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4篇
化学工业   37篇
机械仪表   1篇
轻工业   206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31.
为了探究脂肪酸饱和度对其植物甾醇酯生物可给率的影响,采用体外模拟消化静态模型,系统研究了油酸豆甾醇酯、亚油酸豆甾醇酯和亚麻酸豆甾醇酯的体外模拟消化规律。结果表明:体外模拟消化结束后(120 min),亚油酸豆甾醇酯游离脂肪酸(FFA)释放率最高,为78.51%,其次是亚麻酸豆甾醇酯,为74.21%,油酸豆甾醇酯FFA释放率最低,为69.15%;3种豆甾醇酯的水解速率由大到小为亚麻酸豆甾醇酯>亚油酸豆甾醇酯>油酸豆甾醇酯;3种豆甾醇酯的水解度由大到小为亚油酸豆甾醇酯>亚麻酸豆甾醇酯>油酸豆甾醇酯;油酸豆甾醇酯、亚油酸豆甾醇酯和亚麻酸豆甾醇酯生物可给率分别为14.01%、11.11%和10.19%,总体差异较小。综上,豆甾醇酯中结合态的脂肪酸(相同碳链长度)饱和度影响其水解速率,但对豆甾醇酯生物可给率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32.
大豆油脱臭馏出物中提取植物甾醇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胡小泓  沈敏元  康逸  杜琴 《中国油脂》2003,28(12):47-48
对脱臭馏出物中提取植物甾醇的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获得了最佳工艺参数为:馏出物:甲醇(W/V)10:10,冷却温度-3℃,酯化时间5h,得到甾醇的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233.
为了研究我国市售精炼葵花籽油产品品质差异,采集市售9个主流品牌的16种精炼一级葵花籽油,按标准方法分析其理化品质(酸值、过氧化值、色泽)、营养品质(维生素E、植物甾醇、角鲨烯、谷维素、多酚含量)和安全品质(多环芳烃、苯并(a)芘、塑化剂、2-氯丙醇酯、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精炼葵花籽油产品的理化指标存在明显差异;精炼葵花籽油的主要营养素为维生素E(以α-维生素E计)和植物甾醇,含量均值分别达到63.81 mg/100 g和3 867.0 mg/kg;精炼葵花籽油中苯并(a)芘和多环芳烃的含量均低于我国标准限量,62.5%的样品中苯并(a)芘的含量低于欧盟限量(2μg/kg),87.5%的样品中多环芳烃的含量低于欧盟限量(10μg/kg);精炼葵花籽油中的塑化剂检出量较低,而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存在一定超标风险。研究结果说明不同精炼葵花籽油产品的精炼程度和品质控制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34.
塔罗油中植物甾醇的研究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植物甾醇的生理活性以及在医药、食品和轻化工业的应用,概述了国内外塔罗油中植物甾醇提取与精制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进展,讨论了塔罗油中植物甾醇提取与精制的主要技术方法.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造纸工业副产品塔罗油尚未得到合理、高附加值利用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塔罗油中植物甾醇提取与精制技术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35.
有机相脂肪酶催化合成棕榈酸植物甾醇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有机溶剂体系中分别采用PPL、RMIM和Novo435脂肪酶,催化植物甾醇与棕榈酸合成脂溶性良好的植物甾醇酯.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酶法酯化的工艺条件,确定了最优的反应条件:在15 mL正已烷溶剂(分子筛脱水)体系下,反应温度55℃,Novo435脂肪酶添加量15%,植物甾醇0.27 g,底物摩尔比(棕榈酸与甾醇摩尔比)4∶1,反应时间72 h,该条件下酯化率可达36.9%.  相似文献   
236.
植物甾醇具有诸多重要生理功能,对人体保健、卫生、美容能发挥很大有益作用,尤对甾体药物工业发展意义重大。该文主要对植物甾醇结构、分类、理化性质与生理作用、应用与开发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甾醇应用与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37.
四种蜂花粉中植物甾醇的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索氏提取法对油菜花粉、荞麦花粉、野菊花花粉和山楂花粉中的粗脂肪进行提取,然后进行皂化处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分离鉴定,测定植物甾醇的相对含量。结果显示油菜和荞麦花粉中植物甾醇种类较多。  相似文献   
238.
采用《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程序和检验方法》中辅助降血脂功能实验规定的方法,以大鼠为实验对象,研究清脂软胶囊对高脂血症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血清甘油三酯等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清脂软胶囊能明显降低高脂血症大鼠的血清总胆固醇(TC)和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由此得出,清脂软胶囊具有降血脂作用。  相似文献   
239.
Phytosterols are important bioactive compounds which have several health benefits including reduction of serum cholesterol and prevent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The most widely used method in the synthesis of its ester analogous form is the use of catalysts and solvents. These methods have been found to present some safety and health concern. In this paper, an alternative method of synthesizing phytosterol ester from soybean sterol and acetic anhydride was investigated. Process parameters such as mole ratio, temperature and time were optimized. The structure an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phytosterol acetic ester were analyzed. By the use of gas chromatography, the mole ratio of soybean sterol and acetic anhydride needed for optimum esterification rate of 99.4% was 1:1 at 135 °C for 1.5 h. FTIR spectra confirmed the formation of phytosterol ester with strong absorption peaks at 1732 and 1250 cm–1,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stretching vibration of C=O and C—O—C, respectively. These peaks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ester links which resulted from the reaction between the hydroxyl group of soybean sterol and the carbonyl group of acetic anhydride. This paper provides a better alternative to the synthesis of phytosterol ester without catalyst and solvent residues, which may have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the food, health‐care food, and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  相似文献   
240.
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提取植物甾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超临界CO2流体从大豆油脱臭馏出物中提取植物甾醇。主要考察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及CO2流量对提取的影响,确定最佳萃取条件为:压力20MPa,温度45℃,CO2流量20kg/h,萃取4h。在此条件下植物甾醇的收率为65%以上,纯度80%~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