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25篇 |
免费 | 67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8篇 |
化学工业 | 102篇 |
金属工艺 | 1篇 |
机械仪表 | 4篇 |
建筑科学 | 19篇 |
轻工业 | 478篇 |
水利工程 | 3篇 |
石油天然气 | 20篇 |
无线电 | 8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35篇 |
冶金工业 | 2篇 |
原子能技术 | 1篇 |
自动化技术 | 1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0篇 |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51篇 |
2021年 | 58篇 |
2020年 | 42篇 |
2019年 | 33篇 |
2018年 | 37篇 |
2017年 | 42篇 |
2016年 | 28篇 |
2015年 | 44篇 |
2014年 | 70篇 |
2013年 | 47篇 |
2012年 | 25篇 |
2011年 | 32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20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18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51.
随着科技的发展,食品的种类越来越丰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食品中引入的污染物也越来越复杂,这使得食品安全成为当今全球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快速有效地检测食品中污染物已然成为食品检测的热点.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SERS)由于其极高的灵敏度、快速检测、指纹图谱... 相似文献
552.
食品安全不仅关乎人民身体健康,同时影响地区经济发展。高效、便捷的检测方法是实现风险评估和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检测技术操作繁琐、耗时颇长,难以满足市场上快速检测的需求。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具有速度快、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和成本低廉等优点,显现出巨大的商业应用潜力。该文综述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原理、分类、产物检测方法,并重点分析基于颜色变化的比色法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中的应用,结合近5年来该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应用进展,以期为开发快速、现场、低廉的食品安全检测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53.
目的通过研究鲜食葡萄黑斑病害的致病病原菌分离和鉴定,为鲜食葡萄采后病害防控措施开发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选用贮藏后的马奶等4个鲜食葡萄品种为研究对象,用组织分离法对引起黑斑病害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在PDA培养基上,观察拟菌株形态以及菌丝和孢子形态特征,采用有伤和无伤活体接种健康果实,并观察其发病特征,应用ITS通用引物对病原菌DNA进行扩增并测序。结果分离出3种优势致病菌(A,B和C),检出频率分别为75.0%,32.0%和42.11%。有伤和无伤活体接种均具有致病性,且有伤大于无伤。对比《真菌鉴定手册》,初步确定拟菌株A为链格孢霉,拟菌株B为灰葡萄孢霉,拟菌株C为拟茎点霉,采用rDNA-ITS序列分析法证实拟菌株A与KJ489375.1、GU190188.1的序列相似度达到99%,结合两者结果确定主要致病病原菌为链格孢霉属小孢子种。结论明确引起鲜食葡萄贮运期黑斑病害的主要致病菌为链格孢霉属小孢子种。 相似文献
554.
为明确山东泰安地区蓝莓采后主要致腐病原菌及肉桂精油对其抑菌效果,从自然腐烂的“晚丰”蓝莓上分离纯化优势菌株,采用传统真菌形态学鉴定方法结合rDNA-ITS序列分析方法进行鉴定,并采用体外熏蒸抑菌实验研究肉桂精油对几种主要致病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泰安本地蓝莓分离到3 株病原真菌,分别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和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体外抑菌实验表明,肉桂精油对尖孢镰刀菌、链格孢菌和灰葡萄孢菌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60、30 μL/L和30 μL/L;通过扫描电镜可以看出,与对照组相比,经肉桂精油处理的3 种病原菌菌丝形态均受到严重破坏,发生凹陷、皱缩、粗糙等一系列变形现象。 相似文献
555.
16S rRNA基因序列、生化鉴定、质谱3类方法鉴定常见微生物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16SrRNA基因序列、生化鉴定、质谱鉴定3类实验方法分析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的鉴定结果的异同。方法挑选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各50株,分别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VITEK COMPACT 2生化鉴定、质谱鉴定3类实验,并比较3类实验的鉴定结果。结果 3类实验方法对大部分沙门氏菌鉴定在属水平,生化鉴定方法对少数血清型鉴定到种水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鉴定到种水平; 16SrRNA基因序列、生化方法对蜡样芽孢杆菌鉴定到属水平,质谱鉴定到种水平。结论 3类实验方法对大部分沙门氏菌、所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鉴定水平相同,质谱鉴定蜡样芽孢杆菌的结果更准确,且质谱鉴定时效性更高。 相似文献
556.
