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826篇 |
免费 | 4723篇 |
国内免费 | 2194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973篇 |
技术理论 | 1篇 |
综合类 | 2773篇 |
化学工业 | 14444篇 |
金属工艺 | 1027篇 |
机械仪表 | 2950篇 |
建筑科学 | 876篇 |
矿业工程 | 1082篇 |
能源动力 | 2312篇 |
轻工业 | 12493篇 |
水利工程 | 278篇 |
石油天然气 | 20382篇 |
武器工业 | 70篇 |
无线电 | 369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569篇 |
冶金工业 | 1082篇 |
原子能技术 | 54篇 |
自动化技术 | 100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篇 |
2024年 | 960篇 |
2023年 | 912篇 |
2022年 | 1474篇 |
2021年 | 1833篇 |
2020年 | 1994篇 |
2019年 | 1903篇 |
2018年 | 1604篇 |
2017年 | 2055篇 |
2016年 | 2218篇 |
2015年 | 2032篇 |
2014年 | 3187篇 |
2013年 | 3495篇 |
2012年 | 3782篇 |
2011年 | 3884篇 |
2010年 | 2816篇 |
2009年 | 2652篇 |
2008年 | 2331篇 |
2007年 | 3037篇 |
2006年 | 3241篇 |
2005年 | 2845篇 |
2004年 | 2551篇 |
2003年 | 2385篇 |
2002年 | 2073篇 |
2001年 | 1750篇 |
2000年 | 1549篇 |
1999年 | 1282篇 |
1998年 | 1024篇 |
1997年 | 882篇 |
1996年 | 698篇 |
1995年 | 554篇 |
1994年 | 416篇 |
1993年 | 279篇 |
1992年 | 252篇 |
1991年 | 200篇 |
1990年 | 135篇 |
1989年 | 95篇 |
1988年 | 51篇 |
1987年 | 51篇 |
1986年 | 25篇 |
1985年 | 64篇 |
1984年 | 56篇 |
1983年 | 40篇 |
1982年 | 27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14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3篇 |
1976年 | 4篇 |
1951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132.
133.
洪泽凹陷为一典型的箕状凹陷,根据其特点将该凹陷及其次凹分为陡断带、深凹带、中部断裂构造带(或枢纽带)和缓坡带4个构造单元。在系统总结洪泽凹陷生储盖发育及组合特点基础上,阐述了油藏发育类型、分布与4个构造单元的相互关系,指出了洪泽凹陷下步的勘探领域和方向。 相似文献
134.
135.
吐鲁番坳陷鲁克沁稠油油藏形成及演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克沁稠油油藏位于吐哈盆地吐鲁番坳陷的中部,是目前在该盆地三叠系中发现的惟一稠油油藏,也是该盆地中规模较大的石油聚集区,具有复杂而独特的聚集规律。印支末期的构造运动使该构造带在印支末期前后的地势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种构造上的复杂变化与某些成藏条件的变化造成了鲁克沁稠油聚集带异常的稠油聚集特点。该稠油聚集带东高西低,说明稠油的运移曾出现过较大规模的自东向西的运聚。高孔隙度厚层砂岩中的断层能形成侧向封堵,并形成厚层断块稠油油藏。稠油聚集带不同部位储层的含油饱和度与孔隙度的关系存在较大差异,石油的注入位置不在现今构造带的最低部位,而在其倾斜构造带中东部的玉东1井区。 相似文献
136.
稠油热采井下动态监测技术能够提供热采井的温度、压力、干度、吸汽剖面、产出剖面等动态参数,分析各油层的吸汽状况。判断注汽效果,为稠油油藏的有效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文章通过对热采井动态参数测量技术及方法和现场应用效果进行分析阐述,提出了稠油热采动态监测技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7.
浅议油气化探的干扰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邓国荣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5):675-681
借鉴物探有关干扰的表述,建立了油气化探干扰的概念。根据油气化探所依据的烃类垂向微运移理论和工作原理,详细阐明了油气化探干扰的内涵。将干扰源分为同生作用、生物化学生气作用、介质性质差异、人文污染等4种基本类型。前三者是主要的干扰因素,人文可能的污染局限于个别样点。通过探例和模拟实验,对干扰程度进行了分析。针对油气化探不同工作环节,提出了抑制干扰的相应措施,包括选择适当的方法组合、对介质差异性进行标准化处理、采取精细的异常分离技术、异常判识。根据异常和背景的关系,指出干扰的普遍性是针对背景而言,出现在任何测区;而实际构成干扰是针对异常而言,其存在是有限的测区,并且可以通过适当办法使干扰得到相当程度的抑制。 相似文献
138.
Asphaltene deposition was investigated during laboratory-scale steam-assisted gravity drainage (SAGD) experiments to probe in situ upgrading of a heavy oil. Tests were conducted with and without the addition of non-condensable gases (carbon dioxide or n-butane) to the steam. The apparatus was a three-dimensional scaled physical model packed with crushed limestone saturated with 12.4° API heavy-crude oil. Temperature, pressure, and production data, as well as the asphaltene content of the produced oil, were monitored continuously during the experiments. For small well separations, as the fraction of non-condensable gas in the steam increased, the steam condensation temperature and the steam-oil ratio decreased. As a result of lower temperature, the heavy oil was less mobile in the steam chamber relative to pure steam injection. Thus, the heating period was prolonged and the recovery, as well as the rate of oil recovery, decreased. Asphaltene content of the oil produced as a result of pure steam injection decreased initially showing deposition of asphaltene within the porous matrix of the model. As the steam injection continued, the asphaltene content of the produced oil increased but remained below the initial value. Thus, the produced oil indicated some in situ upgrading. As the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 in the steam increased, greater asphaltene deposition occurred; however,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asphaltene content was found when n-butane was added to the steam. Post-experimental analyses of the porous media for asphaltene content confirmed retention for the pure steam and steam with added CO2 experiments.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asphaltene deposition process using a pure solid deposition model corroborated experimental findings and showed that deposition occurred mainly at the steam-chamber boundary. 相似文献
139.
以川中公山庙构造沙一油藏为例,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准面旋回原理为指导思想,在储层沉积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从“沉积作用-基准面旋回-非均质性研究”的思路出发,较详细地分析了沙一油藏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的特点及其对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的控制.在沙一油藏滨浅湖-三角洲相沉积体系中共划出1个长期、6个中期和29个短期旋回层序.在此基础上指出沙一油藏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受控于基准面的旋回变化,一般在中期基准面旋回上升半旋回的下部砂体比较发育,非均质性弱;各中期基准面旋回上升半旋回末期和下降半旋回期泥质沉积较发育,非均质性强;同时探讨了基准面旋回原理在储层表征和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0.
用油气运移痕迹的统计结果确定仓储层厚度--以东营凹陷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对东营凹陷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结构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其中、东部的特殊地质情况,对仓储层进行了精细划分。以钻井油气显示和试油数据为依据,研究了仓储层中的油气运移规律,提出了仓储层厚度的界定方法,并指出厚度是影响仓储质量的关键因素,只有在构成仓储层的砂砾岩体达到一定厚度时才能成为有效仓储层。仓储层厚度越大的地方,越有利于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成藏。同时在仓储层中显示油气成藏和有油气运移痕迹所要求的砂砾岩体厚度是相近的,而与无油气运移痕迹的砂砾岩体厚度有明显的差别。并且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要求作为仓储层的砂砾岩体厚度也随之增大。因此,可以通过计算仓储层厚度来评价仓储层的质量。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简便可行,对于评价类似地区的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仓储层的仓储质量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