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16篇
化学工业   5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3篇
矿业工程   1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218篇
一般工业技术   4篇
冶金工业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介绍5种不同风味的麻酱汁。三臭麻酱汁是用臭豆腐、臭冬瓜、臭苋菜梗和芝麻酱混合调制而成,成品具有味道奇香的特点。红汤麻酱汁是用浓缩大红袍火锅低料加鲜汤熬成红汤再加芝麻酱和韭花泥调制而成。成品具有鲜香、麻辣和色艳的特点。双椒麻酱汁是用麻酱汁加泡辣椒、泡野山椒等调制而成,成品具有色彩明快、成鲜香辣和泡椒味浓的特点。磨豉麻酱汁是用芝麻酱、磨豉酱和红乳腐等调制而成,成品具有成鲜、香醇和豉味浓的特点。酸辣麻酱汁是用芝麻酱、桂林麻酱、红醋和蒜茸等调制而成,成品具有成酸香鲜和微辣回甜的特点。  相似文献   
82.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提取大红袍茶提取物和大红袍茶叶蛋卤水味包提取物中的挥发性致香成分,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这些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大红袍茶叶提取物和大红袍茶叶蛋卤水味包提取物香气成分中共检测到醇、醛、酸、酯、烯、酮和含氮、氧的杂环化合物分别为27种和56种,主要挥发性特征香气成分为橙花叔醇、棕榈酸、乳酸薄荷酯、吲哚、金合欢烯、乙位紫罗兰酮、苯酚、甜橙醛、芳樟醇、二苯甲酮等,通过积分定量,这些特征香气成分的相对百分比含量在大红袍茶叶蛋卤水味包提取物中与在大红袍茶叶提取物中的分布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83.
研究回锅肉风味复合调味料的生产工艺,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制出回锅肉风味复合调味料配方的最佳配比,结果表明:在姜4%,蒜4%,洋葱8%,郫县豆瓣10%,泡辣椒酱16%,大豆酱3.2%,甜面酱6%,蚝油3.2%,香料1.2%,花椒1.6%,白糖0.8%,料酒2%,色拉油40%时,效果最佳,产品风味更加突出。通过该试验研制出的回锅肉风味复合调味料不仅确保了回锅肉经典风味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并且省去了繁琐的调味过程,有利于回锅肉的工业化生产,推动川菜的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84.
为了研究不同发酵方式对黄豆酱品质的影响,文章以传统黄豆酱制备工艺为基础,对比分析自然发酵、低盐发酵与复合发酵3种方式制备的黄豆酱成品中氨基酸态氮、色泽、总氮、可溶性氮、挥发性风味物质等指标,以及生酱及烹饪加工后熟酱的感官性状的差异。通过研究发现3种发酵方式制备的黄豆酱氨基酸态氮含量均达到国家标准。自然发酵方式与复合发酵方式制备的黄豆酱在氨基酸态氮含量、总氮含量、可溶性氮含量以及挥发性风味成分含量方面的差异不显著(p>0.05),低盐发酵方式相对差异显著。自然发酵方式发酵时间最长,风味物质丰富,除生酱色泽弱于复合发酵方式外,其他指标均优。复合发酵方式能有效地缩短发酵时间,品质次之。低盐发酵方式降低了盐的添加量,整体品质不及自然发酵与复合发酵。该研究为黄豆酱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模式参考,为企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5.
为了研究火锅风味的变化以及为探究火锅底料开发利用及质量控制、使用安全性提供科学依据,本实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探究麻辣火锅底料炒制和熬煮过程中的挥发性物质。结果表明:火锅底料炒制和熬煮过程中分别检测到53、50种挥发性物质,从实验的7个样本来看,其相对含量由高到低分别是醇类物质、烯类物质、醛类物质、酸及酯类物质和酮类物质等。火锅底料加工过程中,醇类物质相对含量随着炒制时间延长而增多,而熬煮过程受到汤底影响其相对含量下降后逐渐回升。未加工前烯类物质的相对含量最高,加工后含量下降。醛类物质的相对含量与熬煮时间呈正相关,可能与火锅底料的特征香气有关。加工时间越长,酸及酯类物质相对含量越低。研究还发现,随着加工时间延长,火锅底料中醚类、苯类等物质大量出现,可能会影响火锅底料食用的安全性,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6.
杂环胺(heterocyclic amines, HCAs)是在高温长时间加工下形成的一种有害物质,具有致癌性、致突变性、心肌毒性和神经毒性。在肉制品加工过程中,杂环胺的有效抑制一直是一个被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重点介绍了近3年在肉制品加工过程中添加植物提取物、调味料、保水性物质、氨基酸、植物油及食品加工副产物等外源物质对杂环胺生成的影响,并详细综述了这几种外源物质对肉制品中杂环胺生成的促进或抑制作用机制,最后对杂环胺减控的未来前景进行展望,为后续研究杂环胺的有效抑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7.
利用生物技术从天然蛋白质物料中制备的相对分子量500~1500 Da之间的寡肽具有良好的呈味功能,新型调味基料富含上述寡肽而成为良好的调味原料,具有原料天然、风味自然、口感鲜醇、厚味绵长的特点.新型调味基料用于休闲食品调味,与休闲食品制作过程产生的小分子香气物质形成良好的互补和互动,丰富休闲食品的风味.  相似文献   
88.
天然风味增强剂--酵母抽提物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酵母抽提物以独特的调味特性、丰富的营养价值受到关注,现已广泛应用于调味品、香精、方便食品、肉制品、水产制品和饮料等各个方面,显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我国骨干企业的产品各项指标已达到进口产品的标准,但就整体水平来讲还是低于国外先进水平,面对日益增长的市场,我们应加快研制、开发与生产,提高质量与产量。  相似文献   
89.
利用响应面法优化方便粉丝红烧牛肉味调料的配方。以感官评分为考察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分别选取食盐、鲜味剂和香辛料添加量对调味粉包以及酱料、牛油、香辛料和食盐添加量对调味酱包进行Box-Behnken研究,通过响应面法对调料配方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调味粉包的最佳配方为食盐48.0%、鲜味剂4.5%和香辛料20.0%;调味酱包的最佳配方为酱料32.5%、牛油14.0%、香辛料1.2%和食盐6.5%。  相似文献   
90.
建立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测定鸡精中核黄素含量的方法。样品经热水提取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以色谱峰保留时间和紫外可见光谱进行定性。采用默克LiChrospher 100 RP-18e色谱柱,以甲醇-乙酸铵(0.02mol/L)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445nm,外标法测定核黄素含量。结果表明,核黄素在0.5 50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6),检出限(S/N=3)为0.16mg/L。在3个浓度水平下加标回收率在87.1%102.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n=6)在0.73%2.93%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