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73篇 |
免费 | 223篇 |
国内免费 | 52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0篇 |
综合类 | 101篇 |
化学工业 | 476篇 |
金属工艺 | 37篇 |
机械仪表 | 130篇 |
建筑科学 | 16篇 |
矿业工程 | 8篇 |
能源动力 | 23篇 |
轻工业 | 1393篇 |
水利工程 | 28篇 |
石油天然气 | 12篇 |
武器工业 | 2篇 |
无线电 | 52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74篇 |
冶金工业 | 18篇 |
原子能技术 | 3篇 |
自动化技术 | 16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9篇 |
2023年 | 42篇 |
2022年 | 135篇 |
2021年 | 133篇 |
2020年 | 97篇 |
2019年 | 85篇 |
2018年 | 63篇 |
2017年 | 86篇 |
2016年 | 86篇 |
2015年 | 86篇 |
2014年 | 114篇 |
2013年 | 153篇 |
2012年 | 157篇 |
2011年 | 160篇 |
2010年 | 96篇 |
2009年 | 92篇 |
2008年 | 76篇 |
2007年 | 126篇 |
2006年 | 134篇 |
2005年 | 100篇 |
2004年 | 80篇 |
2003年 | 47篇 |
2002年 | 44篇 |
2001年 | 39篇 |
2000年 | 32篇 |
1999年 | 37篇 |
1998年 | 31篇 |
1997年 | 22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3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以杜仲叶为原料,对黄酮类成分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采用单因素实验法对影响总黄酮提取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利用正交实验优化了提取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研究表明,杜仲叶提取黄酮类成分的最佳条件为:乙醇浓度60%,提取温度90℃,料液比1:12,提取时间2h,在中性条件下浸提2次。在最佳条件下总黄酮的提取率为1.79%,提取物得率18.12%,总黄酮含量9.91%。 相似文献
62.
荷叶超临界CO2萃取物调节动物血脂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荷叶超临界CO2萃取物对高脂血症大鼠调脂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荷叶超临界CO2萃取物能显著降低高脂大鼠的血清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能显著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清和肝脏中丙二醛(MDA)含量及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 相似文献
63.
64.
65.
66.
67.
68.
69.
绿茶、桑叶和臭黄荆叶细粉水提液抑菌和抗氧化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究绿茶、桑叶和臭黄荆叶3种植物干叶细粉水提液的抑菌和抗氧化能力。采用当量法测定3种原料中黄酮、多酚含量,二倍稀释法测定水提液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牛津杯法分析原料的抑菌活性。利用分光光度法研究3种水提液及其两两等比混合后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自由基清除率和Fe2+螯合能力。结果表明,绿茶粉中水溶性黄酮、多酚含量最高,分别为62. 22、133. 82 mg/g,桑叶粉次之,臭黄荆叶粉最少。绿茶、桑叶和臭黄荆叶细粉在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自由基清除率和Fe2+螯合能力方面无协同作用,但黄酮、多酚含量与其抑菌和抗氧化活性间存在显著的量效关系(P <0. 05)。因此,绿茶、桑叶和臭黄荆叶细粉水提液抑菌和抗氧化能力依次减弱,且三者抗氧化活性没有协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70.
采用纤维组分测定、单色荧光显微成像系统、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拉伸性能测试等手段表征菠萝叶纤维在化学脱胶过程中组成、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化学脱胶过程中,菠萝叶纤维成分变化较大,纤维素含量由60.21%提高至80.09%,半纤维素含量由16.62%降低至7.68%,木质素含量由10.68%降低至1.03%,果胶含量由3.30%降低至1.13%;半纤维素和果胶在预酸、碱煮后发生了剧烈降解,大部分木质素还需漂白后方能去除;纤维细度逐渐变小,表面变得光滑,沟槽逐渐明显,分离度增加,均匀性提高;纤维素晶型保持不变,均属于Ⅰ型纤维素,但相对结晶度逐渐升高;纤维断裂强力和断裂强度虽然有所降低,但可满足后续纺纱要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