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95篇
  免费   320篇
  国内免费   203篇
电工技术   30篇
综合类   229篇
化学工业   110篇
金属工艺   8篇
机械仪表   14篇
建筑科学   129篇
矿业工程   96篇
能源动力   28篇
轻工业   822篇
水利工程   93篇
石油天然气   2330篇
无线电   39篇
一般工业技术   42篇
冶金工业   46篇
原子能技术   6篇
自动化技术   9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138篇
  2021年   171篇
  2020年   194篇
  2019年   160篇
  2018年   143篇
  2017年   139篇
  2016年   190篇
  2015年   167篇
  2014年   186篇
  2013年   199篇
  2012年   268篇
  2011年   311篇
  2010年   188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118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173篇
  2005年   161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3 毫秒
131.
川南龙马溪组页岩孔隙分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川南长宁—兴文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为对象,基于压汞实验测试结果研究其分形特征。对压汞法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采用Menger海绵模型和基于热力学关系的分形模型,计算得到川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的分形维数。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热力学关系的分形模型比较恰当地反应了川南长宁—兴文地区龙马溪组页岩的孔隙结构;龙溪组页岩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及较大的分形维数,分形维数在2.9337~2.9941;页岩孔隙的分形维数与TOC含量、脆性矿物含量呈正相关,而与黏土矿物含量、碳酸盐岩含量及长石呈负相关,其中黏土矿物中高岭石和绿泥石、碳酸盐岩中方解石及脆性矿物的石英对页岩孔隙结构分布特征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2.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致密天然气的分布具有层系多、面积广、规模大、丰度低,受控于岩性的特点,已经形成了万亿立方米的大气区.是什么因素造成了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天然气在如此大范围内叠合连片分布,从而形成大气区.分析认为,烃源岩大面积分布形成广覆式生烃、储集岩大面积不连续分布形成广覆式储烃、盖层的大面积分布形成广覆式封烃以及生储盖层“千层糕”式的广互式组合是形成大气区的基本条件.而烃源岩的连续性生烃造成的持续性供烃,以及构造的稳定性造成的持续性封存是形成大气区的关键因素.烃源层、储集层和盖层在空间上的广互式组合,造成储层和烃源层大面积的直接接触,从而导致油气广复式成藏.这种广复式成藏加之烃源岩的持续性供烃以及持续稳定的保存,最终导致不同层系、不同类型天然气藏在空间上的大面积叠合连片的复式聚集分布,从而形成大气区.  相似文献   
133.
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储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阔  曾韬  潘磊 《岩性油气藏》2012,24(1):46-51
通过钻井取心和露头采样测试、岩石薄片分析及扫描电镜分析等手段,对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的 储层岩石学特征、储层空间类型、成岩作用类型、孔隙结构及孔隙类型等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川 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储层砂岩以中-细粒为主,成分成熟度较低,结构成熟度中等;储集空间主要为残余原 生粒间孔隙、次生溶蚀孔隙和裂缝,孔隙结构以小孔、细喉型为主。研究区孔渗较低,为典型的低孔、低渗 至特低孔、特低渗储层。  相似文献   
134.
随着页岩气开发工作的持续快速推进,如何深入分析页岩气井生产动态、评价气井生产特征,成为页岩气建产区评价、新区开发方案制订和规划方案编制等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已有学者将逻辑增长模型(以下简称LGM模型)应用于非常规气藏气井的产量递减分析中,但未考虑页岩气储层及开发特征的影响,该方法仍有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空间。为此,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建立了考虑页岩气储层及开发特征的逻辑增长模型(以下简称RB-LGM模型),并且以四川盆地长宁区块页岩气开发井为例对页岩气井生产动态进行了分析,将分析结果与Arps双曲递减模型的拟合、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采用RB-LGM模型来确定水平井的最优井距。研究结果表明:①在LGM模型的基础上,RB-LGM模型根据页岩气开发采取大批量集群式部署水平井的特点,将页岩气储层参数(厚度、页岩密度、含气量)及开发参数(水平段长度、井距、采收率)相结合,作为水平井产气量拟合的逻辑控制因素,从而使气井的产量预测结果更加合理;②采用RB-LGM模型既能够对气井早期生产数据进行良好拟合,又能够保证后期预测结果在逻辑条件控制下收敛;③由于RB-LGM模型考虑了页岩气储层和开发特征的影响,因而既可以用于水平井井网优化,又可以通过数据反演来分析开发区域内储层参数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5.
川西深井钻井液技术难点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复杂的地质情况一直制约着川西坳陷深层天然气藏的勘探开发进程.通过分析目前川西深井钻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钻井液技术难题,如井壁失稳、井漏、井涌和卡钻等井下复杂情况和事故,提出了优化控制高温高密度钻井液流变性、稳定井壁等有针对性的钻井液预防和处理技术对策,可用于指导钻井设计与现场施工,有效降...  相似文献   
136.
