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26篇 |
免费 | 480篇 |
国内免费 | 106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25篇 |
综合类 | 338篇 |
化学工业 | 1570篇 |
金属工艺 | 59篇 |
机械仪表 | 14篇 |
建筑科学 | 255篇 |
矿业工程 | 131篇 |
能源动力 | 149篇 |
轻工业 | 1760篇 |
水利工程 | 72篇 |
石油天然气 | 358篇 |
武器工业 | 3篇 |
无线电 | 15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18篇 |
冶金工业 | 99篇 |
原子能技术 | 7篇 |
自动化技术 | 3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6篇 |
2023年 | 102篇 |
2022年 | 206篇 |
2021年 | 257篇 |
2020年 | 243篇 |
2019年 | 242篇 |
2018年 | 186篇 |
2017年 | 194篇 |
2016年 | 215篇 |
2015年 | 170篇 |
2014年 | 232篇 |
2013年 | 245篇 |
2012年 | 281篇 |
2011年 | 292篇 |
2010年 | 201篇 |
2009年 | 209篇 |
2008年 | 147篇 |
2007年 | 227篇 |
2006年 | 208篇 |
2005年 | 197篇 |
2004年 | 162篇 |
2003年 | 143篇 |
2002年 | 154篇 |
2001年 | 94篇 |
2000年 | 74篇 |
1999年 | 41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34篇 |
1996年 | 28篇 |
1995年 | 24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8篇 |
1977年 | 1篇 |
1951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0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21.
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作为一种重要的油气储层,蕴含大量油气资源。近期在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马家沟组发现有工业气流,证实这类储层在鄂尔多斯盆地也具有十分广泛的勘探前景。在盆地南缘同样发现类似储层,通过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手段,研究了该区奥陶系平凉组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特征及演化过程。盆地南缘发育有较盆地内更大规模的微生物丘滩复合体,厚度可达100 m以上;微生物岩类型主要为凝块石灰岩,以溶蚀孔为主。平凉组微生物岩储层经历了准同生期和表生期两期岩溶作用,埋藏期存在油气充注。准同生期经历了短暂暴露,形成大量不规则状溶孔,放射纤维状方解石孔隙充填在早期孔隙之中,具有与基质方解石相似的碳氧同位素和Sr、Mg等微量元素含量,说明其来源于同期海水。表生期,早期溶孔发生扩大,形成了大量的裂缝和溶洞,同时伴有粗晶方解石和泥质的充填,部分粗晶方解石显示出大气降水的特征。埋藏期存在油气充注,现今溶孔和裂缝中存在有沥青残余,埋藏期充填方解石中也能见到大量液态烃包裹体。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平凉组微生物碳酸盐岩发育优质储集空间,存在油气充注过程,是潜在的油气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22.
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因其多解性小、信噪比高、受环境影响小、经济快速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勘探家的重视。随着高通量测序、分子生物学技术及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从微生物群落整体的角度描述特定油气指示微生物的变化,已成为未来微生物勘探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介绍土壤样品采集、DNA提取与分析、判别模型建立和有利区预测等4个油气微生物分子勘探技术关键环节,并针对土壤DNA提取和油气指示微生物检测进行重点阐述。工业级DNA提取技术研究发现,Griffth方法提取并纯化土壤微生物DNA效果最佳。针对大样本量工程,使用高通量移液工作站和商用多孔板DNA抽提试剂盒可大幅提高勘探效率;综合稳定性同位素探针和高通量测序的分子检测技术研究探明了典型含油气区主要油气指示微生物菌种分布规律,高频油指示菌(AMNR族)为节杆菌、分枝杆菌、诺卡氏菌和红螺菌,高频气指示菌为甲基球菌、甲基杆菌、甲基孢囊菌。微生物分子勘探技术在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的初步应用表明,该技术在黄土塬地貌区油气识别精度显著提升,在含油气性评价方面效果良好,为鄂尔多斯盆地北部致密气有利区带筛选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3.
Shijie Wang 《Petrol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8,36(13):974-980
A commercial microbial agent (Devoroil) was applied to study the biodegradation efficiency of four petroleum contaminated soils/sediment collected all around China. After 40 days of biodegradation, the 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s removal rates were 41.8%, 95.7%, 84.5% and 93.5%. The soil achieved the lowest biodegradation efficiency was chosen to conduct another bioremediation experiment to study the degradation dynamics of petroleum and the microbial mechanis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iodegradation dynamics correspond to a negative index relation. The analysis of PCR-DGGE exhibited that Thioalkalivibrio sp., Nocardia sp. and Mycobacterium sp. were probably the dominant functional microbes in the contaminated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24.
