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40篇
  免费   881篇
  国内免费   184篇
电工技术   61篇
综合类   386篇
化学工业   2464篇
金属工艺   71篇
机械仪表   62篇
建筑科学   140篇
矿业工程   30篇
能源动力   34篇
轻工业   4542篇
水利工程   28篇
石油天然气   123篇
武器工业   6篇
无线电   102篇
一般工业技术   325篇
冶金工业   114篇
原子能技术   117篇
自动化技术   300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49篇
  2022年   276篇
  2021年   422篇
  2020年   273篇
  2019年   263篇
  2018年   233篇
  2017年   270篇
  2016年   305篇
  2015年   293篇
  2014年   376篇
  2013年   473篇
  2012年   557篇
  2011年   602篇
  2010年   390篇
  2009年   380篇
  2008年   335篇
  2007年   543篇
  2006年   478篇
  2005年   384篇
  2004年   272篇
  2003年   261篇
  2002年   202篇
  2001年   184篇
  2000年   154篇
  1999年   125篇
  1998年   107篇
  1997年   80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6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5篇
  195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91.
在传统的酱卤牛肉生产制作工艺基础上,采用目前应用于肉类、鱼类等衍生产品中为提升样品质地特性的TG酶水解法,应用于酱牛肉制作前处理中,探究其对酱牛肉质地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TG酶水解后,酱牛肉的质地得到改善。采用乳酸菌发酵法,通过前期乳酸菌发酵液对牛肉的发酵,探究其对酱牛肉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乳酸菌发酵后,制作的酱牛肉风味得到明显增强。经过这两种工艺改良后的酱牛肉具有色泽均一、香味诱人、肉汁浓郁、肉质紧实有嚼劲的特点。  相似文献   
992.
在传统制备豆粉工艺的基础上,采用木瓜蛋白酶、风味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的复合酶酶解豆粉提高豆粉的溶解性。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复合酶酶解工艺制备高溶解性豆粉工艺进行优化,确定最优酶的添加量为1.2%,酶解时间为45 min,酶解温度为60℃,酶解pH值为6。在最优工艺条件下,豆粉的溶解性为89.45%,与传统的豆粉以及单一酶酶解的豆粉溶解性相比提高了近15%,表明复合酶酶解工艺可以显著提高豆粉的溶解性。  相似文献   
993.
为探究酶促合成松香淀粉酯(RAS)对苯酚的吸附机理,考察了苯酚的初始浓度、吸附时间和吸附温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并利用吸附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吸附量随着苯酚初始浓度的提高或吸附温度的下降而呈上升趋势(p <0.01);吸附平衡时间为1h。在温度为25℃、时间为1h、苯酚初始浓度为100mg·L-1的条件下,其吸附量可达1.334mg·g-1。吸附模型的拟合结果表明,RAS对苯酚的吸附量与苯酚浓度线性相关、RAS对苯酚的吸附过程是可自发的、放热的表面物理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994.
以亚氨基二乙酸(IDA)、硫酸铜、4-二甲氨基吡啶(4-DMAP)3种单体制备得到一种铜配合物催化剂,应用于棉针织物双氧水低温漂白工艺。采用紫外-可见光谱仪和高分辨离子淌度质谱等手段对该配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探讨了漂白温度、精练酶用量、双氧水用量、金属配合物用量、漂白时间对棉针织物漂白效果的影响,同时通过桑色素的脱色实验,研究配合物对棉针织物的催化漂白机理。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到优化的漂白工艺为:H 2O 28%(owf),精练酶4 g/L,配合物30μmol/L,渗透剂JFC 2.5 g/L,浴比1∶5,70℃下浸渍漂白60 min。经过该工艺处理后,棉针织物白度可达75.88%,毛效为12.30 cm,顶破强力保留率为93.77%。  相似文献   
995.
