检测,可同时定种分型,方法灵敏、快速,重复性良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