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17篇 |
免费 | 339篇 |
国内免费 | 21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2篇 |
综合类 | 13篇 |
化学工业 | 470篇 |
金属工艺 | 18篇 |
机械仪表 | 15篇 |
建筑科学 | 6篇 |
轻工业 | 1822篇 |
水利工程 | 1篇 |
石油天然气 | 2篇 |
无线电 | 45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59篇 |
冶金工业 | 3篇 |
原子能技术 | 8篇 |
自动化技术 | 1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84篇 |
2024年 | 272篇 |
2023年 | 204篇 |
2022年 | 423篇 |
2021年 | 338篇 |
2020年 | 223篇 |
2019年 | 194篇 |
2018年 | 123篇 |
2017年 | 104篇 |
2016年 | 61篇 |
2015年 | 65篇 |
2014年 | 68篇 |
2013年 | 65篇 |
2012年 | 46篇 |
2011年 | 34篇 |
2010年 | 30篇 |
2009年 | 21篇 |
2008年 | 23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4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摄入一定量杂粮可降低一些慢性代谢疾病的发病率,但目前杂粮摄入量没有统一的标准,尚不清楚杂粮摄入过多是否会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以小米添加量为20%、40%、60%、80%的饲料喂养3周龄C57BL/6J小鼠,持续12周,采用自动血生化分析仪、16S rRNA高通量基因测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了不同摄入量小米对小鼠血脂水平、肠道菌群和粪便短链脂肪酸的影响。结果发现,80%摄入量的小米显著增加了小鼠血清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同时增加了肠道丙酸、丁酸、异丁酸和戊酸的含量。肠道菌群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小米干预组的拟杆菌门(Bacteroidota)、Muribaculaceae的丰度上升,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双歧杆菌属 (Bifidobacterium)的丰度下降。摄入不同添加量小米的小鼠肠道菌群组成具有较大差异,其中20%小米摄入量组的小鼠菌群中显著富集了另枝菌属(Alistipes)、副拟杆菌属(Parabacteroides)、肠杆菌属(Enterorhabdus),而80%摄入量小米显著降低了小鼠菌群中的粪杆菌属(Faecalibaculum)、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和罗氏菌属(Roseburia)的丰度。研究结果表明,20%摄入量的小米就能有效调节小鼠肠道菌群,而过高摄入量(80%)的小米使小鼠血脂水平升高,降低了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均匀度以及有益菌的丰度,所以要理性看待杂粮的营养价值,避免过量摄入。 相似文献
42.
目的:通过体外模拟消化酵解和细胞炎症模型探究江蓠、红毛藻、麒麟菜和坛紫菜等4种经济红藻的消化酵解特性及其抗炎潜力,为红藻的高附加值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体外模拟口胃肠消化和结肠发酵,测定4种红藻中总糖、还原糖、蛋白质和总酚的去向。利用16S r RNA基因Illumina MiSeq测序分析红藻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同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发酵产物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并采用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评价4种红藻发酵产物的抗炎活性。结果:在口胃肠消化过程中,坛紫菜对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酚类物质具有较好的生物利用度。难以消化的部分到达结肠后充当肠道微生物群的能量来源,其中坛紫菜在发酵过程中产生更多的短链脂肪酸。同时,4种红藻均表现出调节肠道菌群的能力,包括提高拟杆菌门的丰度,降低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的比值。此外,红藻发酵液对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损伤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红毛藻发酵液具有更好的抑制效果。结论:4种红藻经模拟消化后有较好的生物可及性,能够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同时表现出较好的抗炎潜力,为基于红藻的高值活性产品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3.
益生菌的肠道黏附是其实现长期肠道定植的关键因素。为增加外源性益生菌的肠道黏附性,对前期分离所得党参多糖(CPP-2)采用羧甲基化和巯基化两步化学修饰法,制备巯基化党参多糖(sC-CPP-2)。通过体外黏附实验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法分析在添加sC-CPP-2情况下肠黏液对鼠李糖乳杆菌(LGG)的黏附效果,利用党参多糖及其修饰组分与海藻酸钠形成的复合薄膜,间接验证sC-CPP-2对LGG的黏附性,并利用流变仪和经典拉伸实验检测sC-CPP-2与肠道黏液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羧甲基党参多糖(C-CPP-2)的取代度为0.588±0.026,sC-CPP-2中巯基含量为(279.50±5.97)μmol/g, C-CPP-2经巯基化修饰后处于巯基和羧基共存状态。sC-CPP-2表面巯基可与LGG表面蛋白质上的半胱氨酸残基形成二硫键,增加LGG的肠道黏附性。sC-CPP-2与肠黏液的最大分离力为(101.82±5.78) mN,黏附总功为(120.07±6.81)μJ,二者间相互作用力增强,表观黏度变大,黏合力显著增强。sC-CPP-2能够起到连接LGG与肠黏液的中介作用,增强LGG的肠道... 相似文献
44.
