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9篇
  免费   322篇
  国内免费   62篇
电工技术   15篇
综合类   108篇
化学工业   569篇
金属工艺   85篇
机械仪表   59篇
建筑科学   107篇
矿业工程   199篇
能源动力   25篇
轻工业   388篇
水利工程   39篇
石油天然气   40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34篇
一般工业技术   66篇
冶金工业   445篇
原子能技术   31篇
自动化技术   1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134篇
  2013年   165篇
  2012年   190篇
  2011年   152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The selective removal of arsenic from arsenic-bearing dust containing Pb and Sb in alkaline solution was studied. The influence of NaOH concentration, temperature, leaching time, liquid to solid ratio, and the presence of elemental sulfur on the dissolution of As, Sb and Pb in NaOH solution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esence of elemental sulfur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leaching of lead and antimony from arsenic. The Sb2O3, As2O3 and Pb5(AsO4)3OH in the raw material convert to NaSb(OH)6 and PbS in the leaching residue, while arsenic is leached out as As(III) or As(V) ions in the leaching solution. Arsenic leaching efficiency of 99.84% can be achieved under the optimized conditions, while 97.82% of Sb and 99.97% of Pb remain in the leach residue with the arsenic concentration of less than 0.1%. A novel route is presented for the selective removal of arsenic and potential recycle of lead and antimony from the arsenic-bearing dust leached by NaOH solutions with the addition of elemental sulfur.  相似文献   
52.
煤中砷的分布和赋存规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萍  旷红伟  唐修义 《煤炭学报》2002,27(3):259-263
在较全面系统地收集了已发表的资料和检测了我国西南、西北和华北地区147个煤样中砷含量的基础上,对代表性矿区煤中砷的成因机理及其与有机质的亲和性、与硫的亲和性以及煤变质程度的关系作了分析。我国西南地区第三纪富砷褐煤受大断裂热液影响为主,砷主要以有机质 结合态赋存;华北地区石炭二叠纪煤中砷分布受沉积环境影响明显,当海水入侵沼泽还原环境,黄铁矿含量增高的同时,砷含量相应升高,砷主要以类质同象置换赋存于黄铁矿中。岩浆侵入活动的高温气液是导致高变质程度煤中砷元素富集的直接原因之一;西北地区侏罗纪煤中砷含量水平低,是我国最好的环保煤。  相似文献   
53.
快速吸附去除废水中无机砷的技术,由于其高效性成为污水处理领域亟需的一种技术。采用草酸沉淀法制备了不同铁锰比(物质的量比)的铁锰复合草酸盐,以铁锰复合草酸盐为前驱体通过热分解得到铁锰元素均匀分布的复合氧化物,以铁锰复合氧化物为吸附剂吸附去除废水中的无机砷。在超声波辅助下,铁锰复合氧化物对废水中无机砷的去除效果显著。实验结果表明,铁锰物质的量比为6:4的铁锰复合氧化物,因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396.6 m2/g)和独特的形貌,超声辅助1 min对废水中无机砷的吸附率可达95%以上。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该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速率常数为1.11 g/(mg·s)。吸附剂再生实验表明,将吸附砷的吸附剂采用碳酸氢钠溶液洗脱重复用于吸附实验,吸附剂重复使用3次对砷的吸附率仍可达到83.6%。  相似文献   
54.
含砷金铜精矿火法熔炼电尘灰是铜冶炼熔炼车间产出的中间产物,成分复杂,较难处理,属于典型危废。以山东某冶炼公司含砷金铜矿熔炼产出的中间产物电尘灰为原料,采用双氧水为氧化剂进行酸性氧化浸出,最佳浸出工艺条件为:双氧水用量120 kg/t、酸性氧化浸出时间2 h、浸出温度80 ℃、酸度60 g/L,铜和砷的浸出率分别达到92.30%、87.50%以上。为铜冶炼企业湿法处理电尘灰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55.
焙烧氰化法提金尾渣经酸浸后产出大量酸性硫酸铁溶液,因其中含有较高的砷而限制了其高值化利用。采用铁粉预还原—硫化亚铁脱砷对溶液中的砷进行脱除研究。结果表明,溶液中砷的存在形式及分布与溶液体系电位密切相关,铁粉可以有效降低溶液电位,经铁粉预还原后硫酸铁溶液中的砷可用硫化亚铁有效脱除。当铁粉添加量为溶液中铁含量的0.6倍,溶液加入36.6g/L的FeS,搅拌30min,可使溶液中砷含量由0.253g/L降低至4.79mg/L。空气对脱砷过程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6.
提出了在As-NaOH-ClO体系脱砷的方法,并以含砷镍烟灰为原料,系统研究了该体系下的脱砷效果。结果表明:在液固比L/S=10、NaClO浓度4.1%、NaOH浓度3%、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1h的最优条件下,砷脱除率达到75%以上,镍损失率小于0.03%,可实现砷的无害化处理和金属镍的回收。  相似文献   
57.
如何强化实验室风险管理,保证检测机构检验人员及自身安全,是实验室管理者在风险社会背景下面临的严峻挑战。本文把LEC法和RPN法相结合对硫磺中砷含量的检测过程和检测结果中的风险识别与评价进行应用研究,分析其危害及原因,旨在为实验室风险评估提供方法借鉴,以期提高检测实验室风险评估能力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8.
李化泽 《河北化工》2014,(12):78-80
针对中石化济南分公司比色法分析硫磺中砷含量误差较大的情况,采用了微波消解处理样品,密闭微波消解样品处理新技术。介绍了用微波消解法处理工业硫磺条件,原子荧光法测定硫磺中的痕量砷的操作条件、影响因素及应注意的问题。采用微波消解方法进行样品处理,在给定条件下,该方法的检测限是0.01μg/L,RSD为2.4%。该方法测定硫磺中砷灵敏度高,准确度高,线性范围宽。  相似文献   
59.
董薇  陈伟锐  刘兵 《广东化工》2014,(2):113-114
采用七步提取法对惠来蔬菜土壤中的重金属Pb和As进行形态分析,并研究了Pb和As的生物可给性,结果表明Pb和As的分布以残渣态为主,Pb的生物可利用态含量较少,当环境改变时,As的生物可给性可能存在潜在的危害。  相似文献   
60.
钟志文 《广东化工》2014,(5):103+105-103,105
含铁、锰高的水带有黄色和异味,工业用水则会在产品上形成黄斑,影响质量,必须严格控制铁、锰在水中的含量。砷是人体非必须元素,单质砷的毒性较低而砷的化合物均有剧毒,减少人体对砷的摄入量非常重要。文章对地下水联合除铁、除锰、除砷及其原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