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071篇 |
免费 | 2125篇 |
国内免费 | 1271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610篇 |
技术理论 | 2篇 |
综合类 | 1631篇 |
化学工业 | 6358篇 |
金属工艺 | 242篇 |
机械仪表 | 626篇 |
建筑科学 | 2486篇 |
矿业工程 | 622篇 |
能源动力 | 1322篇 |
轻工业 | 1892篇 |
水利工程 | 460篇 |
石油天然气 | 3951篇 |
武器工业 | 68篇 |
无线电 | 348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516篇 |
冶金工业 | 346篇 |
原子能技术 | 364篇 |
自动化技术 | 162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4篇 |
2023年 | 370篇 |
2022年 | 705篇 |
2021年 | 880篇 |
2020年 | 806篇 |
2019年 | 715篇 |
2018年 | 636篇 |
2017年 | 638篇 |
2016年 | 789篇 |
2015年 | 761篇 |
2014年 | 1192篇 |
2013年 | 1289篇 |
2012年 | 1564篇 |
2011年 | 1401篇 |
2010年 | 1101篇 |
2009年 | 1163篇 |
2008年 | 1043篇 |
2007年 | 1310篇 |
2006年 | 1351篇 |
2005年 | 1091篇 |
2004年 | 843篇 |
2003年 | 740篇 |
2002年 | 651篇 |
2001年 | 568篇 |
2000年 | 498篇 |
1999年 | 422篇 |
1998年 | 317篇 |
1997年 | 232篇 |
1996年 | 238篇 |
1995年 | 197篇 |
1994年 | 190篇 |
1993年 | 152篇 |
1992年 | 113篇 |
1991年 | 114篇 |
1990年 | 88篇 |
1989年 | 65篇 |
1988年 | 24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18篇 |
1984年 | 17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5篇 |
1977年 | 3篇 |
1972年 | 2篇 |
1959年 | 5篇 |
1955年 | 2篇 |
1951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模拟催化裂化高温水热再生环境,采用X射线衍射、N2物理吸附、高分辨电子透射显微镜与NH3-程序升温热脱附等方法,研究了重金属元素钒(V)对催化剂活性组分水热超稳Y型分子筛(USY型分子筛)的破坏行为;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稀土氧化物氧化镧(La2O3)对重金属V的捕集作用。结果表明:当分子筛负载较高质量分数的V时,分子筛的晶体结构遭到严重破坏;与未负载V的催化剂相比,负载质量分数为0.5%的催化剂,转化率降低了16.3个百分点,目标产物(液化气和汽油)收率显著降低,副产物干气、焦炭收率大幅增加;向模型催化剂中添加La2O3可以提高催化剂的重金属V捕集能力,在V负载质量分数为0.6%的情况下,含有La2O3的模型催化剂的原料油转化率和目标产物收率大幅增加。 相似文献
92.
近年来,石油企业不断推进油气增储上产,加大投资力度,增加工作量,强化油气勘探和产能建设,取得超预期进展与成效。2019年以来,全国勘探新发现亿吨级油田和新增储量亿吨以上油田共7个,新发现和新增储量千亿立方米以上气田8个,新发现亿吨以上陆相页岩油田2个,实现了深层页岩气、深层煤层气勘探的战略性突破,落实了万亿立方米深层页岩气区,发现了大型浅层页岩气田;全国年均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3.61×108t,年均新增常规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约8867×108m3;2022年,石油产量增至约2.05×108t,时隔6年重回2.0×108t以上,天然气产量增至约2178×108m3,超预期完成了油气增储上产阶段性目标任务。基于油气资源潜力分析,近中期,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将延续近4年增储上产发展态势,油气新增储量保持高位增长,石油产量在高位实现稳中有增,天然气产量实现较快增长;中长期看,油气探明储量有望较长时期保持高位增长,石油产量将在高位中逐步下行但有望长期稳定在2.0×108t以上,天然气将较长时间增产,2035年预计达到(3300~3500)×108m3,国内油气生产供应能力总体持续提升。要将前景展望变为现实,既需要企业积极应对挑战,保持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的战略定力,更需要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和支持,营造有利于油气增储上产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93.
在对高压凝析气田气回收乙烷及以上组分时,可利用的现有乙烷回收流程存在系统冷量过多、脱甲烷塔气液分离效果差和系统能耗高等问题。在部分干气循环工艺(RSV)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高压天然气的乙烷回收高效流程(HPARV)。该流程在RSV工艺的基础上增加了1台高压吸收塔,吸收塔与脱甲烷塔的操作压力相互独立,既保证了较高的乙烷回收率,又降低了外输干气的再压缩功率。HPARV工艺有效解决了传统RSV乙烷回收流程系统能耗高、对高压原料气适应性不强和脱甲烷塔气液分离效率差等问题。研究实例表明,当原料气压力大于7.0MPa时,HPARV工艺对原料气气质组分变化及原料气压力变化均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乙烷回收率高达93%以上。与相同乙烷回收率下的RSV工艺相比,HPARV工艺能大幅度降低乙烷回收装置的综合能耗。 相似文献
94.
