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2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18篇
化学工业   105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4篇
建筑科学   3篇
能源动力   9篇
轻工业   555篇
水利工程   3篇
石油天然气   4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20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为了对香芋进行高效利用,以香芋加工副产物香芋皮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香芋皮多酚,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结合正交试验方法对香芋皮多酚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并初步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香芋皮多酚最佳的提取工艺为:超声功率400 W,乙醇浓度45%,料液比1:55 g/mL,超声时间35 min,此条件下香芋皮中多酚得率达到(23.61±0.36)mg/g。抗氧化活性实验表明,在最佳条件下提取得到的香芋皮多酚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20.0 μg/mL的香芋皮多酚还原能力为0.4431±0.0027,并且其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作用均表现出良好的清除效果,相应的IC50值分别为(5.6647±0.2545)和(36.3630±2.4013)μg/mL,说明香芋皮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92.
采用微波辅助乙醇-磷酸氢二钾双水相的方法对菠萝皮中黄酮进行提取,探讨了乙醇浓度、提取时间、微波功率、磷酸氢二钾用量和液料比等因素对黄酮提取的影响,并采用正交实验法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为60%,提取时间为45 s,微波功率为464 W,液料比为40:1 (mL·g-1),在此条件下,黄酮得率可达5.34%。研究结果可为废弃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3.

分析6个不同香气型柑橘的果皮香气组分及关键香气物质成分,为柑橘果皮精油品质评价与发掘特殊香气柑橘精油提供依据。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分析柑橘果皮精油挥发性物质组成,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计算其关键香气物质构成。结果表明,从6个不同品种柑橘果皮精油中共鉴定出75种挥发性物质,其中单萜烯(73.82%~91.19%)含量最高,其次是醇类(4.32%~12.63%)和倍半萜烯(1.51%~10.20%),它们共同作用形成柑橘果皮独特的香气。有23种化合物为6种柑橘果皮精油中共有,其含量达80.33%~94.59%。根据其化合物组成,可将6种柑橘果皮精油分为柠檬烯型、柠檬烯/γ-萜品烯型和柠檬烯/3-蒈烯型3个化学类型。ROAV法分析表明,芳樟醇是6种柑橘果皮精油风味贡献最大的物质。此外,衢州香橙、资阳香橙、青皮、南丰蜜橘、金秋砂糖橘和红美人果皮精油的关键香气物质种类存在明显不同,分别为8、14、11、8、13和18种,这些关键香气物质在柑橘果皮精油的独特香气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4.
薛山  肖夏  谢建山 《食品工业科技》2021,42(1):197-203,210
研究琯溪柚皮海绵层水溶性膳食纤维(SADF)的最佳提取工艺,实现蜜柚废弃物综合利用,减少资源浪费。以平和琯溪蜜柚柚皮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酶法提取SADF。在单因素实验考察超声波作用时间、料液比、纤维素酶添加量、纤维素酶作用温度和酶作用时间对柚皮SADF的得率和羟自由基清除率影响的基础之上,进行3因素3水平Box-Benhnken双响应面结合Matlab优化实验,确定最佳提取方案为:超声波前处理30 min,料液比1:55 g/mL (1:53~1:55 g/mL),纤维素酶添加量3%,纤维素酶作用温度50℃(48~50℃),纤维素酶作用时间90 min (上限值C=90 min)。此时,柚皮SADF的得率理论值可以达到31.40%(25.12%~31.40%),羟自由基清除率理论值可达到66.16%(51.50%~66.16%),与实际值(得率:32.82%±0.33%,清除率64.43%±1.88%)差异不显著(P>0.05)。可见,Box-Benhnken结合Matlab优化工艺条件下提得的蜜柚海绵层SADF同时具有较好的得率与羟自由基清除率,为功能性原料提取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5.