目的对引起跨区域食物中毒的斯坦利沙门菌分离株进行耐药性检测和分子分型分析,追溯并明确病因食品,为该菌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15株斯坦利沙门菌进行18种抗生素敏感性试验,同时对菌株基因组DNA经限制性内切酶Xba I酶切后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并与数据库中其他沙门菌比较。结果此次疫情分离菌株中食品分离株和腹泻患者分离株血清型一致,耐药谱基本一致。经PFGE溯源分析后具有100%同源的PFGE带型,数据库中无相同带型的菌株。结论本起跨区域食物中毒是由斯坦利沙门菌污染的煮花生引起,分离菌株对红霉素耐药,对氯霉素处于中介,对其他抗生素敏感。 相似文献
557.
目的通过对温州市2014年特定病原体的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结果分析,了解温州市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趋势和特征,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温州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以腹泻症状为主诉的门诊和住院病例,采集粪便或肛拭样本,并进行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诺如病毒检测,同时对患者进行相关信息采集、分析。结果 2014年温州市共监测腹泻病例4 216例,采集样本4 190份,检出阳性病原菌321株,分别为副溶血性弧菌218株、诺如病毒48株、沙门菌44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6株,志贺菌3株,创伤弧菌2株。病例数以7~11月较为集中,占总病例的69.38%,呈现较明显的夏秋季高峰。5岁以下年龄组及16~45岁年龄组为高发病人群,可疑食品中以水产及其制品占比最大,其次为肉类、禽类及其制品。结论副溶血性弧菌是目前温州市食源性疾病致病的主要微生物,需加强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哨点医院三者沟通协作机制,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提高监测能力,加大食源性疾病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开展有效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558.
目的了解宁波市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肠毒素基因分布和分子分型特征。方法收集2005—2012年宁波市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肠毒素A、B、C和D基因(sea,seb,sec和sed),对肠毒素基因阳性菌株利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2005—2012年共分离菌株190株,肠毒素基因阳性菌株为41株,阳性率为21.58%。4种肠毒素基因阳性率分别为7.37%(14/190)、5.26%(10/190)、8.95%(17/190)和5.79%(11/190),其中13株菌株具有两个及两个以上肠毒素基因。41株菌株可分为12个序列型(ST),以ST5、ST6、ST188和ST1为主,共占75.61%(31/41),在进化树上主要形成4个分支。结论 2005—2012年宁波市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肠毒素基因频率较高,需加强监测。肠毒素基因阳性菌株与中国其他地区食品株在分子分型上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559.
目的了解宁波地区食品中致病菌检出情况和菌株的耐药性,发现其流行优势菌。方法致病菌检测采用直接分离与增菌分离相结合的方法;细菌鉴定采用生化筛检和API等方法;细菌分型采用诊断血清和PFGE基因分型;药敏试验采用K-B法,耐药基因检测采用PCR法。结果 6 812份食品样品中检出目标菌7类12种,共2 331份,检出率为34.22%,致病性弧菌检出数最高,其次为沙门菌和致病性气单胞菌。副溶血性弧菌与其他致病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离出10个血清群和29个PFGE型,其中O6、O5血清群和PFGE 1型是副溶血性弧菌的主要优势流行型。检出的致病菌对大多数抗生素敏感,其中3株气单胞菌为带aacc耐药基因的多重耐药菌。结论宁波地区食品中致病菌种类较多,易引起食源性疾病;各类致病菌均有流行优势株,副溶血性弧菌是最主要的流行优势株;血清分型和PFGE型能发现优势菌,但均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60.
目的采用多种方法对新西兰进口浓缩乳清蛋白粉及其制品、市售婴幼儿配方粉样品中分离的梭状芽胞杆菌进行鉴定。方法根据分离菌株的生长特性、革兰氏染色、生化反应、普通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形态特征等表型特征,结合16S rRNA基因克隆测序及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等结果,对分离菌株进行综合鉴定。结果 78份样品中有16份(20.5%)被梭状芽胞杆菌污染,其中2份为浓缩乳清蛋白粉及其制品,14份为婴幼儿配方粉样品。共分离到梭状芽胞杆菌17株,包括生胞梭菌12株、拜氏梭菌2株,丁酸梭菌2株和第三梭菌1株。结论新西兰进口浓缩乳清蛋白粉及其制品中厌氧微生物污染严重,经鉴定污染的主要微生物为生胞梭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