稠油微生物开采技术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用微生物方法开采稠油的技术现状与进展,论题如下。①概述。②基本方法:异源微生物采油,包括微生物吞吐和微生物驱;本源微生物采油压大港孔店油田的实例。③主要机理,包括产表面活性剂,降解稠油中重质组分及其他。④技术研究,包括机理性、可行性及经济效益研究,列举了国内外6个实例。⑤现场应用,包括国外1个、国内6个实例。⑥该技术的优势及问题。参22。 相似文献
25.
26.
In industrial systems, the formation of biofilms can cause many problems, such as an increase in the flow resistance of pipelines, energy losses in fluid transport and heat exchangers, product contamination, materials deterioration, and biocorrosion. As a result, biofilms contribute substantially to economic losses in the industry. Corrosion is particularly an issue in the petroleum industry and its implications range from down-hole completion through petroleum processing units. Much of this corrosion is attributed to microbial activities. This paper proposes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predicting substrate concentration for such microbial growth. Substrate concentrations in the system and near the biofilm surface are one of the parameters that has a great effect in determining the extent of th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biofilms. In this study, a convective-diffusion model under various flow conditions (stagnant, laminar, and turbulent) has been solved using the finite difference technique, employing the alternating direction implicit (ADI) method. The model assumes that a liquid containing substrate and bacteria is flowing in a pipeline with known concentrations at the inlet and then predicts the variation of the transient (as a function of time) substrate concentration along the pipeline and as a function of the pipe radius. The model is then used to predict and estimate the substrate concentration profiles on the biofilm surface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 parametric study was also conduct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different parameters influencing the substrate concentration profiles in the system and on the biofilm surface. 相似文献
27.
介绍采用聚合氯化铁(PFC)为絮凝剂,对海水进行混凝除浊预处理方法。考察了原海水pH、搅拌速度、反应时间及PFC用量对海水预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原海水pH凋至9.0,搅拌速度控制在200min^-1,反应时间选择8—10min,PFC用量0.10μg/g的最佳条件下,能使处理后的海水浊度降至0.05mol/L,而联产的酸性废水中和剂浆料中Mg(OH)2含量在25%~45%,大肠菌群的去除率大于89.3%。 相似文献
28.
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后微生物调剖先导性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问题,从大庆油田聚合物工业化区块采出液中分离、筛选出DT-1和DT-2两株微生物调剖菌。菌种性能评价结果表明,所筛选的两种调剖菌不仅能够在聚合物驱后的油藏条件下有效地生长繁殖,而且与地层本源菌有很好的兼容性。物理模拟岩心实验结果表明,调剖菌对聚合物驱后的油层有很好的封堵调剖作用,封堵率可以达到70%以上;聚合物驱后利用微生物调剖,原油采收率可进一步提高3.9%(OOIP)。现场试验证明,聚合物驱后实施微生物调剖,能够有效改善注水剖面,增加吸水层位和吸水厚度,采油井见到明显降水增油效果,为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探索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9.
聚合物驱后地层残留聚合物絮凝再利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河南双河油田北断块Ⅱ4.5注聚结束时大量聚合物残留在地层中,聚合物的浓度分布在200—600mg/L之间。聚合物驱后恢复水驱,注入水沿高渗透层窜流,含水率迅速上升。针对双河油田聚合物驱之后出现的实际问题,研究了一种可以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采油技术——聚合物絮凝再利用技术。该技术是利用地层残留低浓度聚合物对絮凝荆的桥接吸附作用形成絮凝体封堵高渗透层,达到深部调剖、提高水驱采收率的目的。通过室内实验,筛选出的最佳絮凝剂为3wt%稳定化钠土(YG340-1),且絮凝荆越旱注入对聚合物再利用效果越好。该项技术已在双河油田进行了矿场试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0.
疏水性阳离子型淀粉改性絮凝剂的合成及絮凝性能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硝酸铈胺为引发剂,采用正交实验研究了疏水性阳离子型淀粉改性絮凝剂P(St—AM—DMDAAC—BA)合成的工艺条件,并评价了接枝共聚物产品的絮凝效果。实验得出最佳的合成条件为:淀粉与单体的质量比1:3,总单体质量分数40%,引发剂0.06%,表面活性剂用量26g/L,反应温度50℃,pH4~5,反应时间3h。结果表明,絮凝剂加量为6mg/L时絮凝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