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2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12篇
电工技术   3篇
综合类   47篇
化学工业   428篇
金属工艺   7篇
机械仪表   5篇
建筑科学   8篇
矿业工程   6篇
能源动力   6篇
轻工业   19篇
水利工程   4篇
石油天然气   87篇
无线电   6篇
一般工业技术   33篇
冶金工业   12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以2,6-二甲基苯胺为起始原料,经过成盐、溴化、水解及偶联反应合成了3,3’,5,5’-四甲基联苯胺,4步反应总收率46.56%。产品经^1HNMR表征。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等优点,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12.
本文研究了在以苯胺绿为模板分子,α-甲基丙烯酸( MMA)和2-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 EGDMA)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乙腈和四氧呋喃为溶剂分别在热引发和光引发的条件下合成以孔雀石绿为模板分子的印迹聚合物的实验过程中,通过选择不同配比的反应物,分析了各种合成条件对印迹聚合物识别能力的影...  相似文献   
113.
以苯胺和1,4-丁二醇二甲磺酸酯为原料,在缚酸剂存在条件下发生微波反应,生成N-苯基吡咯烷。采用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法考察了溶剂、缚酸剂、温度、时间、原料配比、功率对反应收率的影响,获得最佳的工艺条件:以水做溶剂,碳酸钾做缚酸剂,反应温度100 ℃,时间60 min,原料配比:n(苯胺)∶n(1,4-丁二醇二甲磺酸酯)∶n(碳酸钾) = 1:1.3:1.3,微波功率200 W时,收率可达78.6 %。该工艺条件具有反应迅速、条件温和、处理简单、产品纯度高、环境友好等优点,具有较好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4.
梁伍  李鸿波  刘浪  陈凯  吴毅  王龙飞 《精细化工》2011,28(2):188-190
以苯胺和1,4-丁二醇二甲磺酸酯为原料,在缚酸剂存在下微波反应生成N-苯基吡咯烷。采用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法考察了溶剂、缚酸剂、温度、时间、原料配比、功率对反应收率的影响,获得最佳工艺条件为:以水作溶剂,碳酸钾作缚酸剂,反应温度100℃,辐照时间60 min,原料配比:n(苯胺)∶n(1,4-丁二醇二甲磺酸酯)∶n(碳酸钾)=1∶1.3∶1.3,微波功率200 W,在该条件下收率可达78.6%。该工艺条件具有反应迅速、条件温和、处理简单、产品纯度高、环境友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5.
周石洋  陈玲  冯豫川 《化学试剂》2013,35(7):665-669
以苯胺为原料,经酰基化、溴仿两步反应合成得到了目标产物,并采用IR、1HNMR和13CNMR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探讨了酰基化反应时催化剂AlCl3用量、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4-氨基苯乙酮产率的影响,以及溴仿反应中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滴加4-氨基苯乙酮速率对产物产率的影响。在最佳合成条件下,标题化合物的产率可达94.0%。本合成方法降低了工艺要求,减少合成步骤,提高了产率。  相似文献   
116.
设计了7种苯在温和条件下一步胺化合成苯胺的反应体系,通过计算每个体系的吉布斯函数值,判断体系是否能自发进行。其中以氨水为胺化剂、双氧水为氧化剂的反应体系过程推动力最大,为294.427kJ/mol。讨论了该体系在不同反应条件下的标准吉布斯函数值,平衡常数和平衡转化率。结果表明:该体系能自发进行,在所讨论的温度范围内,其平衡常数很大,苯的平衡转化率接近100%。  相似文献   
117.
高枝荣  李继文  王川 《石油化工》2013,42(2):230-235
采用GC-MS联用法,对车用汽油中含有的非常规添加物甲缩醛、碳酸二甲酯和N-甲基苯胺进行了定性筛查和定量检测。其中,定性分析采用全离子扫描、与标准物质保留时间对照及与标准物质的特征离子图对比等方法;定量分析采用特征定量离子提取结合内标法。同时考察了汽油本底对这3种化合物定性检测和定量测定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3种化合物的回收率在95.83%~101.1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定量数据准确可靠;各组分含量在2%(w)以内,线性响应良好;甲缩醛和碳酸二甲酯的检测限为0.01%(w),N-甲基苯胺的检测限为0.1%(w)。该方法重复性和再现性均能满足常规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118.
苯胺、CO2和甲醇合成苯氨基甲酸甲酯是一个绿色化学反应。采用基团贡献法估算了反应体系中部分组分的基础数据,在此基础上对该反应进行了系统的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在标准状态下,主反应为放热反应,不能自发进行。对各分步反应的热力学分析可知,以二苯基脲为中间产物的反应路径较易实现。  相似文献   
119.
An isotope dilution method based on solvent extraction followed by GC–MS analysis was developed and used to determine aniline in vegetable and fruit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Canadian total diet study. Aniline was not detected in any of the 23 vegetable samples from the 2005 total diet study at a method detection limit of 0.01 mg kg–1. Among the 16 fruit samples, it was detected only in apple samples, with an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0.278 mg kg–1. Aniline was not detected in apple samples collected in the 2002, 2003, 2006 or 2007 total diet studies, but it was detected in the apple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2001 and 2004 studies, at concentrations of 0.085 and 0.468 mg kg–1,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aniline concentration for the 2001, 2004 and 2005 apple samples was 0.277 mg kg–1. Good repeatability of the method was observed with replicate analysis of apple samples, with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s (RSD) ranging 3.8–21% and an average of 11%.  相似文献   
120.
新筛选菌种Delftia sp.XYJ5生物降解苯胺的途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A promising gram-negative bacterial strain for the biodegradation of aniline as the sole carbon, nitrogen and energy sources was successfully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as Delftia sp. XYJ6. The optimal temperature and pH for both the growth of Delftia sp. XYJ6 and the biodegradation of aniline were 30°C and 7.0, respectively. Initial aniline of 2000 mg•L-1 could be completely removed by the strain at 22 h, which showed that Delftia sp. XYJ6 had a strong ability in the biodegradation of aniline. It indicated that aniline was firstly converted to catechol catalyzed by aniline dioxygenase as a first product, which was then further biodegraded to cis,cis-muconic acid catalyzed by the catechol 1,2-dioxygenase of Delftia sp. XYJ6 as a second product. Cis,cis-muconic acid could also be further biodegraded to other small compound again. The pathway for the biodegradation of aniline by Delftia sp. XYJ6 was not previously repor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