张欣欣  李跑  余梅  蒋立文  刘霞  单杨 《食品科学》2022,43(1):260-268
柑橘是世界第一大水果,中国是柑橘生产和销售大国.现阶段我国柑橘产业存在各环节分离、加工技术粗糙、采后品质分级落后等问题,导致我国柑橘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对柑橘产品进行检测与分级是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然而传统的柑橘品质检测手段如肉眼识别法、图像识别法、化学滴定法等存在费时费力、精度不高等缺陷,且化学滴定法等对样品具...  相似文献   
96.
比较了9个柑橘品种的柑橘皮总黄酮含量及黄酮成分,并对其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和对铁离子的还原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几乎所有品种间柑橘皮总黄酮含量及黄酮成分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总黄酮含量最高和最低的品种分别为南丰橘和福建蜜柑,其总黄酮含量分别为9.68,5.28 mg/g;福建蜜柑中柚皮苷的含量较多,江西柳橙、江西脐橙、南方蜜橘和江西蜜柑中橙皮苷的含量较多。9个品种柑橘皮总黄酮含量与其还原力和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之间线性无关,即总黄酮含量高的品种其抗氧化水平不一定高。  相似文献   
97.
通过病虫害防治、施肥方法的改进、保花保果合理修剪、科学灌水措施的实施,使水土流失区的低产柑桔园连续9年增产、稳产、平均年产量达11.4t,平均株产量为28kg.  相似文献   
98.
目的:解决近红外光谱检测水果糖度固定光照角度获得光谱信息不够全面等问题。方法:基于光源远程运动中心简化模型,设计了一种漫透射近红外光谱检测柑橘糖度的光照角度可调装置,并对该装置进行了结构性能分析,开展了不同光照角度的柑橘糖度光谱检测试验。结果:该装置光照角度的调节范围可设置为0°~60°;60°时4个光源光斑中心与靶心位移偏差最小为7.5 mm;不同光照角度下2、3、4号光源光照角度平均值与1号光源基准值的误差在1°以下;光照角度30°时,原始透射率光谱数据所建的柑橘糖度预测模型效果最佳,预测集、校正集的相关系数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887 6,0.897 5和0.456 0,0.430 9°Brix。结论:所研制的近红外光谱检测装置能够实现自动同步调节4个光源对准水果中心的光照角度。  相似文献   
99.
D-101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橘皮中的黄酮类物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D-101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橘皮黄酮类物质的工艺条件。方法:采用静态和动态吸附-解吸附两种方法,以黄酮类物质吸附率和解吸附率为评价指标,考察橘皮提取液pH值、吸附液料比、静置吸附时间、洗脱液种类和洗脱液料比等影响因素。结果:D-101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橘皮黄酮类物质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液pH4.43,吸附液料比15:1(黄酮类物质溶液:大孔吸附树脂,mL/g)、静置吸附时间90min、洗脱液为95%乙醇溶液、洗脱液料比25:1(95%乙醇溶液:大孔吸附树脂,mL/g)。结论:该方法简单、可行,能够用来分离纯化橘皮中黄酮类物质。  相似文献   
100.
The citrus leafminer is an important vector of citrus canker in many of the major citrus production areas of the world. (7Z,11Z)-Hexadecadienal was reported as a sex attractant for this insect in the 1980s, based on trap catches during pheromone screening trials in Japan. However, attempts to reproduce this work in other areas of the world have not been successful. We report here that (7Z,11Z)-hexadecadienal is only one component of the pheromone, with the other critical component being the analogous trienal, (7Z,11Z,13E)-hexadecatrienal. Both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effluvia from live female moths by coupled gas chromatography (GC)-electroantennography using nonpolar and polar GC columns, and the identifications were confirmed by comparisons of mass spectra with those of authentic standards. Stereoisomers of the two compounds, and a number of analogs, were synthesized to confirm the identifications. In field trials, neither compound alone was attractive to male moths, but blends of the two were highly attractive, with thousands of insects being caught per trial. Addition of the isomeric (7Z,11Z,13Z)-hexadecatrienal inhibited attraction to the two-component blend. Electronic Supplementary Material Supplementary material is available for this article at and accessible for authorized users. This paper and the preceding paper (Leal et al.) were submitted within a few days of each other. The editors and the authors agreed that they should be published in tand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