综合运用钻井、测井、岩心和区域构造资料,对铁山-黄泥塘地区飞仙关组鲕滩沉积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晚二叠世逐渐发育形成的北西向开江-梁平海槽对研究区飞仙关期鲕滩的分布起着初步的控制作用,同时北东向的基底断裂切割台地形成的相对隆升或凹陷,对区内飞仙关期鲕滩的分布起着进一步的修饰作用。结合全球海平面变化情况,认为扬子区晚二叠世长兴末期发育一次较大的海退,研究区飞仙关期鲕滩主要发育在海退中后期。飞仙关早期由于研究区呈台槽分异的沉积格局,区内主要发育台缘鲕滩;到飞三期海槽已基本填平,只在台地内部海底微地貌高地上发育台内鲕滩;飞四期由于海槽的完全填平,颗粒滩不再发育,研究区逐步演化为区域性潮坪相。  相似文献   
137.
川南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综合表征及其分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科学评价川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孔隙发育特征对页岩气赋存与流动过程的影响,综合采用压汞、液氮吸附及二氧化碳吸附等测试方法,对页岩孔隙结构进行全尺度表征,并对不同尺寸的孔隙进行分形拟合,计算综合分形维数,最后结合地球化学和矿物组成对综合分形维数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页岩样品孔径分布呈多峰态,各阶段孔隙均对总体积有一定贡献,而孔隙比表面积主要由微孔和介孔贡献。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符合分形规律,具有自相似性,宏孔孔隙结构较介孔、微孔更为复杂。以2个孔径段的孔体积比为加权值,计算获得综合分形维数为2.491~2.623,平均为2.560,孔隙结构较为复杂。有机碳含量和矿物组成对综合分形维数具有明显控制作用,有机碳含量越高,综合分形维数越大。孔隙结构复杂程度与综合分形维数呈正相关关系,脆性矿物含量与综合分形维数呈负相关关系,有机质成熟度和黏土矿物对孔隙综合分形维数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8.
四川盆地阆中—南部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油气勘探一直未能取得突破,前期研究认为是由于缺乏丰富的马鞍塘组、小塘子组优质烃源岩所致。结合区域沉积环境,从烃源岩发育情况、储层发育情况、油气运移通道以及油气藏保存情况等几个方面入手,对该区须家河组油气勘探潜力进行了分析。结合邻区广安气田的勘探成果,研究指出:尽管阆中—南部地区马鞍塘组、小塘子组缺乏有效的烃源岩,但须家河组烃源岩仍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须家河组三段具有一定的生烃条件,须家河组五段具有较好的生烃条件;油气运移条件分析表明,天宫院、金星场和石龙2井等部位处于油气运移的有利通道上,有利于油气的聚集成藏;从油气成藏条件的配置情况来看,须四段是该区须家河组取得油气重大突破的主力层段。  相似文献   
139.
通过对泸州古隆起丹凤—塘河地区嘉陵江组的岩心观察和岩石薄片鉴定,及对该区岩石类型组合、古生物化石、沉积结构、沉积构造和沉积序列等沉积相标志的详细研究,将嘉陵江组划分为开阔台地、局限台地2个沉积相,并进一步划分出5个亚相及若干微相。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嘉陵江组沉积相空间展布特征,并对其沉积环境及演化进行了分析,认为嘉陵江组碳酸盐岩发生了较为频繁的海平面升降变化,主要经历了6个阶段的演化过程,形成了3次较大的海进→海退沉积旋回,每一旋回又由多个次一级小旋回组成,而小旋回中又由多个小韵律组成。在对研究区岩性、沉积环境详细研究后认为:塘河构造及丹凤场构造的嘉一段—嘉二1亚段、塘河构造及临峰场构造的嘉二3亚段是浅滩颗粒云岩和滩间云岩发育的主要层位。  相似文献   
140.
Abstract

Previous studies divided the Sinian-Cambrian gas accumulation processes into three stages, including (1) paleo-oil accumulation; (2) paleo-oil cracking; and (3) gas reservoir adjustment and finalization.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y ignored a key process, during which the natural gas invades and changes the paleo-oil reservoirs into paleo-gas reservoirs. According to the micro-observation of bitumen in reservoirs, there were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sphaltene formed by gas invasion and the pyrobitumen formed by paleo-oil cracking. When the gas invasion happened in paleo-reservoirs, asphaltene was separated out and the liquid hydrocarbon was partially changed into solid bitumen which lead to the increase of gas storage for oil-cracking gas and source rocks pyrolysis g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