通过分析天然气净化装置中水样和固体样品开展模拟实验,研究了醇胺脱硫溶液中铁离子的来源及其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醇胺脱硫溶液中铁离子含量增大,是因为装置中产生了较多的碳酸亚铁、乙酸亚铁等溶解度较高的腐蚀产物;脱硫溶液中铁离子含量增大后,会与硫化氢反应生成硫化亚铁沉淀,硫化亚铁沉淀不断积累,堵塞部分塔盘和富液过滤器,继而导致装置出现拦液问题。 相似文献
95.
对常温和高温条件下的磷改性β分子筛进行热重、核磁共振和酸性分析,并考察其在苯与乙烯烷基化反应中的反应性能。结果表明:β分子筛高温条件下引入铵根离子后,其DTG曲线在220~230 ℃之间有一明显的失重峰出现,即铵根离子进入分子筛内部;其 31P MAS NMR和27Al MAS NMR表征中在化学位移为-30.908和41.392处均有一强吸收峰,即β分子筛的骨架结构中有P(4Al)和Al(4P)四配位结构出现;其NH3-TPD酸性增强,酸量增加。评价结果表明β分子筛高温条件下引入铵根离子后,其烷基化反应性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6.
以ZSM-5分子筛为主要原料,采用水柱成型法制备球形分子筛颗粒,通过低温N2吸附-脱附、XRD、智能颗粒强度试验机等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对黏结剂种类进行筛选,考察了黏结剂用量、不同后处理过程对球形分子筛物性的影响,并进行了应用性能评价。结果表明:黏结剂优选铝胶,随着铝胶用量的增加产品强度逐渐增大;铝胶的加入量为40%,硝酸铝进行后处理,可制备孔体积0.34 mL/g、比表面积282 m2/g、强度38 N/颗的球形分子筛颗粒;将其负载Zn-Ni活性组分应用于甲醇制芳烃反应中,液体收率、芳烃收率及选择性均优于条形催化剂。 相似文献
97.
分别以改性Beta,Y,ZSM-5分子筛为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Ni-Mo体系催化剂(分别命名为CAT-B,CAT-Y,CAT-Z),利用XRD、N_2吸附-脱附、NH_3-TPD、Py-FTIR、H2-TPR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以四氢萘为模型化合物,在固定床连续加氢装置上考察了不同分子筛催化剂对四氢萘加氢裂化反应活性及产物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AT-B催化剂有较适宜的孔结构及比表面积,并且较CAT-Y和CAT-Z催化剂有较高的L酸量和B酸量,在金属组分与载体的相互作用力方面表现较弱,有利于金属组分的分散;催化剂对四氢萘加氢裂化反应转化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CAT-BCAT-YCAT-Z,在四氢萘转化率相同时,催化剂CAT-B对BTX及加氢裂化产物的选择性最高,对缩合产物的选择性最低。 相似文献
98.
东濮凹陷古近系致密砂岩气成因与充注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东部深层古近系致密砂岩气是今后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以东濮凹陷深层古近系致密砂岩气为例,根据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及储层沥青等分析了天然气成因,从储层致密化及油气充注期等方面,研究了深层洼陷带、斜坡带致密砂岩气充注差异,并划分了气藏成因类型。结果表明,东濮凹陷洼陷带以腐泥型干酪根裂解气为主,并混有原油裂解气,储层在东营组沉积期和明化镇组沉积中期均演化为致密储层,普遍存在东营组沉积中后期—东营组抬升初期、明化镇组沉积后期—第四纪2期油气充注;东濮凹陷斜坡带以原油裂解气为主,储层在明化镇组沉积中期演化为致密储层,以东营组沉积中后期—东营组抬升初期油气充注为主。根据天然气成因、储层致密化进程及其与油气充注期的关系,将东濮凹陷深层古近系致密砂岩气藏划分为2种成因类型:洼陷带2期致密混合型气藏,斜坡带晚期致密原油裂解型气藏。 相似文献
99.
Knowing compressibility factor (z-factor) values of natural gases is the basis of most petroleum engineering calculations. Shortage of available experimental data for the specified composition,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conditions encourages researchers to propose efficient equations for calculating z-factor values.
This investigation presents a useful empirical model for determining natural gases compressibility factor values. The advantages of this correlation are that it is explicit in terms of z-factor and the results of calculating compressibility factor values by this method reveal the supremacy of the new equation over the other widely used correlations. 相似文献
100.
G. P. Kayukova А. V. Vakhin S. M. Petrov S. A. Sitnov 《Petrol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7,35(16):1680-1686
This work is devoted to studying the possibility of producing bitumen for road construction by using vacuum residue >420°C of heavy oil of the Ashal'chinskoe field in and natural asphaltite Spiridonovskoe field from Permian deposits in Tatarstan. The effect of natural asphaltite as a solid disperse phase element on the structural and group composition of the residual heavy oil product and its malacometrical qualities (penetration, extensibility, softening point, resistance to aging and adhesion) is revealed. The production of samples of compounded bitumen production was carried out by introducing the required amount of the shredded asphaltite to deasphaltizat vacuum residue of heavy oil and heating their mixture to 220°С with vigorous stirring. Changes in the composition and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deasphalting the residual heavy oil product, associated with the amount of injected asphaltite, showed the possibility of production of modified bitumen with better adhesion properties that correspond to road bitume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