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14篇
  免费   229篇
  国内免费   12篇
综合类   74篇
化学工业   126篇
金属工艺   2篇
机械仪表   17篇
建筑科学   10篇
矿业工程   1篇
能源动力   7篇
轻工业   3200篇
石油天然气   29篇
无线电   4篇
一般工业技术   64篇
冶金工业   8篇
原子能技术   3篇
自动化技术   10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06篇
  2022年   156篇
  2021年   216篇
  2020年   186篇
  2019年   190篇
  2018年   157篇
  2017年   155篇
  2016年   135篇
  2015年   162篇
  2014年   155篇
  2013年   230篇
  2012年   266篇
  2011年   203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164篇
  2006年   143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该研究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酸豇豆盐水的细菌多样性进行了解析,并通过纯培养方式分离了其中的乳酸菌。结果发现,细菌以硬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主,平均相对含量分别为84.41%和10.52%;细菌属以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魏斯氏菌属(Weissella)、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片球菌属(Pediococcus)为主,平均相对含量分别为57.02%、9.33%、7.07%、4.73%和3.40%;发现44个操作分类单元(OTU)存在于所有样品中,所包括序列占总序列数的25.06%,其中有6个、11个和13个分别被鉴定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魏斯氏菌属(Weissella)和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所含序列平均含量分别为4.61%、4.97%和14.46%;通过纯培养共分离出了13株乳酸菌,其中12株被鉴定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由此可见,乳酸杆菌为建始地区酸豇豆盐水中的优势细菌,且乳酸杆菌主要为植物乳杆菌。  相似文献   
103.
以全脂乳粉、脱脂乳粉、咖啡为主要原料,添加蔗糖,以安琪酵母8型菌为发酵剂,酸奶感官品质评分和酸奶黏度的综合评分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凝固型咖啡酸奶配方进行优化,得到最佳的发酵咖啡酸奶的工艺与配方。结果表明,在发酵温度为42 ℃条件下发酵6 h,脂肪含量3.4%,咖啡添加量1.0%,蔗糖添加量6%,8菌型发酵剂添加量0.1%,发酵后在4 ℃条件下冷藏24 h,获得的发酵酸奶的感官品质评分为89分,黏度为5 640 mPa·s,产品组织状态均匀,口感细腻,略带有咖啡香味,感官评价最佳。最佳发酵条件下的酸度为88 °T,pH值为4.24,乳酸菌活菌数为1.25×108 CFU/mL,符合GB 19302—2010对酸奶品质的规定。  相似文献   
104.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D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两种方法提取4种不同品牌腊八豆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对挥发性活性成分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共鉴定出115种挥发性物质,包括醇类12种,醛类15种,酮类6种,醚类7种,酚类5种,酸类4种,酯类17种,烷烃类40种,含硫类4种和杂环类5种,其中SDE法和HS-SPME法分别鉴定出98种和73种。4种腊八豆样品中,JC样品、LMZ样品、TYGS样品、TDJ样品分别鉴定出73种、66种、77种和77种挥发性物质。其中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1-辛烯-3-醇、芳樟醇、2-茨醇、α-松油醇、苯乙醛、(E,E)-2,4-庚二烯醛、橙花醛、甲基庚烯酮、烯丙基甲基二硫醚、乙基麦芽酚、丁香酚、棕榈酸乙酯、蒎烯、莰烯、桧烯和α-姜黄烯等。同时发现两种提取方法检测出的结果差异很大,4种腊八豆样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也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5.
以花蛤、糟辣椒为主要原料,选择感官评价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研制开发一款酸辣花蛤酱,并采用电子鼻技术进行风味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在基础配方上添加花蛤21%、杏鲍菇25%、糟辣椒4%和菜籽油18%为酸辣花蛤酱的最佳工艺配方。成品具有花蛤的鲜香味,颜色红润,酸辣可口,组织状态良好。采用电子鼻分析发现其挥发性成分包含氮氧类、甲基类、芳香类等化合物,各组的风味有差别,证明电子鼻技术能有效应用于酸辣花蛤酱特征风味的分析,辅助产品开发。  相似文献   
106.
试验研究了蚕豆原料的选择、浸泡工艺、熟化工艺、制曲工艺以及后熟工艺等几个关键工艺点,探讨出了制作细菌型蚕豆豆豉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选用颗粒均匀的眉山蚕豆,以料液比1∶1,室温浸泡至蚕豆易去皮且中间无白心时去皮,在水中煮沸后继续沸腾5 min,控水后在40℃自然发酵制曲,然后加入定量香辛料和浓度为14%的等量食盐水没过豆瓣曲,密闭后发酵20天,可制得感官品质良好的蚕豆豆豉产品.  相似文献   
107.
水果和蔬菜是维生素、非维生素植物化学物质和抗氧化活性的重要来源,因此膳食指南推荐人们摄入足够多的水果和蔬菜,但是这里并没有区分是新鲜果蔬还是加工过的果蔬。然而,人们消费的大部分果蔬都是加工过的,与同样的新鲜果蔬相比,它们的营养物质、功能性成分和抗氧化活性或许不同。讨论了不同罐装、烹调、常温和低温贮藏以及冻藏等贮藏和加工方式对果蔬中维生素、非维生素植物化学物质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加工和贮藏造成了大多数种类果蔬植物化学物质和抗氧化活性的损失。这些信息将有助于指导人们使用贮藏和加工过的水果和蔬菜。  相似文献   
108.
通过对一、二轮次堆积发酵中异常发酵堆A进行破堆移位处理,以同一车间正常堆积发酵酒醅B为对照,研究酒醅中发酵微生物及理化指标变化规律,分析破堆移位对入库酒产量、质量影响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破堆移位处理能使异常堆恢复正常升温、降低酒醅的总酸与水分含量,并显著增加二轮次酒醅中还原糖含量;该处理对堆积酒醅中好氧细菌如芽孢杆菌的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并显著减少乳酸杆菌的含量,绝大部分优势真菌在破堆移位处理后含量均有所增加;该处理保证了酒的质量和产量,且能显著增加二轮次酒的产量。研究结果表明"破堆移位"在生产中可以有效解决气温较低环境下出现的堆积发酵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09.
Traditional fermented dairy foods have been the major components of the Mongolian diet for millennia. In this study, we used propidium monoazide (PMA; binds to DNA of nonviable cells so that only viable cells are enumerated) and single-molecule real-time sequencing (SMRT) technology to investigate the total and viable bacterial compositions of 19 traditional fermented dairy foods, including koumiss from Inner Mongolia (KIM), koumiss from Mongolia (KM), and fermented cow milk from Mongolia (CM); sample groups treated with PMA were designated PKIM, PKM, and PCM. Full-length 16S rRNA sequencing identified 195 bacterial species in 121 genera and 13 phyla in PMA-treated and untreated samples. The PMA-treated and untreated sample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in their bacter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α-diversity values. The predominant species in KM, KIM, and CM were Lactobacillus helveticus, Streptococcus parauberis, and 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whereas the predominant species in PKM, PKIM, and PCM were Enterobacter xiangfangensis, Lactobacillus helveticus, and E. xiangfangensis, respectively. Weighted and unweighted principal coordinate analyses showed a clear clustering pattern with good separation and only minor overlapping. In addition, a pure culture method was performed to obtain lactic acid bacteria resources in dairy sample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SMRT sequencing. A total of 102 LAB strains were identified and Lb. helveticus (68.63%) was the most abundant, in agreement with SMRT sequencing results. Our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bacterial communities of traditional dairy foods are complex and vary by type of fermented dairy product. The PMA treatment induced significant changes in bacterial community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