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9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32篇
电工技术   14篇
综合类   58篇
化学工业   90篇
金属工艺   4篇
机械仪表   29篇
建筑科学   119篇
矿业工程   59篇
能源动力   21篇
轻工业   584篇
水利工程   81篇
石油天然气   42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49篇
冶金工业   20篇
原子能技术   22篇
自动化技术   3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西藏多不杂铜矿是一大型斑岩型富金铜矿床,已探明铜资源量超过400×104 t,目前尚未开发且研究主要集中于找矿与地质成矿等方面,很少进行环境方面的研究。为了解西藏多不杂铜矿在未开采前矿区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状况和迁移特性,对多不杂铜矿区地表土壤和萨玛隆河河床沉积物进行了样品采集,测试Cu、Pb、Zn、As、Cd、Cr、Hg等7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和赋存形态; 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风险评估编码法对矿区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程度和生物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多不杂铜矿区地表土壤和萨玛隆河河床沉积物中的多数重金属元素含量分配受到多不杂铜矿的影响很大,且二者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多不杂铜矿区地表土壤中Cu尤为富集,含量最高达到21 020.000×10-6,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中Ⅲ级标准的50倍,综合污染指数为39.43,达到重度污染级别,多数样品的地累积指数也达到极强污染级别,且其生物活性为中度风险,容易迁移转化,对环境的影响很大; 萨玛隆河河床沉积物中Cu最高含量为2 406.000×10-6,为Ⅲ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6倍,其综合污染指数为38.13,显示重度污染,污染率为91.6%,但其生物活性为低风险级别,迁移能力较弱,对环境的影响不是很大,但仍不可轻视; Cd虽然含量不高,低于Ⅲ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但是其在河床沉积物中主要以碳酸盐结合态存在(占比为48.01%),生物活性达到极高风险级别,对环境影响较大; Pb、Zn、As、Cr、Hg含量普遍较低,且生物活性较弱,能够稳定存在于土壤中,基本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02.
西藏扎格拉金矿床是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在国土资源调查项目中发现的一个较大规模的岩体矿床。西藏扎格拉金矿床矿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的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北部,矿区主要出露早-中侏罗统希湖群(J1-2xh)地层,其中希湖群一段安山岩为赋矿岩层。矿区内发育一系列断裂构造,属导矿、容矿构造。结合矿区地质特征、矿体特征及矿石特征研究,分析丁青扎格拉金矿床的类型和成矿作用,初步认为该矿床属脉状-破碎蚀变型矿床。  相似文献   
103.
西藏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能源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未来5~10年是西藏经济由快速发展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是西藏的工业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的关键时期,作为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能源需求的大幅度快速增加势在必然,西藏经济的腾飞无疑需要能源行业的率先发展。西藏是全国水能、地热和太阳能蕴藏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常规能源匮乏,解决西藏能源供应的唯一出路在于发挥该区的资源优势,多元化的利用得天独厚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建立以水能、地热能、太阳能为主体的安全、可持续的能源供应体系,保证能源与经济协调发展,保证能源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4.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技术,对60份茶青中残留稀土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了分析。参照国家标准GB2762—2005《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其中茶叶稀土的限量指标为≤2.0mg/kg,以La、Ce、Pr、Nd、Sm的氧化物总量计)对茶青中的稀土残留量进行评价分析,所测的闽东茶区春季茶青样品稀土合格率高达100%。  相似文献   
105.
基于地域建筑延续性设计表达的创作理念,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二期工程设计为例,探讨传统建筑形制的提炼、地域建筑文化符号的引借和传统文脉的抽象重构,希冀达到寓传统于现代,以现代建筑语言表达传统精神的目的,为我国地域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6.
豇豆涂膜保鲜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大豆分离蛋白与茶多酚对豇豆进行涂膜保鲜的可行性。方法用茶多酚和大豆分离蛋白复合涂膜液处理豇豆,测定低温(7℃)贮藏过程中呼吸强度、细胞膜相对透性、失重率、叶绿素含量、纤维素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等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涂膜处理可明显降低豇豆的呼吸速率和失重率,减缓了贮藏期间豇豆维生素C与叶绿素含量的下降,对豇豆的纤维化及细胞膜相对透性的上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成膜剂大豆分离蛋白中添加茶多酚可进一步增强涂膜处理的效果,和对照相比,5%的大豆分离蛋白溶液中添加200mg/kg茶多酚制得的涂膜液处理样品可将豇豆的低温保鲜期从6 d延长至12 d。效果显著。结论大豆分离蛋白中添加茶多酚能够明显延长豇豆的保鲜期。  相似文献   
107.
堆积体锚索钻孔跟管钻进工艺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楼日新 《水力发电》2003,29(1):41-42,58
川藏公路二郎山隧道是国家“九五”重点建设工程。长期以来龙胆溪滑坡影响川藏公路这一交通大动脉,由于紧邻公路的滑坡体规模大,滑面深,稳定性差,设计采用了较长的堆积体锚索(76m)和较深的堆积体抗滑桩(65m),而在国内外还没有类似工程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在松散堆积体中进行大口径跟管钻进,其难度很大。结合工程实践,首次成功开发对心式,自锐式跟管钻具及配套的工艺技术,很好地解决了工程难题,并针对不同性状的堆积体提出了相应的施工措施。  相似文献   
108.
西藏北喜马拉雅地层分区吉隆沟二叠系总厚度为1286m,可划分为基龙组和曲布日嘎组两个岩石 地层单位。基龙组岩性由一套浅黄色、灰色中厚罢状石英砂岩组成,可划分为3种基本层序类型,总体 反映了潮间-湖上环境,下部夹河谷充填。曲市日嘎组可分为砂泥岩段、细碎屑岩段和灰岩段3个岩性 段,4种基本层序类型,反映了浅海碎屑陆棚-碳酸盐台地的混积环境。  相似文献   
109.
According to recommended conditions two bio-samples,tea leave and flour,are prepared with different methods:grounding into powder and reducing to ash,then they were analyzed by γ ray spectrometry,Remarkale difference was shown between the measured values of tea samples prepared with these different methods,One of the reasons may be that the method of reducing to ash makes some nuclides lost,Compared with the “non-destructive“ method of grounding into powder,the method of reducing to ash can be much more sensible to the loss of some nuclides,The probable reasons are dicussed for the varied influences of different preparation methods of tea leave and floure samples.  相似文献   
110.
The in vitro effects of tea phenolics on Fe uptake from different fortificants (FeSO4, FeCl3, FeEDTA) by Caco-2 cells were compared. Cell cultures were exposed to catechin, tannic acid, green or black tea solutions, added within Fe-containing solution, or used to pre-treat cell cultures before Fe-exposure. Cell ferritin formation was used as a measure of Fe uptake. Reverse phase chromatography was used to identify specific phenolics in tea solutions, and the Fe-binding catechol and galloyl groups were determined spectrophotometrically. The results showed a positive effect of catechin on Fe uptake only from dissociable Fe sources, and a marked inhibitory effect of tannic acid regardless of the Fe source. Tea phenolics exhibit similar inhibitory patterns on Fe uptake from FeCl3 and FeEDTA solutions; however, the Fe uptake from FeSO4 solutions was significantly less affected. These data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interactions by which tea phenolics affect Fe uptake at the intestinal lev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