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45篇 |
免费 | 291篇 |
国内免费 | 16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3篇 |
综合类 | 95篇 |
化学工业 | 281篇 |
金属工艺 | 4篇 |
机械仪表 | 45篇 |
建筑科学 | 16篇 |
矿业工程 | 9篇 |
能源动力 | 7篇 |
轻工业 | 5846篇 |
石油天然气 | 50篇 |
无线电 | 13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53篇 |
冶金工业 | 12篇 |
原子能技术 | 2篇 |
自动化技术 | 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0篇 |
2023年 | 174篇 |
2022年 | 268篇 |
2021年 | 346篇 |
2020年 | 172篇 |
2019年 | 340篇 |
2018年 | 306篇 |
2017年 | 324篇 |
2016年 | 182篇 |
2015年 | 152篇 |
2014年 | 328篇 |
2013年 | 329篇 |
2012年 | 280篇 |
2011年 | 371篇 |
2010年 | 295篇 |
2009年 | 270篇 |
2008年 | 256篇 |
2007年 | 352篇 |
2006年 | 283篇 |
2005年 | 266篇 |
2004年 | 222篇 |
2003年 | 191篇 |
2002年 | 172篇 |
2001年 | 75篇 |
2000年 | 63篇 |
1999年 | 65篇 |
1998年 | 58篇 |
1997年 | 37篇 |
1996年 | 36篇 |
1995年 | 29篇 |
1994年 | 25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28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5篇 |
197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4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开发具有发酵乳脂味、并伴有一定奶油香的天然奶味香精为目的,筛选酶品种和酶解底物,研究酶解时间、酶解温度、pH、酶添加量、底物浓度对乳脂酶酶解无水奶油制备天然奶味香精的影响。以感官评分作为主要评定指标,酸价作为参考,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分析与优化。结果表明:在酶解时间6 h、酶解温度50 ℃、pH6、乳脂肪酶添加量2.5%、底物质量分数85%条件下所得的奶味香精,具有较浓郁的发酵乳脂味和一定的奶油香气,香气柔和、协调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3.
4.
5.
6.
《食品工业科技》2013,(06):82-84
以市售合格牛奶及奶粉为材料,采用面粉及淀粉对其进行模拟掺假,通过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样品中的色氨酸(Trp)、苏氨酸(Thr)、缬氨酸(Val)、赖氨酸(Lys)进行检测,建立判别牛奶蛋白掺假的氨基酸简洁模式。结果表明,建立的牛奶氨基酸模式为:色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赖氨酸=1.0∶2.7∶3.5∶5.4,与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牛乳标准氨基酸模式吻合;奶粉氨基酸模式为:色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赖氨酸=1.0∶3.0∶4.5∶5.4;掺假牛奶、奶粉的氨基酸模式与上述氨基酸模式相比有明显差异。利用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牛奶及奶粉的氨基酸简洁模式可有效判别出牛奶及奶粉的蛋白掺假,能满足常规检测及乳品的安全控制需要。 相似文献
7.
8.
9.
10.
采用玻璃珠法提取生鲜乳中分离的34株细菌基因组DNA,用细菌通用引物(27f/1492r)PCR扩增16S r DNA片段并测序,与Gen Bank数据库同源序列比对,系统发育树聚类分析,并结合形态学和生理学特征确定了34株菌的种属地位。结果表明,共鉴定出16个种属。3个生鲜乳样中细菌种类及其分布特点不同。其中1号样有7种细菌,以Acinetobacter sp.(不动杆菌属)为主,2号样有6种细菌,以Klebsiella sp.(克雷贝氏杆菌属)为主,3号样有6种细菌,分布较为分散。从致病性来看,分离菌株主要为条件致病菌或腐败菌,无烈性致病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