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75篇 |
免费 | 13篇 |
国内免费 | 22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0篇 |
综合类 | 38篇 |
化学工业 | 75篇 |
金属工艺 | 352篇 |
机械仪表 | 243篇 |
建筑科学 | 6篇 |
矿业工程 | 10篇 |
能源动力 | 10篇 |
轻工业 | 696篇 |
水利工程 | 1篇 |
石油天然气 | 76篇 |
武器工业 | 2篇 |
无线电 | 29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81篇 |
冶金工业 | 40篇 |
原子能技术 | 3篇 |
自动化技术 | 38篇 |
出版年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24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16篇 |
2017年 | 18篇 |
2016年 | 26篇 |
2015年 | 90篇 |
2014年 | 75篇 |
2013年 | 72篇 |
2012年 | 73篇 |
2011年 | 164篇 |
2010年 | 63篇 |
2009年 | 106篇 |
2008年 | 67篇 |
2007年 | 158篇 |
2006年 | 140篇 |
2005年 | 130篇 |
2004年 | 84篇 |
2003年 | 99篇 |
2002年 | 72篇 |
2001年 | 67篇 |
2000年 | 63篇 |
1999年 | 42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26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91.
用模糊控制方法对纱线张力进行控制。叙述纱线张力模糊控制器的设计思想 ,并用模糊逻辑工具箱实现该二维模糊控制器 ,采用Simulink工具箱动态仿真 ,计算机仿真效果满意 ,实验结果表明了模糊控制理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2.
针对纱筒上下料对人力过度依赖的问题,在研究仿生学手指基础上,构建面向智能制造的纱筒抓取仿生机械手。首先,采取模块化设计思想,设计适合纱筒抓取的仿生机械手结构模型,并选择绳索传动作为驱动方式;其次,详细分析仿生机械手的组成及其抓取原理,运用D-H坐标法,实现机械手指坐标系和手指基座坐标系之间变换,推导机械手末端位置方程,得到最优抓取姿态;最后,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欠驱动仿生机械手模型并对其进行虚拟装配与运动仿真分析,以验证机械手抓取纱筒的可行性和稳定性,形成机器人智能抓取仿生机械手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93.
SMFSS1由模具设计的CAD模块、前处理模块、成形过程仿真模块和后处理模块及接口组成。仿真模块使用有限元方法对成形过程中的接触问题采用了接触搜寻法确定接触对,并使用罚参数法快速准确地求出接触力。前后处理模块使CAD系统与仿真模块构成统一的应用系统,应用效率与方便性良好。通过应用实例说明软件的实用性及可应用性。 相似文献
94.
丝素蛋白腈纶结构性能及其混纺针织纱的开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丝素蛋白接枝腈 性能及原理的讨论,提出了素蛋白腈纶纤维与天然纤维混纺针织纱及最终产品开发中的技术要点,为丝素蛋白接接腈纶的产品提供了途径。 相似文献
95.
转杯纺纺制竹节纱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在改变喂给罗拉速度纺制竹节 的条件下,对转杯纺纺制竹节纱的基本工艺参数进行了理论研究,得到了关于粗节倍数和竹节长度的模型,并通过实验测试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也证明了彩和改变喂给罗拉速度纺制竹节纱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6.
O.-G. Lademo T. Berstad M. Eriksson T. Tryland T. Furu O.S. Hopperstad M. Langse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act Engineering》2008
Manufacturing of a bumper system from aluminium extrusions often involves series of forming operations performed in the soft W-temper condition, and then artificially age-hardening of the components to the material's peak hardness T6 condition. It is probable that proper finite element (FE) modelling of the crash performance of the resulting systems must rely upon a geometry obtained from an FE model following the process route, i.e., including simulation of all major forming operations. The forming operations also result in an inhomogeneous evolution of some internal variables (among others the effective plastic strain) within the shaped components. Results from tensile tests reveal that plastic straining in W-temper leads to a significant change of the T6 work-hardening curves. In addition, the tests show that the plastic pre-deformation causes a reduction of the elongation of the T6 specimens. In the present work, these process effects have been included in a user-defined elastoplastic constitutive model in LS-DYNA incorporating a state-of-the-art anisotropic yield criterion, the associated flow rule and a non-linear isotropic work hardening rule as well as some ductile fracture criteria. A first demonstration and assessment of the modelling methodology is shown by ‘through-process analysis’ of two uniaxial tensile test series. The industrial use and relevance of the modelling technique is subsequently demonstrated by a case study on an industrial bumper beam system. 相似文献
97.
喷气纺纱喷嘴安装位置对成纱强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喷气纺纱喷嘴安装位置有关参数及解捻管槽数对成纱强力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一级喷嘴与前钳口间距存在临界值,当间距为11mm时成纱强力最高;当两级喷嘴间距为4mm时,成纱强力较高且波最小;异纱钩与二级喷嘴的最佳 间距为88mm,该距离过大过小成纱强力均有降低;随着解捻管槽数的增加,成纱强力提高,实际生是中可选 用四槽。 相似文献
98.
引入了“复合成形技术”的概念,并对其现状及发展进行了阐述。如现代的科学越来越相互交叉、渗透,出现许多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一样,材料成形技术也逐渐突破原有铸、锻、焊等技术相互独立的格局,相互融合、渗透,“复合成形技术”的产生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技术的复合已经不仅限于材料“成形”的范围,也延伸到材料制备技术与成形技术的融合。可以说,“复合成形技术”是成形技术领域的一种创新,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传统成形技术在时问、空间或物态上进行集约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全新概念的技术,有广阔的技术发展和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99.
100.
探讨莱赛尔14.5tex+3.33tex涤纶DTY牛仔布用包芯竹节纱的生产要点。介绍了莱赛尔G100与涤纶DTY的性能特点。阐述了莱赛尔14.5tex+3.33tex涤纶DTY包芯竹节纱的纱线结构、纺纱方法及工艺配置。通过采取一系列的工艺技术措施,最终开发出莱赛尔涤纶DTY牛仔布用包芯竹节纱。认为:控制好温湿度,合理配置工艺,选择专用捻接喷嘴与解捻管,采取热定捻等技术措施,是纺好莱赛尔涤纶DTY牛仔布用包芯竹节纱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