为研究不同冷藏处理方式对大目金枪鱼贮藏品质与内源酶活性的影响,分别研究4℃冷藏、碎冰与流化冰贮藏的大目金枪鱼的理化指标(质构特性、电导率与总挥发性盐基氮)、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ATP关联产物与酶活(腺苷脱氨酶、酸性磷酸酶),并结合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共同表征不同冷藏条件对大目金枪鱼综合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流化冰处理可显著抑制大目金枪鱼肉电导率值、TVB-N值、菌落总数、次黄嘌呤(Hx)含量的升高,其质构值(硬度、弹性、咀嚼性)、三磷酸腺苷及肌苷酸含量降幅较其余两组缓慢。此外,流化冰处理金枪鱼样品的K值、H值、Ki值明显低于另外两组,Fr值呈为平缓地降低趋势。3组样品贮藏后期的酸性磷酸酶和腺苷脱氨酶活性显著增长,其中酸性磷酸酶活性与菌落总数显著相关,流化冰对其有一定抑制作用。通过低场核磁共振分析得出,大目金枪鱼鱼肉中的不可流动水(T22)逐渐向自由水(T23)转化,肌原纤维内水分含量降低,肌肉品质劣化。由此得出,与4℃冷藏组、碎冰处理组样品相比,流化冰处理可通过控制内源酶活性和微生物生长,减缓ATP关联产物的降解与品质劣变,从而达到延缓大目金枪鱼食用品质劣变的目的。  相似文献   
996.
ABSTRACT

Rambouillet wool fiber was scoured and treated with transglutaminase (TG) enzyme for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and duration at neutral pH at 45°C. The physical, mechanical, dyeing, and antimicrobial properties of the wool fiber before and after enzymatic treatment were evaluated as per standard methods. Results inferred that TG enzyme-treated wool fiber sample showed improvement in softness, luster, and tensile strength in comparison with scoured wool fiber. It is found that 0.5% TG enzyme treatment at 45°C for 60 min at pH 7 was an optimum condit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images also confirmed the flattened and smooth scales of wool fiber after enzymatic treatment.  相似文献   
997.
综述了酶催化立体选择性合成及动力学折分制备旋光性氰醇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998.
利用电导实验技术,跟踪交联壳聚糖树脂吸附游离酸的行为,研究吸附体系的性质对吸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表观吸附速率常数随外加盐离子强度和吸附质浓度的增大而降低,交联壳聚糖树脂吸附游离酸的行为遵循单分子层吸附机制。  相似文献   
999.
选用中性蛋白酶和脂肪酶作为外源酶制剂应用于腊肉生产,采用均匀设计方法对中性蛋白酶添加量、脂肪酶添加量、滚揉时间及静腌时间4个关键工艺指标进行了筛选优化,比较分析了传统工艺腊肉与外源酶快速成熟腊肉的风味前体物质、蛋白质水解成分以及脂肪氧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中性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添加能够有效地促进腊肉风味前体物质的累积;随外源酶添加量的增加,腊肉蛋白质水解程度显著升高,非蛋白氮、游离氨基酸、酸价指标均显著上升,硫代巴比妥酸值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中性蛋白酶添加量达到200 mg/kg以上时,腊肉蛋白质水解程度超过20%,当脂肪酶添加量为600 mg/kg时,腊肉酸价达到最高1.52 mg/g。与传统工艺腊肉相比,外源酶快速成熟腊肉中的风味物质更加丰富,非蛋白氮质量分数和游离氨基酸总量均显著增加,17种游离氨基酸中有7种质量分数显著上升。外源酶制剂对腊肉风味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有效降低了产品食盐添加量,大大缩短了产品工艺周期,在传统腊肉现代化工艺改造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00.
以大西洋马铃薯为原料,制备可溶态(s PPO)和膜结合态(mPPO)多酚氧化酶,并对两种粗酶液的酶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 PPO最适反应温度为35℃,最适p H值为7,mPPO最适反应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7。以焦性没食子酸、邻苯二酚为底物时,sPPO的米氏常数(K_m)分别为10.04 mmol/L和24.00 mmol/L,最大反应速度(V_(max))值分别为443 U/(mL·min)和965U/(m L·min),mPPO的米氏常数(K_m)分别为4.98 mmol/L和48.04 mmol/L,最大反应速度(V_(max))值分别为299 U/(mL·min)和912U/(m L·min),且对焦性没食子酸的催化效果优于邻苯二酚。6种抑制剂对比发现,Na_2SO_3对sPPO活性的抑制效果最好,Vc对mPPO活性的抑制效果最好。sPPO和mPPO的酶学特性有一定的差异,对马铃薯制品加工过程中酶促褐变的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