该文探究毛菊苣醇提物对糖尿病小鼠(db/db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该研究以m/m小鼠为正常对照组(CON组),db/d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MOD组)、二甲双胍组(MET组)、毛菊苣醇提物低剂量组(CGL组)、毛菊苣醇提物高剂量组(CGH组)。灌胃给药8周,对小鼠体质量、空腹血糖、肝脏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进行分析,对小鼠粪便进行16S rRNA测序分析,探究毛菊苣醇提物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毛菊苣醇提物高剂量组可调节db/db小鼠体质量及血糖,显著降低db/db小鼠TC、TG水平(P<0.05);测序结果显示CON组、MOD组、CGH组三组小鼠肠道菌群情况存在差异,毛菊苣醇提物给药可改善db/db 小鼠的肠道菌群失调,上调db/db小鼠肠道菌群中有益菌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Romboutsia、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菌群相对丰度。研究证明了毛菊苣醇提物给药能调节db/db小鼠肠道菌群,通过提高有益菌相对丰度调节糖脂代谢,可为新疆地产毛菊苣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全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45.
46.
近年来,茶叶儿茶素调节肠道微生态的效果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通过大孔树脂柱层析分离纯化,制备得到纯度大于98%的茶叶儿茶素EGCG、EGCG3’’Me、ECG、ECG3’’Me。通过测定不同发酵时间点(0、6、12、24 h)体外培养中肠道菌群的变化以及短链脂肪酸的含量,评价茶叶儿茶素调节肠道微生态的作用。茶叶儿茶素在体外厌氧发酵24 h时,对于肠道有益细菌(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的增殖均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对于梭状菌和拟杆菌的增殖发挥了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对肠道总菌群数量影响不显著(P0.05)。此外对于发酵过程中各种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变化进行了测定,发现添加儿茶素样品的培养基中,短链脂肪酸含量在各个发酵时间点都比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实验同时对于茶叶儿茶素发酵过程中的代谢产物进行了结构鉴定。研究表明,包括甲基化儿茶素在内的儿茶素及其代谢产物,对于改善人体肠道环境、维护人体肠道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7.
利用从藏灵菇中筛选出的发酵性能优良且产胆盐水解酶的马克斯克鲁维酵母菌M3菌株,制备冻干菌粉作为受试物进行动物实验,探讨其对预防性高胆固醇血症大鼠肠道菌群平衡的作用。采用预防高胆固醇血症大鼠模型,将40 只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3 周龄的大鼠分为高脂模型组、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实验组进行实验。实验组分别灌胃低、中、高剂量的受试物,高脂模型组灌胃蒸馏水,连续7 周。结果表明,前5 周4 组大鼠粪便中乳酸杆菌(lactobacilli)、沙门氏菌(Salmonella)、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的数量处于平缓变化状态,且3 个实验组与高脂模型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5 周时,3 个实验组大鼠粪便中乳杆菌的数量极显著高于高脂模型组(P<0.01),沙门氏菌的数量极显著低于高脂模型组(P<0.01),产气荚膜梭菌的数量显著低于高脂模型组(P<0.05);其中低剂量组的乳杆菌数量最高而沙门氏菌和产气荚膜梭菌数量最低,说明低剂量实验组优于中、高剂量实验组。显示藏灵菇源克鲁维酵母菌M3能够调节高胆固醇血症大鼠肠道有益菌的生长,并抑制有害菌的繁殖,具有良好的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的效果。 相似文献
48.
对猕猴桃果汁润肠通便功能进行了动物试验研究。猕猴桃果汁在7d动物试验中,能明显促进便秘小鼠的小肠推进运动,缩短便秘小鼠的首次排便时间和增加其所排粪便量,提示猕猴桃果汁具有润肠通便功能,是一种当今较为理想的通便产品。 相似文献
49.
魔芋甘露寡糖(konjac mannan oligosaccharides,KMOS)具有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功能活性,但目前尚缺乏其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调节作用及机制方面的研究。采用高脂饮食(high fat diet,HFD)饲喂ApoE-/-小鼠14周,建立AS模型,探究KMOS干预后小鼠主动脉脂质堆积和血清脂质、炎症因子等的变化,并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KMOS对于AS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KMOS干预显著抑制了HFD诱导引起的ApoE-/-小鼠体质量和肝脏质量的增加,主动脉窦的斑块病变面积比和总面积较HFD组分别降低57.4%和57.9%;血清中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分别降低21.1%和31.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增加了63.0%,AS小鼠肝脏脂质堆积情况明显改善;与AS模型组相比,KMOS组小鼠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白介素-1β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含量显著降低,肝脏胆固醇逆向转运相关基因的表达显著提高;此外,KMOS抑制了HFD诱导引起的ApoE-/-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增加了g_norank_f_Lachnospiraceae、g_Alistipes、g_norank_f_Ruminococcaceae的相对丰度;同时,KMOS可以增加小鼠盲肠短链脂肪酸含量,促进肠道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以抑制小鼠肠道屏障功能损伤。因此,KMOS可能通过调节胆固醇代谢和肠道菌群,抑制HFD诱导的ApoE-/-小鼠AS的发展,研究结果旨在为KMOS相关功能性食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0.
香菇多糖食品改善运动员肠道功能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一种香菇多糖膨化食品,并评价其对运动员肠道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采用微波法制备的香菇多糖膨化食品可以有效保持香菇多糖的功能活性,在膨化率2.5%时出品率最佳。通过主观判断、血液和粪便检测,分析香菇多糖膨化食品对4个不同专业的运动员肠道的影响。经过主观判断,实验组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通过血液检测,发现除树突细胞含量未发生变化,实验组其他指标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通过粪便检测,实验组理化指标和微生物含量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证明香菇多糖膨化食品对备赛和比赛期间运动员的肠道功能有较明显的调节作用,并且无任何不良反应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